閆立紅,孟憲芹
聊城市中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山東聊城 252000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表現(xiàn)多為全身乏力、體重減少、飲食增多、尿量增加等癥狀的內(nèi)分泌科常見病[1],通常病發(fā)于中老年群體,其血糖濃度上升或有尿糖現(xiàn)象均屬于臨床檢查常見問題,若早期治療不及時或不當,易致使患者出現(xiàn)肥胖、脂代謝異常[2],進而引發(fā)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而其中冠心病較為常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為惡心、嘔吐、胸痛、全身乏力、心絞痛等癥狀,病情嚴重時患者亦有休克、死亡的風險,對患者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均有嚴重影響[3]。為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癥狀,目前常采用脈絡祛瘀法對其進行治療,可于保護患者心臟功能、增強患者心肌功能等效用下提升其治療效果[4],效果顯著。該文為系統(tǒng)分析脈絡祛瘀法在8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于2016年7月—2018年5月期間作如下研究。
選定該院收診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總計88例,分層隨機法分為觀察組(44例)與對照組(44例)。觀察組中,女 18 例,男 26 例;年齡 56~87 歲,平均為(74.48±5.64)歲;體重 43~87 kg,平均為(59.32±4.84)kg;冠心病病程 1~8 年,病程為(3.47±0.52)年;糖尿病病程 1~13 年,病程為(7.04±0.87)年。 對照組中,女 17例,男 27例;年齡55~89 歲,平均為(74.73±5.63)歲;體重 44~85 kg,平均為(59.61±4.79)kg;冠心病病程 1~9 年,病程為(3.61±0.49)年;糖尿病病程 1~15 年,病程為(7.36±0.91)年。 比較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精神正常、神志清楚,均符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況;②88例研究對象均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傳染性疾病、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或肝腎功能障礙者;②行為障礙、言語障礙或視聽障礙者;③配合度極差或因故中途離院者。
1.2.1 對照組基礎(chǔ)治療,方法:予以患者硝苯地平緩釋片(批準文號:H20094073)進行口服治療,2次/d,早晚分服,單次劑量為10 mg。療程4周。
1.2.2 觀察組脈絡祛瘀法+基礎(chǔ)治療,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予以患者中醫(yī)導痰祛瘀藥進行治療,方法:藥物組成包括15 g丹參、15 g豬苓、12 g郁金、15 g紅花、12 g地龍、15 g半夏、15 g山楂、15 g茯苓、12 g陳皮、30 g黃芪、15 g葛根、5克水蛭、10 g厚樸、10 g當歸。用水煎,2次/d,早晚分服,單次劑量為150 mL。此外,應在大號三棱針輔助下通過靶向定位、辨證頸椎整體觀作相應深層淤血取出治療,期間需靈活運用負壓原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頭暈、頭痛等癥狀,1次/d,單次治療30 min左右。療程均為4周。
觀察評測兩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糖值、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指標數(shù)據(jù)。療效標準:心電圖指標、疼痛程度、發(fā)作時間、心絞痛次數(shù)基本無變化,且空腹血糖水平大于7.23 mmol/L,視為無效;心電圖指標、疼痛程度、發(fā)作時間、心絞痛次數(shù)有所改善,且空腹血糖水平小于7.23 mmol/L,視為好轉(zhuǎn);心電圖指標、疼痛程度、發(fā)作時間、心絞痛次數(shù)均顯著改善,且空腹血糖水平小于6.10mmol/L,視為顯效。治療有效率=(好轉(zhuǎn)+顯效)例數(shù)/44×100.00%。
兩組治療前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糖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低密度脂蛋白 (3.03±0.16)mmol/L、甘油三酯(1.61±0.14)mmol/L、總膽固醇(5.07±0.43)mmol/L、血糖值(6.21±0.49)mmol/L均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1.53±0.19)mmol/L 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變化[(±s),mmol/L]
表1 對比兩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變化[(±s),mmol/L]
組別時間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 血糖值觀察組(n=4 4)對照組(n=4 4)觀察組(n=4 4)對照組(n=4 4)治療前治療后5.4 5±0.2 6 5.3 9±0.2 7 3.0 3±0.1 6 4.1 9±0.2 0 0.8 9±0.1 3 0.8 7±0.1 4 1.5 3±0.1 9 1.0 6±0.1 7 3.2 2±0.2 4 3.2 7±0.2 1 1.6 1±0.1 4 2.5 6±0.1 6 7.6 2±0.7 3 7.8 1±0.7 1 5.0 7±0.4 3 6.8 2±0.5 9 9.4 2±0.8 3 9.5 6±0.8 1 6.2 1±0.4 9 7.8 5±0.6 4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77.2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1例頭暈、2例惡心,對照組4例頭暈、2例嘔吐、5例惡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2%)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36,P<0.05)。
