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秀敏
要說哪本書對我最有影響,想了很久,想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每一本書對我影響都很大。如果要說有的話,那只是不同年齡看的對當時的我有不同的影響吧。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一直比較愛看書,看得也比較雜。最近在閱讀的有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于漪的《語文教學談藝錄》、楊林柯的《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讀得比較仔細的是《我相信中國的未來》一書。
《我相信中國的未來》一聽這名字就很有震撼力,很愛國。這書是被譽為“中國良心”“青年導師”的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的最新力作。這本書很人文,很實在,作者用坦率的筆調、敏銳的聲音、睿智的思想直面社會現實,鼓勵當代青年告別困惑,展現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與喧囂中堅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擔當的中國人。
全文視野宏大,分為“砥礪前行的中國青年”“君子大國任重道遠”“塵世中疼痛的靈魂”“剝開堅硬的人性內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間”六部分。52篇文稿既有對當下中國社會的全景式深邃思考,也有對個人心路歷程的深情追憶,堪稱經典。生活經歷給予了他這一代人貧窮、愚昧、迷惘的青春歲月,如今生活變好了,他依然保持著那份真實與樸素,從不嘩眾取寵,也不媚化迎合時代。
《我相信中國的未來》這本書屬于散文體,題材廣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自然對他書中所涉及的教育內容看得格外細致。梁曉聲先生以“教育詩性”為題,不自覺中將行文的重點擴大到整個教育的問題當中。在書中,梁曉聲先生疾呼“當我們在反省我們自己的中小學教育方法時,我們或許正在喪失著教育事業(yè)針對小學生們的詩性內涵?!钡拇_,教育詩性的缺失是當今教育問題的一個縮影。如何讓教育成為一個充滿詩性的世界呢?讀后給了我啟發(fā),也給了我更多對教育本質問題的思考和反省。
典雅的關系
寫到教育,梁曉聲先生用詩性做期望。他認為,教育二字乃是具“詩性”的詞,它使人聯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詩性的詞——信仰、理想、愛、人道、文明、知識等等,還有就是更直接的詞:母校、學生時代、師恩、同窗、同桌,這些詞溫馨得有點兒曼妙,牽扯著每一個人的情誼融融的回憶。
這些話語無不闡述著詩性教育需要建立一種“典雅、親近”的師生關系,梁曉聲先生稱之為“這是一種體現著人類諸關系之中最為特殊也最為別致的關系”。的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體現教育詩性的主體,脫離了二者,教育的詩性便無從表達。從教育者的角度講,為了找回教育的詩性,教育者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斷地去反思和發(fā)掘,對教育、對孩子充滿激情的教育者才能真正體現出教育的藝術和教育的詩性;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講,自身應該端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如何建立這“典雅的師生關系”?我想,我們不妨走近一步,拉起孩子的手,時時刻刻把學生看作孩子,自己的孩子,大家的孩子,世界的孩子。無論是調皮或乖巧,無論是聰慧或笨拙,都要像母親一樣,送去溫暖的目光,體現我們女教師的細膩和溫情。孩子的手,孩子的快樂,就在這每天平實的教育教學細節(jié)中,被老師牽起,我們牽起的也是一份詩意的職業(yè)幸福。
有付出,就會有收獲。每年的教師節(jié)總能收到一大疊的賀卡,而每一張賀卡我都會帶回家中,存在書櫥里??吹侥呛窈竦奈⑽⒎狐S的賀卡,總讓人不免有些感傷。孩子長大了不知去向,歲月蹉跎,早已物是人非??墒敲棵靠吹劫R卡的時候,總讓人感到振奮,因為我正享受著別人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它也時刻提醒著我作為一名教師的價值。
師愛生,生愛師,在教育的過程中,這種建立有典雅師生關系的雙方都得到充實并獲得滿足,滋潤各自生命的成長。我想,這是“詩性”教育的根本吧。
詩意的課堂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們是體現教育詩性的優(yōu)美的詩句?!弊x了書中梁曉聲先生這一經典表述,時時令我感慨。
我想,詩性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在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激情、充滿詩意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自己要潛心會文,深入地鉆研和領悟教材,用心與文本對話,先讓文章打動自己,然后才能引導學生被打動。在課堂上實實在在地教語言,培養(yǎng)孩子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當我們每天站在講臺上面對著純真可愛的孩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著的是盡可能把知識、技能、方法科學地傳授給他們,盡可能得規(guī)范些、嚴謹些,再規(guī)范些、再嚴謹些。因為我們知道家長和孩子是多么信任老師,那么多雙期盼的眼睛在看著我們,是寄托、是向往、是渴求,更是教育詩性的體現。
如果每一位教師從做好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入手,心甘情愿地去追求課堂的完美,不正是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們是教育詩性的優(yōu)美的詩句”這句話嗎?
單純的學習
說到教育,不得不提減負。梁曉聲先生說:如果某一天,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這樣對中小學生講,你們考不上大學也沒什么,瞧瞧你們周圍,沒考上大學的人不少呢,沒考上大學就過普通人生吧,普通的人生也是不錯的人生!他始終秉持著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情懷,希望學習不要功利,呼吁學習應該單純一點。書中那句“識字,成為有文化人”這一擲地有聲的話語,應該落進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坎里。
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功利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大家的一言一行都逐漸功利化,連學習也逐漸功利化了。如果問問孩子們讀書為了什么?就如梁曉聲先生書中所寫的,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上好中學,上好高中,上好大學,不愿過平庸的生活。于是,教育事業(yè)對于孩子們所具有的詩性,便幾乎蕩然無存了,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讀了梁曉聲先生的文字,雖然覺得自己無力改變這一現象,但是我想說,我們自知能力有限,影響力有限,但無數能力有限的人行動起來,這個世界就有了改變的希望。
我們不妨把目光放遠一點,關注孩子未來的路。從我們的課堂開始,因為課堂效能提高了,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不要太糾結于教學的進度、試卷的難易、成績的高下、作業(yè)機械的反復。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分數,更應該是孩子的興趣、品行、能力,以及孩子未來長久的生命質量。我們要多和孩子們在陽光下談論感興趣的話題,多和家長交流養(yǎng)育子女的所得所失。和孩子們一起感受增長知識的快樂,健康成長的喜悅,讓孩子們感受到成長路上,站在身后默默關注的除了家長,還有一位愛他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除了分數,我們該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體驗生活中一些其他的美好,如果我們錯過這些美好,也許會抱憾終生。
教育的詩性,就如同教育的含義一樣,我無法用一個或者幾個詞語將它的概念描述、定格。但我總覺得,詩性教育的世界是和諧的、浪漫的、人文的、情感的、快樂的。如果教育充滿詩性,師生就會變得快樂、靈氣、睿智,校園就會變得詩意、靈動、和諧。詩性是教育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走進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短短的一篇讀后感想,無法觸及書中所有涵蓋的內容,只是就教育談談自己最深的感觸。最后,我想說,我和梁曉聲先生一樣,相信中國的教育,相信中國的未來。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園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