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鍵 王地娟
【摘 要】 高校的主體是學生,危機事件對學生生命財產和身心健康帶來危害,影響高校的安全與穩(wěn)定,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本文探討了脆弱性分析在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 高校 學生 危機管理 脆弱性分析
危機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實際規(guī)模、具體態(tài)勢和影響深度,是難以完全預測的,但防患于未然永遠是危機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截止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高校的主體是學生,面臨的危機或潛藏于學生群體或主要危害于學生群體。危機事件對學生生命財產和身心健康帶來危害,也影響高校的安全與穩(wěn)定,甚至可能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危機,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高校學生危機管理應該走在學校危機管理體系的第一線。本文以脆弱性為視角,探討脆弱性分析在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脆弱性與危機管理概述
(一)脆弱性的定義
英文“Vulnerability”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對身體
上或情感上傷害的接受能力”。20世紀70年代,美國地理學家Gilbert Fowler White 在《Natural Hazards》中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脆弱性理論最初主要運用于自然科學領域。隨著社會發(fā)展,學科交叉的不斷深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逐漸引入脆弱性理論,并廣泛應用于公共危機管理。由于研究領域和方向的差異,學術界對于“脆弱性”的定義也有差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李鶴將脆弱性定義為由于系統(tǒng)對系統(tǒng)內外擾動的敏感性以及缺乏應對能力從而使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容易發(fā)生改變的一種屬性。高校作為重要的社會組織,是思想活躍年輕人的聚集地,容易受到校內外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素。
(二)危機管理的概述
危機理論研究來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是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傳統(tǒng)課題,主要分析政治危機,其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機的根源,尋求處理和應對政治危機、維護政治穩(wěn)定的方法。我國在20世紀末期引入了相關理論,2003年“非典”之后,該理論開始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被應用到校園危機管理中。[1]我國對高校校園危機管理的研究和實施起步較晚,而對高校學生危機管理的研究更為鮮見。危機管理的三個階段:事前管理、實時管理和事后管理,分別對應了三種機制:危機預警機制、危機處理機制和危機反饋機制。[2]脆弱性理論對于危機事件的防范、處理及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脆弱性分析應用于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實踐,有助于對危機事件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完善高校危機管理體系。
二、高校學生危機分類
“高校學生危機就是指發(fā)生在高校內外,與學生有關,嚴重威脅學生全體或個人的自身利益和正常發(fā)展狀態(tài),并可能帶來破壞性后果的不確定性情境或事件。”[3]高校學生危機可以按照不同的維度梳理出主要的風險事件。我國突發(fā)事件分類為四類。一是自然災害類危機,包括地震、洪水、臺風、冰雹、龍卷風等;二是事故災難類危機,包括交通意外、火災、觸電、化學品爆炸、有毒氣體泄露、溺水、踩踏、猝死等;三是公共衛(wèi)生類危機,包括傳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等;四是社會安全類危機,包括盜搶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邪教事件、個人極端事件、群體性事件、其他刑事案件等。結合我國高校目前實際情況,可將高校面臨的學生危機風險梳理為宿舍火災隱患、消防隱患、交通意外、個人極端事件、群體性事件、實驗室安全隱患、傳染病爆發(fā)、地震臺風等極端自然災害等幾方面。
根據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達到3833萬人,直接與3833萬個家庭相聯系。高校危機管理不但關乎高校自身的安全與發(fā)展,更關系到社會廣大層面的公關管理安全,甚至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學生危機管理作為高校危機管理的第一線,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校普遍重視安全穩(wěn)定工作,對一些安全項目有一定的預案管理,制定了相關制度、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各類安全培訓講座等。但隨著信息化社會發(fā)展,高校與社會的不斷融合,加之青年學生在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變化,高校學生危機管理仍面臨很大挑戰(zhàn)和發(fā)展空間,特別是危機前的預防與預警能力仍較弱。通過風險因子識別和梳理,排查高校可能存在的對學生有較大威脅的各種危機及其影響,并對學生危機管理進行脆弱性分析,有助于構建更為完善的工作體系。
三、高校學生危機管理的脆弱性分析
近年來,高校學生裸貸、自殺、網絡暴力、投毒、實驗室爆炸等危機事件不斷發(fā)生。2016年媒體曝光了“校園裸貸”新聞,2018年北京交通大學實驗室爆炸,造成3名大學生遇難。這些都是高校危機管理“脆弱性”放大后的表現。結合學術研究進展和高?,F狀,本文主要從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校園安全、制度設計及組織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學生危機管理的脆弱性。
(一)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脆弱性
根據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guī)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職(??疲┰盒?837人。目前高校學生多數為1997年及以后出生的,是日益受到外界關注的“90后”一代?!?0后”高校學生自我中心傾向凸顯,普遍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和習慣,個性強烈、思想獨立、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較為開放,反叛意識較強,敢于對舊事物提出質疑。[4]
