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每年的11月15日,都是北方人歡呼的日子。因為從這天起,滾滾熱流將通過暖氣管道送入北方地區(qū)的千家萬戶。
上世紀50年代,基于建國初期的經(jīng)濟和能源狀況,我國參考前蘇聯(lián)的氣候計算方法,將集中供暖地區(qū)限定在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shù)超過90天的地區(qū),主要包括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qū)。集中供暖分界線大致與我國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一致。
分界線以北,按照國家現(xiàn)行《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的要求,民用建筑主要房間的室內標準室溫為18℃。因此,北方居民冬天往往是“在外穿得多,在家穿得少”。
分界線以南沒有集中供暖,不少南方地區(qū)一直處于“被誤會的暖和”中。與北方的“干冷”不同,南方的冬天是“濕冷”。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jié),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于5攝氏度的天數(shù)不到90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qū)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qū)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在沒有暖氣的情況下,南方居民冬天往往是“在外穿多少,在家就穿多少,甚至穿得更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增長,南方冬季供不供暖已經(jīng)引發(fā)了很多爭議。城市集中供暖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城市的性質、地位、氣象等條件,且供暖要與城市經(jīng)濟建設和能源建設相適應。有專家指出,就目前的情況,南方地區(qū)集中供暖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南方地區(qū)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實行城市集中供暖,要對城市管網(wǎng)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而且南方地形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輸暖管道的建設成本極大。第二,北方的建筑注重防寒保溫,墻壁一般較厚。南方的建筑注重通風散熱,墻壁一般較薄,開窗較大,保溫系數(shù)低,會造成供暖能耗過高。第三,南方冬季短,投資巨大的集中供熱設施,建成后使用率相對較低。第四,從環(huán)境角度來說,如果南方也采取大規(guī)模集中供暖,會顯著地加劇我國冬季空氣污染問題。
所以,專家普遍認為:南方地區(qū)解決冬季采暖問題,不宜機械復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并鼓勵使用新能源,如戶用熱泵式分體空調器、燃氣壁掛爐、電采暖等分戶獨立供暖方式,以及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輔助等方式。
原創(chuàng)設計
由于南方雨水多,濕度較大,相對于北方冬季的“干冷”,南方冬季的冷被稱為“濕冷”。近年來,我國南方地區(qū)多次經(jīng)歷“冷冬”。對于現(xiàn)在秦嶺—淮河線作為集中供暖分界線,有學者提出要重新劃定南北供暖分界線的建議。據(jù)此完成1~3題。
1.我國集中供暖的分界線劃分的溫度帶是
A.寒帶和溫帶 B.溫帶和熱帶
C.暖溫帶和亞熱帶 D.中溫帶和暖溫帶
2.冬季“濕冷”的南方地區(qū)年降水量主要在
A.200 mm以下
B.400 mm—800 mm
C.800 mm—1600 mm
D.1600 mm以上
3.下列有關廣東供暖問題的分析中,錯誤的是
A.低溫持續(xù)時間短,供暖設備利用率低
B.省內煤炭資源豐富,有利于集中供暖
C.房屋窗戶面積較大,會增加供暖能耗
D.太陽能相對豐富,可為供暖提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