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璇 顧遜
摘要:隨著西方藝術觀念的內在變化,紀實攝影逐漸發(fā)展成為當代攝影的重要藝術形式。本文通過重點分析其構圖方式、光影質感和色調對比來邂逅攝影創(chuàng)作的審美藝術,呈現(xiàn)出特殊歷史語境下攝影作品傳遞的藝術體驗。
關鍵詞:紀實攝影;審美賞析;視覺隱喻
當我們邂逅真正的攝影作品時,我們便進入了藝術的審美體驗。與此同時,攝影作品作為現(xiàn)實世界的視覺隱喻,展現(xiàn)了人們非常重視的精神層面。
《在路上看到的生活》
作品描繪了兩個面部模糊的人物,被風吹過的臉是飽經(jīng)風霜的,反映出來輕微的笑容。他們都是深棕色頭發(fā),穿深色襯衫,皮膚是淺灰褐色,雙臂交叉。奔馳卡車上,在人物面前的虛空間中,穿過綠色的樹木群,營造出充滿活力的自然氛圍,在人物臉上投射出光影,臉部亮點和襯衫褶皺明顯的對比漸變,反映在整體灰褐色前景和充滿活力的背景之中。通過從溫暖到?jīng)鏊奈⒚钭兓瑢崿F(xiàn)了非凡的美感。角色的靜止和樹林的運動傳達了一種運動感。他們是自由的流浪者。
顯然,在這部攝影作品中,主導因素是鮮艷的色彩,在前景和背景中如此突出,使作品顯得平靜和放松。明顯的對角線形狀,明暗對比強烈,以及各種暖色調的使用營造出愉快的氛圍和美好的夢想。凄涼的環(huán)境是一個貧窮和經(jīng)濟蕭條的國家,旅行者通過整個解放和自由的鏡子看到自己的存在。
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流浪是一種已經(jīng)消失的生活?!傲骼苏摺边@個詞映射了黑白圖片,但這些圖片都是彩色的。他們展示了一群在這個國家的人,頑強而無拘無束。他們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美國。另一邊,他們不愿意依賴不真實的希望而努力工作,而不是依靠傳統(tǒng)的美國夢來生存。照片的滄桑是真實的,藥物使用是真實的,大自然的風雨也是如此,貨運列車的致殘和殺戮,無家可歸的生活個體被視為違法。多數(shù)旅人去流浪是出于選擇,而他們選擇流浪這條路,答案通常用一個詞來回答:自由。他們放棄物質享受,換取時間和空間,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想象,閱讀,創(chuàng)作音樂,藝術和寫作。他們洞察個人的重要精神方面,堅持社會重視的信念,并以紀錄片攝影的形式有力地攻擊美國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美國夢。
真正的攝影作品不是消費品和裝飾品,但除了喚起審美反應之外,作品的社會和道德價值也以獨特的方式創(chuàng)造,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和心理方面。藝術作品的重要功能是傳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和態(tài)度以及跨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紀實攝影的人文情懷表達研究[J].李燕.山東工會論壇.2018(03).
[2] 紀實攝影的本質內涵、本土特色和未來發(fā)展[J].劉剛.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