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玉,陳依玲,鄧瑞婷,何志佳,趙智恒,周紫盈
現今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銀行、證券、基金業(yè)務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大學生理財環(huán)境和理財觀念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而大學生理財觀念的變化能否推動互聯網金融更快地發(fā)展?通過研究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觀念與行為,可以對大學生理財觀念的形成、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文獻進行補充和發(fā)展。由于互聯網理財方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理財方式,在互聯網的驅動下,互聯網金融產品高速發(fā)展,理財產品的創(chuàng)新性不斷提高,互聯網理財行業(yè)不斷推陳出新,如何在眾多的理財產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成為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本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大學生選擇合適自身的理財產品,使他們能夠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理財觀念。
大學生理財和互聯網金融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通過對大學生消費與投資的角度進行細致分析,希望給需要進行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大學生一個合理的參考。通過對互聯網金融內部存在的風險進行適當的風險評估,通過分析幾種互聯網金融產品最終探尋大學生通過互聯網金融這一平臺獲取創(chuàng)業(yè)資本金這一途徑合適與否,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1.國內外大學生理財對比
Yamauchi,K,TandTemple(1982),通過研究權利威信、焦慮、不信任和保留時間等因素的基礎上,得出了金錢態(tài)度量表(MAS);國內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和理財的研究尚不完善,近年來隨著校園理財人數的增加,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理財行為才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王春曉(2009)認為性別、網齡和上網時間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因素。欽國巍,顧若愚,等(2012)指出便捷、自由和價廉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主要因素。主要體現為兩個類型:①對大學生理財行為的調查研究。黃偉明等(2010年)在廣東部分高校學生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大學生理財行為類型,擬定了富裕型、溫飽型、貧困型三種理財模式。②大學生理財教育的研究。姜艷(2011年)提出加強大學生理財教育是積極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
2.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運營模式
高靜(2015)基于互聯網產品的運作模式,分析了大學生目前的理財現狀,得出“三化”的結論。資金特殊化,觀念博軟化,產品稀缺化。并提出,在互聯網金融下理財產品應該與大學生群體進行融合,做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的理財產品。此外,在個人及外部因素中,她認為個人應該提高理財的知識,建立好外部投資環(huán)境等實質性的建議。通過個人及外部的力量,對于學生的理財觀念想必會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3.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的理財消費能力
郭靖鈺(2015)通過對大學生月均消費情況、大學生月均網絡消費情況、受調查者每天上網時間、受調查者電子設備網購軟件數量、互聯網金融吸引大學生理財的特點、大學生理財情況等大量的數據說明,在互聯網金融下,大學生的理財受到影響的因素主要是取決于互聯網的影響。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得出互聯網金融使大學生消費更便捷并激發(fā)了大學的消費欲望。為此,郭靖鈺在最后提出大學生進行互聯網金融消費和理財對策建議。
4.大學生理財行為的現狀
吳奇(2016)典型地分析了大學生理財的現狀、大學生理財影響的因素,而且特別指出應該加強困難生資助工作的對策?;谀壳按髮W生理財資金特殊,觀念差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建設性的指導方向。公開透明,嚴格認定困難生,建立健全資助監(jiān)督機制,加強貧困生教育。本論文的亮點在于,它的關注點關注在貧困生身上。
在性別調節(jié)效應的影響下,男生與女生的理財行為可能存在顯著性差異。
假設H1:性別的差異對大學生的理財行為正相關。
由于大學生的經濟尚未獨立,故其經濟能力極大部分來自其家庭。
假設H2:父母的理財方式對大學生的理財行為正相關。
父母的理財態(tài)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同時,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個人的理財態(tài)度也可能影響其理財行為,從而影響其理財經歷,對互聯網金融理財越認可的大學生可能會進行更多的互聯網理財行為。
假設H3:大學生個人的理財態(tài)度對理財行為正相關。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為自編問卷,問卷結構分為理財現狀、影響因素及基本信息三大部分。調查對象為廣東地區(qū)為主的全國各高校在校大學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與全日制高職及專科生,不包括研究生及其他成人教育或在職教育系列)。問卷收集時間為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共發(fā)放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5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1.1%。樣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表1反映了樣本的基本特征:
表1 樣本基本特征統(tǒng)計
本研究所需數據無法從公開統(tǒng)計資料中獲得,為獲取一手數據,本研究采用結構化問卷作為研究工具,調查問卷最終量表共有97個測量題項,各題項均采用利克特六點量表從“1-完全不贊同”到“6-完全贊同”進行評價,數值越大表明對互聯網金融理財行為接受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保守。量表的開發(fā)首先基于文獻回顧與梳理的基礎,以初步了解與認識大學生理財背景及互聯網金融理財經歷;然后挑選典型廣東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以收集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行為構成題項。
