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
時間:2019年4月
地點:中華書局
我們讀書究竟是為什么?《論語》里有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對這句話,荀子有一個發(fā)揮,荀子在《勸學》篇提出來:“君子之學也,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人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數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君子之學從耳朵里聽進去,要把它留在心里,然后還要把它體現到行動中間去,他的四肢和他的動靜、一言一行,因此他說的話他做的事,都可以成為人們的榜樣。反過來,小人之學,是人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這樣的學問怎么能夠使得七尺之軀完美呢?所以荀子接著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這也就是說君子之學是為了完美其身,完美他的七尺之軀。而小人之學以為禽犢,是交易用的,所以他從耳朵里聽進去,嘴里就說出來了,只不過是一個販賣,對完美他的七尺之軀沒有一點用處。所以,“古之學者為己”的“為己之學”也就是“君子之學”,通過讀書是為了來完美自己。
所以,我想我們今天讀書不要成為“今之學者為人”那樣,不要成為“小人之學”那樣,把讀書學習當作增長財富、進行交易的“禽犢”,而要成為君子之學、為己之學,不斷地完美自己。
清代有一位寫《朱子家訓》的朱用純先生,他講到,一個人讀書之前是這個樣,讀書之后還是這個樣,那就等于沒有讀書。所以讀書以后要能夠變化氣質,如此讀書才有用。我們現在很多的書籍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琳瑯滿目,那么我們究竟讀什么書呢?其實什么書都可以讀,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開卷有益”,打開什么書都會對我們有益的。我們現在的書分類分得也很細,所以有的時候也讓我們不知道選什么書來讀才好。
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籍的分類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或者我們叫它經史子集四類。其實我們現在不管你分多少類,我們如果給它歸納—下,其實也可以歸納為這四大類:經史子集。
從經書來講,所謂“經者,常也”,它是講一些常道、通道的,也就是它可以貫穿古今,貫穿萬物、萬理,它帶有總體性、總括性的,而且是一些最根本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認識天道、地道、人道一些最根本的道理,這就是經。
史,是歷史。是明古今之變的,司馬遷講天下的學問無非兩大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熬刻烊酥H”,是我們人跟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通古今之變”,就是來了解我們人類社會,人事的變動、朝代的變動給我們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所以史學在中國的文化中間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經常講中國文化中有兩個重要的傳統(tǒng),就跟這兩個有關系,一個是“以史為鑒”,或者叫“以古為鑒”,也就是“通古今之變”;一個叫“以天為則”,就是效法天地,也就是“究天人之際”。《論語》里就講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為什么呢?天是最偉大的,但是堯以它為榜樣,所以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天為則。中國人的理想人格,理想的德行,都是向天地萬物學來的,一個圣人,他的德行要能夠跟天地之德相配、相并。
所以我們到孔廟里面去看,對孔子的稱頌最重要的兩句話:一句是“萬世師表”,孔子是萬世師表;再一句是“德配天地”,孔子的德行能夠跟天地一樣。所以“以天為則”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耙允窞殍b”“以天為則”,也就是整個學問。我們圍繞這個來做,“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所以經和史,一個是最根本的道理,一個是我們的歷史。
我們這兩類分了以后就很明白,所以我們讀經書是為了明天理、曉人道,明白天理,知曉人道,這是經書。讀史書,通古今、知興替,把握歷史,懂得人事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它的興起、它的衰落。
所以唐太宗講“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所以古人又講了“觀今宜鑒古”。我們要看出今天的問題,要拿歷史當一面鏡子照—下。過去我們也講過那么一句話,“忘卻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所以歷史的延續(xù)、繼承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常覺得我們現在歷史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很缺乏的。歷史承載著文化,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不知道自己民族自己國家的歷史,也就意味著他不懂得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一個不明白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你要讓他來愛這個國家,來尊重這個國家,對國家有信心、對民族有信心,這怎么可能呢?因此,清代龔自珍就講了一句非常重要深刻的話,就是說“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
