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陽
摘要:隨著歷史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越來越發(fā)達。而且,已經(jīng)有機地融入了教育領域,并作為一種先進的手段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深度融合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信息技術 ?深度融合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加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一般學生大都不喜歡語文,嫌它沒有英語、數(shù)學那么實用,嫌語文課背書太累人。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一、 圖片導課,激發(fā)興趣。
比如說,在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竹石》一課時,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大約都在8歲左右。如今的家長都很重視對孩子的國學教育,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背古詩。我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背誦上百首古詩,至少《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75首都會背誦。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jié)構(gòu),再加上,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前兩行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牢固。后兩行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無論受到多大的折磨擊打,它們?nèi)匀粓远◤妱?。作者在贊美竹石這種堅定頑強的意志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表達了一種在人生道路上不怕任何打擊的硬骨頭精神。所以,我在導課時,以PPT的形式出示了“梅蘭竹菊”的圖片(出示課件),引導學生通過“花中四君子”,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王國,而且為學習詩人鄭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埋下伏筆。一張圖片,給課堂一個美好的開端,雖點到為止,卻一舉兩得。
二、 文字拓展,學以致用。
在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下冊《熟讀精思(節(jié)選)》一課時,有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我通過課件出示一篇白話文《螞蟻和蜜蜂》(出示課件),與本課的文言文有形式的區(qū)別,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感悟古為今用,今人學古文(出示課件);古今貫通,今文通古理;拓展了閱讀的量,遷移了讀書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簡單的文字PPT,用的得當(出示課件),照樣能勸誡學生多讀書,使他們的知識有寬度;常讀書,使他們的思考有深度;讀好書,讓我他們的生命有厚度;活運用,令他們的心靈有溫度!還利用PPT和大家分享了“朱子讀書六法”中的另五種方法:循序漸進(在《朱子讀書法》中朱熹說:“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毖驖u進,是朱熹反復強調(diào)且始終堅持的治學之方。朱熹認為:“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所以”。總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原則,主要是強調(diào)學習要有踏實的作風,追求扎扎實實的效果。)、虛心涵泳(朱熹極力主張讀書一定要虛心涵泳。他說:“學者讀書,須是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他認為,讀書時應該邊讀邊思考,用心體會圣人的思想,反復揣摩圣人的話語,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深意。)、切己體察(所謂切己體察,朱熹認為:首先讀書必須與自己的思想實際、生活經(jīng)驗等結(jié)合起來。即要求讀書時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還必須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他說:“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不然,則隨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diào)讀書必須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zhuǎn)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著緊用力(即讀書時必須抓緊時間、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皩捴谙?,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意思是說,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需要,總的讀書計劃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期限不能安排得過于緊湊;而在具體實施時,例如讀一本書時,就絕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緊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認為,做學問的訣竅“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而“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己則實踐其跡”,居敬也就是要從內(nèi)心中嚴格尊崇禮法,專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持志是要有堅定志向。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立定學圣賢之道、修身養(yǎng)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并結(jié)合傳統(tǒng)的贈送“錦囊妙計”之法,把由“熟讀精思”引出的朱子讀書六法中的其他五法獎勵性地推介給大家,引導學生有方法、有步驟地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育學生不僅要把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更要從生活中去學習語文,也就是現(xiàn)在提倡的大語文觀。
三、 音樂烘托,激發(fā)創(chuàng)作
還是在執(zhí)教《竹石》一課,結(jié)尾時,我以實物——文竹盆栽,配上純音樂《風的色彩》,再加上自編小詩的朗誦,詩書畫三位一體的書法作品展示,引領著學生從學詩,到賞詩,再到愛詩,最后達到激發(fā)學生作詩的目的。
其實,從這兩節(jié)課例中,大家應該不難看出:要使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需要的不只是漂亮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花哨的形式、或是技術含量超高的FLASH動畫,更應該是準確的切入點,巧妙的結(jié)合點、恰當?shù)闹R點,還有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擴展點。這就需要我們當老師的平時既要多研究教材,又要多學習信息技術,還要多琢磨如何使二者深度融合,促進我們的教學,真正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利民.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166-167.
[2]金麗麗.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J].黑河教育,2019(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