近年來,由于90后高校學生對新興事物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及部分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形成了網貸消費行為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盛行。除了不良網貸引發(fā)了高校學生犯罪、自殺、心理疾病等危機,心理疾病、網絡謠言煽動繼而引發(fā)網絡暴力等現象也是學生危機事件的脆弱性所在。
(二)、校園安全的脆弱性
高校校園安全主要涉及學生宿舍安全、校園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實驗室安全隱患、傳染病爆發(fā)等方面。
1、宿舍是高校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由于人員集中、管理松懈和部分學生安全意識較差,在火災、盜竊方面的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違規(guī)使用違禁電器、吸煙、線路老化等容易誘發(fā)火災。學生安全意識淡漠和宿管人員管理松懈易致盜竊事件頻發(fā)。
2、高校校園面積普遍較大、進出校園車輛多。2010年河北大學校園內造成一死一傷的“李剛門”事件發(fā)生后,大部分高校通過限制進出車輛,校內道路限速并設置限速帶等手段,加強對校園交通安全的管理。但高校缺乏執(zhí)法權導致限速等手段對某些校外車輛形同虛設,導致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發(fā)生頻率仍不容樂觀。
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食品安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因食品問題導致的安全事故影響面大。近年來,高校學生網上吐槽食堂飯菜質量問題、“罷餐”事件時有發(fā)生,由于網絡傳播的特性,造成群體性危機事件風險大。
4、2018年北京交通大學實驗室爆炸,造成3名大學生遇難。2019年暑假期間,中國礦業(yè)大學化工學院實驗室爆炸,造成5名學生受傷,其中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近年來,高校實驗室爆炸事故頻發(fā),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高校都曾發(fā)生實驗室爆炸事故,并造成學生傷亡。一些理工類院校由于專業(yè)特殊性,學生常在實驗中接觸到易燃易爆物品,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留校實驗學生基本處于自主實驗,沒有老師全程參與的情況下,安全隱患極大。
5、高校作為人員密集場所,傳染病爆發(fā)風險也是安全脆弱性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H1N1流感疫情都對高校公共衛(wèi)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些大學生健康知識的匱乏,近年來,頻有報道稱高校已成為艾滋病的重災區(qū)。傳染疾病容易引發(fā)學生恐慌,繼而對學校管理工作不滿而形成危機。許多高校通過開展防艾宣傳、放置匿名檢測包等手段,加強宣傳。
(三)、制度設計及組織管理的脆弱性
1、制度設計的脆弱性
制度設計方面的脆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不完善,高校普遍制定了應急預案,成立了相關應急機構,但普遍缺乏預防、疏導思維,側重于不發(fā)生或早日解決,忽略了預警和干預機制的建設。二是在安全文化方面,教職工的風險、安全意識普遍強于學生。對學生在識別、防范、預測危機風險方面的能力缺乏有效培養(yǎng)方式。三是在法律體系方面,高校現行的各類管理規(guī)定存在內容粗放、法律責任不夠明確等問題?,F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以及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給高校學生危機管理界定了相關依據,但還是不夠健全。如發(fā)生學生傷亡事件,學校、個人及監(jiān)護人應該各自承擔什么責任,賠償金額如何確定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制度。[5]
2、組織管理的脆弱性
主要表現在領導層重視不夠、缺乏人財物的投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應的組織,如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機構、日常風險因子監(jiān)控能力不足、危機事件應對機構責任劃分不明確等方面。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學和科研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對危機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人財物資源的投入不足。學生工作部門和保衛(wèi)部門仍是許多高校處理學生危機事件的主要職能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對于社會力量和家長共同參與的開發(fā)就更是少之又少。對于日常風險因子的篩選和監(jiān)控,通常采用臺賬式管理,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
四、小結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在建設和諧校園過程中,高校需要對危機管理提高認識。學生危機管理作為高校危機管理的第一線,需要學校更多的重視和投入。高校對學生危機管理的脆弱性應予以更多的關注。通過脆弱性分析,建立有針對性的預警機制,盡可能地對危機做出及時的預測,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在職責劃分、機構設立、人員配置、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全校性的聯動機制,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確保職責分工明確,聯絡社會力量和學生家長參與危機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危機管理的文化建設,經常性開展針對性的演練和培訓工作,提高領導層、教職工和學生的危機管理意識。利用高校的科研資源,積極開展學生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危機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方銳,祝京衢. 危機管理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4
[2] 景慶虹. 危機公關與危機管理關系之解讀[J]. 中國行政管理,2014.12
[3] 張彥,楊宗興. 高校學生危機干預體系研究[J]. 賀州學院學報,2012.03
[4] 萬美容,夏博藝,曾蘭. “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影響因素[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5] 吳月齊. 基于學生工作視角的高校公共危機管理研究[J]. 理論探索.,2012.07
[6] 周立新.高校危機管理現狀及對策[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7.02
[7] 常凌. 脆弱性視角下的社區(qū)公共安全管理:以上海N社區(qū)為例.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碩士論文),2017.05
[8] 王海娟,莎日娜,甘月文. 政府應對高校校園安全脆弱性的路徑分析[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