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慧娟
圖一
大同市博物館1959年成立以來,歷經六十載。經過幾代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完成歷史性改擴建,逐步發(fā)展成為集展覽、收藏、研究、科技保護、公共教育、國內外交流于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伴隨博物館的發(fā)展,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力量不斷壯大,從起初的簡單修復、兼職修復逐步發(fā)展到今天的綜合保護、專業(yè)修復。博物館重要文物司馬金龍墓陶俑的保護修復,見證了館文物保護修復的發(fā)展歷程。
博物館歷來重視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早年在工作繁重、人員緊缺的時期,也從未間斷這一重要工作的持續(xù)和發(fā)展。1988-2006年期間,館里派遣工作人員分別參加了全國文物鑒定與保護培訓、全國出土文獻(搶救、保護、整理、研究)骨干培訓、全國古陶瓷修復技術培訓和全國青銅器修復技術培訓等多個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技術培訓學習,帶回當時先進的保護修復技術和成熟的保護修復理念,在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中實踐應用,使得一批殘損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2008年搬遷至紅旗廣場后,在辦公場所緊缺的條件下規(guī)劃出專門區(qū)域成立技術室(圖一),由2名專職修復人員和3名兼職人員組成,正式從事館藏文物的修復技術工作。期間,司馬金龍墓陶俑完成乳膠粘接、石膏補配,達到“修補復型”初級研究階段(圖二)。
同時,與國內文物保護修復權威機構合作實施多項保護修復協(xié)議項目,主要涉及陶瓷器、銅器、鐵器、壁畫等多種質地文物。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了多項館藏殘損陶器、殘損銅器保護修復項目,與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合作完成“馬辛莊北魏墓葬壁畫保護修復”項目,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大同云波里北魏墓葬壁畫保護修復”項目。
隨著國際、國內文物保護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凸現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博物館經多方籌措、努力、爭取,通過培訓和進修培養(yǎng)專業(yè)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承擔殘損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后又逐年招收專業(yè)技術人員,于2012年改擴建修復區(qū)域并配備基礎修復工具、設備,成立修復室(圖三)。到2014年,博物館承擔文物修復的人員(包括兼職人員)共11人,其中高級職稱者1名,中級職稱者4名,初級職稱者3名,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10人,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6名。所有人員均參加過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不同質地文物的修復專業(yè)培訓或曾在國內知名修復單位進修學習,涉及陶器、瓷器、石器、銅器、鐵器、金銀器、彩塑、壁畫和古籍等多種質地文物,且都以優(yōu)秀的成績圓滿完成培訓學習任務,獲得相應的保護修復技術證書,有著技能齊全的文物修復隊伍。博物館于2014年1月取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業(yè)務范圍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器、壁畫、石刻磚瓦、書法繪畫、錢幣、古籍善本、玻璃、琉璃類文物。
期間,博物館多批次購置相關保護修復儀器設備,主要包括分析檢測設備和修復設備工具兩大類。分析檢測設備主要有便攜X光機、顯微放大照相儀、紙張纖維檢測系統(tǒng)和色差計等。利用各類顯微鏡觀察文物細部和微觀結構;便攜式X光機觀察文物內部情況和細部結構紋飾,這些均為文物修復提供依據和保障。修復設備工具主要有修復工作實體設備:修復工作臺、凈化工作臺、修復專用潔凈屏、通風櫥、顯微放大鏡、防護面具、整體頭部保護鏡、裝裱臺、裝裱墻、書畫裝裱機、拷貝修復臺等;各類文物清洗設備——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潔牙機、刻磨機、文物清洗槽、文物專用噴砂機、高壓熱氣清洗機等;修復材料——B72、Ac33等;修復工具:修復工具組和組合工具組以及其他修復所涉及的設備:文物干燥箱、恒溫恒濕箱、多功能電焊機、精密噴筆、大功率無鉛焊臺、文物復制儀、電熱風筆等多種設備工具。