臨床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發(fā)展,均會產(chǎn)生種類不同、程度不一的慢性疾病[4],其中冠心病是糖尿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表現(xiàn)多為冠狀動脈功能變化、心臟病變。近幾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發(fā)病率隨著民眾飲食結(jié)構(gòu)改變、生活條件改善而相應上調(diào)[5],引發(fā)社會廣泛關(guān)注。該合并癥具有慢性病變、病發(fā)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常會加重患者的組織器官損傷程度,導致其出現(xiàn)動脈硬化、血管病變等問題[6]。以往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常采用硝苯地平緩釋片,該藥物是一種可保護患者心肌細胞的二氧吡啶離子拮抗劑,可有效對患者鈣內(nèi)流過程(心肌細胞膜)進行抑制,并對收縮-興奮偶聯(lián)作相應阻斷,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血脂水平效果較差。
隨著中醫(yī)技術(shù)進步,醫(yī)療理念更新,現(xiàn)如今應用中醫(yī)療法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更為廣泛,中醫(yī)認為糖尿病屬“消渴”范疇,冠心病屬“胸痹”范疇,前者病機以瘀血為變、陰虛為本、燥熱為標[7],后者病機則為心脈痹阻,表現(xiàn)包括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病因多與氣陰兩虛有關(guān),氣虛易致使患者出現(xiàn)血瘀癥狀,而血瘀會引發(fā)心慌、胸悶、心脈受阻等問題,導致糖尿病患者并發(fā)冠心病病癥[8]。該文采用中醫(yī)導痰祛瘀藥聯(lián)合脈絡祛瘀法對該合并癥患者進行治療,藥方中厚樸、黃芪具有益氣、行氣、行血的效果;半夏、茯苓具有化痰的效果;地龍、水蛭、丹參具有通脈化瘀的效果。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通脈、祛痰化瘀、益氣行血之功[9]。
同時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黃芪可減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并可促進患者體內(nèi)微循環(huán)改善;水蛭、地龍可抑制患者纖維蛋白酶源活性,且可對其纖維蛋白作有效溶解;紅花、丹參可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幫助患者減低自身血脂水平;而葛根則具有降脂、降糖的作用。而脈絡祛瘀法可在深層淤血取出后持續(xù)對患者局部骨骼、神經(jīng)、肌肉作有效濡養(yǎng),并疏通患者經(jīng)絡,聯(lián)合中醫(yī)導痰祛瘀藥下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血流變、血循環(huán)指征[10],大幅減低其血液黏稠度。如文中結(jié)果所示,觀察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糖值、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比較可知,經(jīng)脈絡祛瘀法治療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較以往有大幅改善,同時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以往更低,效果顯著。通過結(jié)果比較亦能證明脈絡祛瘀法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單一基礎(chǔ)療法的效果更佳。另在王麗新[11]學者一文中,將9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與治療組46例,前者采用中成藥治療,后者在前者基礎(chǔ)上加用中醫(yī)導痰祛瘀藥,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 (95.65%)高于對照組(80.43%)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與此同時,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 (95.45%)高于對照組(77.27%)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療效指標比較,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脈絡祛瘀法的應用價值與療效確切性。此外,多數(sh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臨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靜脈曲張、眼球干澀、胳臂麻木、頭暈腦脹、頸肩腰腿痛及慢性疼痛病等,依照刺血療法的“通則不痛”原則,在刺出局部瘀堵部位后可有效緩解患者以上癥狀。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療期間應用脈絡祛瘀法,可有效保證患者療效安全性,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與血脂水平,提升患者預后效果以及治療水準,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