問卷主要分為三個板塊:互聯網金融背景大學生理財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分析以及影響因素分析。對此,我們在設計針對性問卷調查前,先通過對不同層次的人群進行訪談,收集到大學生理財認知程度的真實反映數據。再根據訪談后得到的真實數據依據六大現狀、六大存在問題以及四大影響因素中的點,按點分別列項設計問卷。
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存在的理財現狀及問題相關數據,主要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將互聯網金融下大學生理財認知為因變量Y,四個自變量分別為家庭環(huán)境X1、個人特征X2、學校環(huán)境X3、互聯網X4,β為常數項,來建立Y=β+β1X1+β2X2+β3X3+β4X4方程,從而分析各自變量前的系數的影響程度。最后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來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分析。
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父母理財方式、理財教育與氛圍、理財觀念和理財知識對互聯網理財經歷、理財規(guī)劃及理財態(tài)度的影響,被解釋變量分別為互聯網理財經歷(Y1)以及理財規(guī)劃(Y2)、理財態(tài)度(Y3)三個維度,解釋變量為父母理財方式(X1)、理財教育與氛圍(X2)、理財觀念(X3)以及理財知識(X4)四方面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表明,四個解釋變量分別與三個被解釋變量顯著,且四個解釋變量彼此之間相關系數的絕對值皆遠小于0.8,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建立回歸模型組,模型設定如下:
1.互聯網理財經歷(Y1)影響因素分析
互聯網理財經歷(Y1)影響因素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表2中4個自變量p值均遠遠小于0.05,故回歸系數顯著。
表2 多元回歸分析
2.理財規(guī)劃(Y2)影響因素分析
理財規(guī)劃(Y2)影響因素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表3中有理財教育與氛圍(X2)、理財觀念(X3)的p值大于0.05,故僅有父母理財方式(X1)、理財知識(X4)的回歸系數顯著。
表3 多元回歸分析
3.理財態(tài)度(Y3)影響因素分析
理財態(tài)度(Y3)影響因素結果如表4所示。其中表4中4個自變量中僅理財知識(X4)p值小于0.05,其他均大于0.05,故其他三個自變量回歸系數顯著。
表4 多元回歸分析
圖1 自變量對大學生理財現狀影響系數雷達
若單純考慮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父母理財方式、理財教育與氛圍、理財觀念和理財知識均對互聯網理財經歷有影響,其中對理財觀念選項越贊同的同學互聯網理財經歷越不好,而父母理財方式、理財教育與氛圍和理財知識均對互聯網理財經歷正向積極影響。假設H2:“父母的理財方式對大學生的理財行為正相關”成立。假設H3:“大學生個人的理財態(tài)度對理財行為正相關”不成立。
圖2 學生背景因素影響下自變量對大學生理財現狀影響系數雷達
在考慮學生背景因素的情況下,父母理財方式、理財教育與氛圍和理財知識均對互聯網理財經歷有影響,而理財觀念對其沒有影響。就性別而言,男生的互聯網理財經歷好于女生。假設H1:“性別的差異對大學生的理財行為正相關”成立。
總體來說,就性別而言,男生的互聯網理財經歷好于女生;父母理財方式對大學生理財現狀影響最深,且產生正向積極影響;理財觀念選項越贊同的同學互聯網理財經歷越不好。
首先,由于男女在理財行為方面存在三方面的差異:第一,兩者的理財行動力不同。女性趨于穩(wěn)定的理財行為,偏好于保守型理財方式,但是她們會有時間和耐心去學習理財知識,積極性較高,逐漸進行理財行為。第二,男性與女性的選擇偏好不同。男性對于經濟、金融行業(yè)的熱情和興趣高于女性,男性喜好風險型投資,行動力、決策力高于女性,因此男性理財經歷存在的風險性高于女性。第三,男性與女性的理財目的不同。男性的投資理財行為重視收益,而女性的投資理財方式重視風險,在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的時候,男性會選擇收益,而女性因為自身的目的不同而選擇保守理財,通過不斷的學習理財知識進而提高理財能力。由此可知,女性與男性的理財知識存在差異。
其次,由于大學生在經濟層面接觸的最主要的群體是其父母,其理財行為會較大程度以父母的理財觀念、互聯網理財經歷及理財態(tài)度為參考對象。若父母的互聯網理財觀念先進、互聯網理財經歷較好且理財態(tài)度積極,會對大學生的理財意識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得大學生互聯網理財行為更為頻繁、經歷更為豐富。
最后,由于大學生理財觀念越好,不代表其理財知識越豐富,從雷達圖2也可以看出理財知識越好其理財經歷越好。在互聯網理財行為開始的初期,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基礎的理財知識,大學生盲目進行互聯網理財行為容易有不好的經歷,甚至由于虧損導致大學生對互聯網理財喪失信心,進而愈加不愿學習相關理財知識,因而不是理財觀念越好互聯網理財經歷就越佳,要在此基礎上加深互聯網理財知識的學習。
基于理論分析,我們發(fā)現目前市場上針對大學生的理財產品是很稀缺的。通過預測試與正式問卷調查后的數據整理,我們將從個人行為、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互聯網等幾個主要方面給出針對性建議以及探討富有針對性的大學生理財產品,從而使得大學生能進一步提高對理財的認知程度及更好地實現理財。
1.學校、家庭應該大力開展投資理財教育
多途徑培養(yǎng)大學生的投資理財意識,家庭環(huán)境這一因素對于大學生的理財意識影響較大,父母需要在投資理財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除此之外,學校應該開設投資理財課程,重視非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培養(yǎng),提高其對于理財行為的認知度。
2.社會方面
根據調查,大學生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家庭給付的生活費,因此資金來源具有穩(wěn)定性的優(yōu)勢,但是也受到數額的限制。根據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得知,理想的理財產品不應設置較高的門檻,符合大學生對資金靈活性的需求。因此在考慮大學生投資理財行為和市場需求現狀的發(fā)展背景下,相關投資理財機構應該針對大學生群體投資理財行為特點的基礎上,適當推出符合大學生需求的理財產品。
3.個人方面
根據對大學生個人行為習慣的調查,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不敢輕易進行投資理財,究其緣由是其對于理財知識的匱乏和實踐經驗過少。因此在校大學生進行投資理財行為時,可以向有經驗的教師咨詢,學校也可以組織校外專家和理財專業(yè)人士為學生講解理財知識,豐富理財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