博物館技術人員實施保護修復的技術有陶瓷器的清理、粘接、補全;彩繪陶器的表面清理、殘損部位的重新粘接、彩繪層封護和補全上色;彩繪泥俑的清理、加固及封護;石器的表面清理、脆弱部位加固、斷裂部位粘接;彩繪石槨、石棺床的清理、加固及封護;銅鐵器的表面有害物清理、脆弱部位加固、斷裂部位粘接、器物緩蝕及表面封護;鎏金銅器表面清理、金層回貼和加固、脆弱部位加固及斷裂部位粘接;金銀器的表面有害物清理、脆弱部位加固、斷裂部位粘接等保護修復工作;壁畫的地仗加固、畫面清洗、壁畫加固、地仗缺損填補、局部全色、表面封護、制作過渡層、蜂窩鋁板背板的處理及安裝新的支撐體等,其修復專業(yè)能力涵蓋文物本體有害物質處理、斷裂文物的粘接、文物缺失部位的補配、變形文物的矯形、脆弱文物的滲透加固、文物的表面封護和文物環(huán)境監(jiān)控等各個方面。
為滿足御東新館展覽要求,對司馬金龍墓陶俑進行展覽修復,主要包括不當修復處理、表面清理、彩繪封護、拼對粘接、補配復原等程序(圖四、圖五)。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保護修復能力的極大提升,得益于館里先后派遣多名工作人員參加了全國鐵器文物保護修復培訓、山西南部彩繪泥塑保護修復技術培訓、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培訓和全國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guī)程培訓等多項技術培訓學習。先后與國內多家高水平文保機構合作開展保護修復項目,選派工作人員跟進學習,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完成“館藏珍貴書畫修復項目”;與云南化石修復領先機構合作完成“館藏天鎮(zhèn)甲龍的保護修復項目”;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大同關帝廟出土窖藏鎏金銅佛造像的保護修復”和“大同東風里整體搬遷遼墓壁畫保護修復”;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完成“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和云大金代壁畫保護修復”,并完成大同市科技局課題“大同館藏金代壁畫表層膠膜去除研究”。
圖六
圖七
大同博物館御東新館為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良好的場館環(huán)境,配置有綜合修復室、書畫修復室、分析檢測室、除菌室、樣品前處理室、攝影室、鑒賞室等,修復工作面積近1000平方米,配備了空調和通風設備,工作環(huán)境清潔無塵(圖六)。于2015年成立科技保護部和文物修復部,隨后不斷配備和更新保護修復設備,分批次購置了便攜式X熒光能譜儀、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系統(tǒng)、便攜式傅里葉紅外光譜儀、便攜式拉曼光譜儀、熱釋光年代測定儀、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離子色譜儀、紅紫外照相機等分析檢測設備,以及文物激光清洗機大型文物修復設備(圖七),這些設備使博物館具有一定的分析檢測能力,如顯微組織分析、化學成分分析、物質結構分析、微觀形貌分析、圖像數據分析、材料性能研究以及影像文字記錄與編輯,能更加全面、真實的反映文物信息,揭示文物的內部、微觀結構和微小細節(jié),研究其蘊藏的歷史信息和相關價值,實現對文物的二次發(fā)掘,為文物修復提供依據和保障。科技保護和修復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文物的資料提取、繪圖、記錄、檔案整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詳細的操作流程,保證了每件文物修復資料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
圖八
圖九
2016年實施了館展廳空氣凈化、展柜恒溫恒濕工程,并根據實時監(jiān)測數據進行效果評估及調整優(yōu)化。2017年實施低氧恒濕庫房建設項目,提升博物館預防性保護能力。
同時引進和培養(yǎng)了一批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人員,現有專職人員10名,其中碩士研究生4名,其他人員均具有大學本科學歷,涉及文物保護、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材料化學、考古、建筑、藝術等多個專業(yè)。專業(yè)人員注重學習交流,近年來參加了全國壁畫保護修復技術培訓、全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培訓、全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技術培訓,分別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及其他技術先進單位開展了“大同市博物館館藏書畫保護修復”“山西大同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絲織品保護修復”“北魏‘毛德祖妻張智朗’彩繪石槨保護修復及復原”等多個項目合作,學習書畫、絲織品等相關保護修復技術。并參加了“古代材料研究專題研討會”“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論壇”和“中國古代漆器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參加“第六屆文物保護領域物聯網應用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文物保護領域物聯網建設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理事會全體會議”,多次團體參觀故宮博物院文物醫(yī)院,學習其相關配置、工作流程和運行經驗。
