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梅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激活課堂教學氛圍,而且有助于教師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小學生正處于活躍和注意力渙散的年齡段,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加強課堂提問,凝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聽講效率,這樣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有效的教學調(diào)整,最終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思維;教學藝術;應用方法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都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換言之就是提問要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才能使學生心中產(chǎn)生疑竇,引起積極的思考;而思考,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啟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促進課堂教學更優(yōu)的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集中反映,是能真正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針對性提問,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必要性出發(fā),基于小學生行為年齡特征的現(xiàn)實需求,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想還不夠成熟,這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狀態(tài),勢必不利于小學生的課堂聽講效率,最終不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有針對性地向不注意或不分心的學生提問,以有效地調(diào)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開展古詩《山行》的教學活動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分心或做一些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無關的活動,就著重向這些學生提問一些正在進行的課堂內(nèi)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教學內(nèi)容上,而且對提醒學生的課堂行為起到有效作用,最終促使學生跟上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提問《山行》這首古詩里面都涉及了哪些事物,這樣學生就馬上回歸到所講的古詩教材內(nèi)容中并積極思索以回答教師的問題,即使不能夠有效回答也能夠有效制止他們走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課堂提問策略可以潛在地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效率。
二、從教學主題入手提問,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習慣
許多教材主題都蘊藏著可供學生提問的有價值的問題。學習新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教學主題入手提出一些問題,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自信心,還有利于養(yǎng)成提問的好習慣。教學新課就能設下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文中找答案,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能形成。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教會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的方法,做到循序漸進,穩(wěn)步提高。比如教學《小鷹學飛》時,教師板書本課主題,學生齊讀之后,可引導學生思考并質(zhì)疑。剛開始,學生只會提出“小鷹是怎么學飛的?”這樣的問題,此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像這樣的主題還可以提出“小鷹向誰學飛?”“學了幾次?”“學的結(jié)果怎樣?”這樣的問題。當學生學會了從教學主題入手提問的方法后,再學習《青蛙看?!?,學生讀完之后,就會很自然地提出“青蛙是怎樣看海的?”“青蛙都跟誰去看海?”“青蛙看到了海沒有?”“青蛙路上都遇到了誰?”這樣的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從教學主題入手提問題,如果學生僅僅滿足于提一般性的問題,提不用花費太多時間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就完全不夠了。比如,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如果還只是滿足于引導學生提出諸如“厄運是什么?”“信念是什么?”“誰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樣相對浮于表面的問題,那么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根據(jù)學生、教材以及學段的特點,在引導學生提出以上問題的基礎上,還要教給學生依據(jù)自己對主題的第一感覺,或者依據(jù)預習抓住文本特點提問題。比如,本課教學可以教學生提“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有什么作用?”等這樣的問題,能抓住教材的特點,更具有思考性,更有益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三、立足細節(jié)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文章的選用都十分精巧,不僅文質(zhì)兼美,而且文章中的一個句子、一個詞匯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可能飽含作者的心思,所以學生只有細心感悟后,才能夠理解文章的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掌握文章的細節(jié),提出問題,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者感受的理解,而且能掌握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如在《日月潭的傳說》這篇課文中描述到:“回到潭邊,他倆又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兩條惡龍激戰(zhàn)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頭砍死了它們,水社姐用金剪刀剪開了龍肚子,救出了太陽和月亮,人們重又見到了光明?!边@時教師可以借此提問:從“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激戰(zhàn)了三天三夜、砍死了、剪開了”看出了主人翁什么樣的精神?并得出什么感悟?在這個很簡單平常的問題當中蘊含的是人物內(nèi)心的表達,學生研究細節(jié)處的感知了他們的舍己為人、除邪懲惡。
四、巧借結(jié)尾提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課文學完后,在接近尾聲時讓學生提問,既可以對全篇文章進行總結(jié),還可以向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如學完《珍珠鳥》這一課后,我讓大家再仔細地閱讀課文,賞析句子“白天,它淘氣地陪伴著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到籠子邊,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綠葉鉆進去。”還有沒有深意。其中一個學生回答道:這就是信賴創(chuàng)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好的境界,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都能實現(xiàn)和睦相處的。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這類問題不但能鍛煉學生問題,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重視提問環(huán)節(jié),不斷優(yōu)化提問的方式,才能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提問藝術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江茹. 淺談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2(24):121-121.
[2] ?王慧蓬.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應用[J]. 長江叢刊,2016(29):78-78.
[3] ?劉朝瑞.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9):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