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或必然,生存與死亡,這是一個太糾結(jié)的哲學問題。災(zāi)難,卻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
地震、火山、洪水、風暴、病疫……這些災(zāi)難跟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古老,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曾劫生無數(shù)。除此之外,那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飛來橫禍,也有可能突然降臨到任何人頭上,就在我們身處的街頭、商場、地鐵或飛機上……
從這個角度講,相對于災(zāi)難中不幸的死者,所有的生者都應(yīng)是值得慶幸的“幸存者”。
當前正逢盛世,災(zāi)難畢竟是大自然中的偶然事件,身邊的不幸也只是個案。而我們正好就是那批得以逃出生天,未被恐怖和死亡的陰霾籠罩的“幸運的大多數(shù)”。
只要可能導致無謂的痛苦和死亡,自然和人為的災(zāi)難都是恐怖并可詛咒的。作為血肉豐滿的幸存者,對于種種危及人類生存的災(zāi)難,本能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恐懼——這不算英雄,但也毫不矯情,因為這才是人類最正常的心理反應(yīng)。
幸存者相當于親歷了死亡的考驗,從而毛孔張開,有了更加敏銳的生命感受。我們甚至不妨為“憂天”的“杞人”正名,“杞人”不啻于人類的先知,其實是一個最有良心的幸存者。“杞人”的憂心忡忡正是一種危機意識,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
“為什么死的是他們?”“我該做什么?”——這應(yīng)該是幸存者該有的感恩和責任。
“好好活著!”“永不放棄!”——這應(yīng)該是幸存者的最佳選擇和莊嚴承諾。
在2008年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知名作家在廢墟下被埋了76小時之久,他的頑強求生感動了許多人。獲救后,他還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了一部《幸存者》。但在此后的幾年里,人們卻為他唏噓不已: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他已經(jīng)多次嘗試自殺。據(jù)此說他“不英勇”肯定是膚淺的,但他這種屢次選擇放棄生命的做法,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接受。
另一個例子,是發(fā)生于2014年3月8日的馬航MH370空難。如今已經(jīng)過去5年多了,這架飛機依然杳無蹤影,如同在人間蒸發(fā),失事原因也成未解之謎。但世人的牽掛和追尋一直沒有停止,印度洋南部——馬航MH370可能遇難的這片海域,依然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也許人類將為此永遠搜尋下去,這也驗證了人類幸存者對死難者,今世對后世的那一句“永不放棄”的承諾。
對生命的熱愛與禮贊,一直是人類最樸素的情感之一。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在小說《熱愛生命》中,揭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英國作家笛福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里,同樣以孤島求生的曲折經(jīng)歷表達著這一情懷。
那么,災(zāi)難中的幸存者不正是對生命熱愛與禮贊的最好詮釋嗎?
在此,我們由衷地敬佩和感恩那些幸存者,是他們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懂得了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