近年來,完成御東新館基本陳列展、北魏明堂遺址陳列展、西京風華——大同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館外展“西京印跡——大同遼金文物展”,聯合展覽“從平城到敦煌——甘肅與大同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fā)展歷程”“瑯琊王——從東晉到北魏”“渾源彝器及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等展覽中殘損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其中新館基本陳列又對司馬金龍墓陶俑進行科學分析、釉料彩繪成分確定、原材料原工藝做舊處理(圖八)?,F部分陶俑在館內魏都平城展廳京都平城單元展示,其俑陣依照貴族出行儀仗規(guī)制,表情生動,氣勢恢宏,再現了當時貴族的出行盛況,恢復了國內迄今為止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圖九)。
在完成大量館藏殘損文物保護修復的同時,積極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對館藏北魏金飾鋪首、北魏金銀器、北魏玻璃器、北魏蜻蜓眼分別進行科學分析和制作工藝研究;對北魏張智朗彩繪石槨顏料、北魏彩繪陶俑顏料、東風里遼代壁畫顏料進行科學檢測分析;對館藏南郊北魏墓群出土漆器殘片進行制作工藝和成分分析,完成的文章《大同地區(qū)出土漆器殘片初步分析》入選《中國古代漆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并受邀作大會發(fā)言。
在分析檢測方面,對青銅器、玻璃器、陶器、銀器、漆器等不同種類的文物用X-熒光光譜儀進行無損數據分析,截至目前共記錄1000余組XRF數據;對修復過程中去除的殘渣進行收集,用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儀對樣品進行形貌分析和微區(qū)元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采集EDS數據1100余個,初步建立了北魏陶器的彩繪顏料層、北魏鉛釉陶伎樂俑、鎏金青銅器、蜻蜓眼玻璃珠等不同類文物的形貌及元素含量的微型數據庫;對有機類的物質如貼金銅鋪首上的金膠、鎏金及貼金銅鋪首的膩子層、漆片上的彩繪層等用紅外光譜儀采集IR譜圖信息100余個;并采用熱釋光測定陶器如北魏釉陶伎樂俑、北魏瓦當、騎馬俑等,以期建立不同年限的陶器類文物的古計量及年計量的數據庫。
同時編寫博物館多項重要保護修復項目總結報告,分別為“北魏‘毛德祖妻張智朗’彩繪石槨保護修復報告”“大同市東風里遼代壁畫墓整體搬遷及保護修復報告”“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的保護與修復”“大同關帝廟窖藏出土銅造像保護修復”“大同城墻明代鐵炮保護修復”。
與相關單位合作,積極申報和實施科研項目。與國內文保機構合作,選取優(yōu)勢方向,采用承擔子課題或進修方式,開展項目申報和研究工作。隨后圍繞中心項目,系統(tǒng)進行拓展和深化,逐步開展館文物科研課題。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專業(yè)指導和學術交流,學習國內高水平單位、機構的建設經驗,成為區(qū)域高水平的文保機構。同時以項目為依托,加強館與高校的合作,在實踐中夯實理論,優(yōu)勢互補,努力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人才。
根據現有人員的知識背景和專業(yè)特長,整合館內文保人員,充實科技保護硬件設備,結合國內科保形勢,根據地方文物特點,確定自己的優(yōu)勢方向,并做大做強,在優(yōu)勢方向爭做一流隊伍。
通過技術交流和項目實施,與國內優(yōu)秀文保機構保持長期廣泛深入合作,學習其先進技術和要素細節(jié)。同時積極參加專業(yè)會議,掌握國內外發(fā)展現狀,了解研究進展和發(fā)展趨勢,接觸保護修復新理念、新方法。并持續(xù)派送技術人員參加專題技術培訓班,學習實用技術方法,提升整體保護修復技能。不斷學習理論和技術,增長技能和才干,勇于挑戰(zhàn)和踐行。
回首昨天,大同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在領導的正確指導和支持下,在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專業(yè)人員的積極進取下,經歷了從早期“修補復型”的初級階段,到滿足基本陳列的展覽修復階段,再逐步過渡到以分析檢測為基礎、注重文物價值挖掘的研究性保護修復階段,推進了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化進程。
展望未來,我們將以地域文化為依托,積極開展特色文物的相關保護研究工作,并將以此為契機,大力提升館文物保護的綜合實力,力爭建設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文物保護修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