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無論是作家寫好一篇散文或者一篇小說,還是學生寫好一篇作文,恐怕都有一些前提:第一是觀察能力,第二是對于人情事理的分析能力,第三是情懷感受。
細細地觀察生活是一種享受,我們要把這點享受還給孩子。唐詩宋詞中那些美好的關于季節(jié)的詩詞,比如“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再比如說“野渡花爭發(fā),春塘水亂流”……都是觀察的結果。當青少年培養(yǎng)了觀察的能力、思考的習慣,他心中就會形成一種情愫,在這個前提下,如果駕馭文字的能力不比別人弱的話,那么對于任何一道作文題,他的思維都比別人要開闊。
人的大腦分為記憶腦區(qū)、理性思維腦區(qū)和感性腦區(qū)。在教學過程中,大學里一些老師有個共同的感受和困惑,那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記憶腦區(qū)相當發(fā)達,尤其是女生,這非常適合學外語,但中文不是靠背來學的,中文要靠碰撞思想來學,要靠激發(fā)想象力來學。而這可能需要追溯到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習方法上的一些問題。作文一事對于小學生而言,首先是激活、開發(fā)他們感性腦區(qū)潛能,訓練、提升感性腦區(qū)與理性思維腦區(qū)潛能相互配合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人類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開始,也是小學生作文教與學的宗旨。
青少年寫作,還要處理好意義與趣味的關系,不要僅僅把作文看作掙分數(shù)的手段,我也不贊成僅僅把作文當作訓練文字的途徑。我認為寫作的意義首先應該是啟發(fā)和幫助孩子們理解善、誠信與自信。小學作文應是興趣寫作,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寫什么快樂就寫什么;初中生應該是感情寫作,文中應該體現(xiàn)出好惡;高中生的作文則應該有思想含金量,有價值觀、有批判立場和作品意識。我曾建議,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應該讓學生們參與出題,提出他們最想寫的內(nèi)容。因為人只有在寫自己最想寫的內(nèi)容時,寫作本身才是相對愉悅的。
可以說,作文是“關乎一個人一生的生活和事業(yè)”的大業(yè)。2015年在退休之前我出了《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兩本作文指導書,一來是給自己退休畫上一個句號,二來是獻給中小學生的一份禮物,希望我的經(jīng)驗能讓他們在寫作上少走一些彎路。
(作者系當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