中國傳統(tǒng)中間還有子書。子書就是各種不同的學派,各種不同的對于天道、地道、人道的那種認識。那么本來我們的世界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對于各種事物的認識,人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人們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地區(qū)里的人們也可以對同樣的現象作出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詮釋。所以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所以《孟子》里就有那么一句話,叫作“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物不是統(tǒng)一整齊的,都有不同的,這是事物的實情。諸子百家對于各種事物不同的看法,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看法,可以增長我們智慧的。集部,集部是更復雜更多樣了。我們過去集部里又分了總集、別集、專集,各種各樣,那么說明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在這個集部里,我們就可以長見識、養(yǎng)情性。我們可以在讀書中間增長知識和技能,這是無可否認的。
但是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長點知識、增點技能,而是在于讓我們明白更多的道理?!吨杏埂防锩嬷v到我們怎么樣的讀書,第一個就講博學,什么叫作博學呢?近代一位著名的學者章太炎先生的弟子黃侃先生,他講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他說:所謂博學者,為明白事理多,非記事多也。博學是因為你明白很多事理,不是說你記住了很多事情。明理是一種智慧,智慧是一種知識。所以我們的博學是要落腳到明理,而不是說記事。所以我經常講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學智慧的文化,不是單純的學知識的文化。
知識是靜止的,智慧是變動的。智慧是一種運用知識、發(fā)現知識、掌握知識的能力。我年輕的時候,也非常信奉“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
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歷才改變了我的看法,才開始意識到知識如果不能運用,不僅不會是力量,有的時候還會成為思想的牢籠,讓你進去了出不來,讓你困惑、讓你郁悶,不知道何去何從,學了很多東西,可是出不來。所以,后來我就提出了,我說不能再講“知識就是力量”了,應該講“智慧才是力量”。
佛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主體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佛教里面也有重要的觀念、觀點。其中有一句是:“依智不依識”。我們依靠的是智慧的“智”,而不是知識的“識”,佛教為什么這樣講呢?佛教講唯識學。唯識學里面講,我們人所認識的現象世界,都是我們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覺器官的功能認識的。六識,這個“識”就是指六個感官的功能。這個感官功能是什么功能呢?就是分別的功能,我們現在常常用這樣的詞叫作“識別”,識的功能就是分別,也就是我們通過六個感官去分別這個,分別那個,分別不同的顏色,分別不同的形狀,分別不同的聲音,分別不同的氣味,分別不同的味道,分別不同的材質。你一觸摸,軟的,硬的。分別不同的觀點、思想,所以這個“識”,就是去分別、識別。
那么根據佛教的觀念來講,人的或者生命的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就來于這個分別,分別了以后,你又不能把它融匯起來,那不就痛苦了嗎?所以他要用一種對于世界本質的理解的智慧去破除這種分別的之境,佛教唯識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就叫作“轉識成智”,要能夠突破、超越這個識的局限,分別的局限,用佛教的般若的智慧打破這個分別,然后融會貫通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放下執(zhí)著,所以佛教也是提倡—種智慧。
儒家更是如此了,強調學習一定要融會貫通?!墩撜Z》里不是講了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成語有一句話叫“舉一反三”?!芭e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說,我給你講了這個角的道理,而你不能融會貫通其他三個角的道理,這樣的人還能教嗎?孺子不可教也。融會貫通,就是能夠運用知識舉一反三。
這也就是剛才我講的中國的文化里面都認為萬物有一個共同的理,我們把握了這個理就可以運用到任何方面去。所以我們根本的問題是把握這個共同的道理,能夠去運用它。
我們現在讀書,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的圖書分類來講,那就是經史子集都要讀一點,不能只讀這個不讀那個,總的來講是通過這樣一些閱讀來開闊我們的眼界,改變我們的性情,增長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每個人能夠成為一個更加完美的人。
拿古代來講就是成為一個君子。我常常跟大家講,我們讀屈原的《楚辭》,里面經常贊美香草美人,我們現在人讀到美人就以為是美貌的女子,其實《楚辭》里講的美人是什么?是完美的人,是君子。所以都是來讓我們做一個完美的人,要做一個完美的人光讀書也不行,所以《中庸》里既要“博學之”,還有“審問之”,還有“慎思之”,還有“明辨之”,最后更需要“篤行之”。要落實到我們行動上來,知行合一、學修一致。
近代有一位學者叫段正元,他講過一句話:“讀書萬卷不如知道一言”,讀了萬卷書不如來記住一句話;“著書千冊,不如實行一事”,寫了千冊的書,不如去做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我們讀書要跟我們實踐結合起來,知行合一。要讀讓我們明理的書,不要只去記一些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