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四個方面對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過程中的場景描寫進行了多視域觀察,指出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關注場景描寫。
【關鍵詞】敘事性;文學;傳播;教學
世界各國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目前都普遍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比如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改革教學?①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場景描寫,即場面描寫,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環(huán)境描寫,但不是單純的環(huán)境描寫,它由人物、事件、環(huán)境組成,是某一段時間內(nèi)社會生活的橫截面。場景往往具有給全篇故事定調(diào)、渲染其氛圍、導引人物出場、揭示人物性格、象征某種特殊意義等作用。②正確地閱讀和理解文本中的場景,把場景的描寫與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其它要素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可以較好地欣賞人物特點、品味情節(jié)發(fā)展和把握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主題。
一、關注場景描寫,回歸教學價值
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需要理性的啟發(fā)和誘導,也需要感性的點燃和熏陶。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也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場景中。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場景描寫,有時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背景等,有時揭示時間、地點、季節(jié)、氣候以及景物,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情節(jié)氣氛起著不小的作用。
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有哪樣的人物,就有哪樣的場景,其性格的形成、思想的產(chǎn)生、感情的變化等,毫無疑問都與其所處的“場景”密不可分。比如,人教版新課標語文《橋》一課,作者談歌,在其場景渲染中,善用比喻,巧用擬人?!跋駶?。像倒。”四個字,兩句話,就把一場瓢潑大雨、傾盆大雨寫得很傳神、到位。例如“像一群受驚的野馬”,這個比喻讓我們感受到山洪的猛烈,野馬桀驁難訓,一匹受驚的野馬往往要十幾個大漢才能制服;一群受驚的野馬,那一番橫沖直撞、無法控制的場景躍然眼前。這一切,直接烘托出一個小山村的黨支部書記在山洪暴發(fā)之際的沉著鎮(zhèn)定。
在閱讀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時,教師要有意識帶著學生細讀這些場景描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人物所處的“場景”,教學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主體部分時,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學會情節(jié)與環(huán)境的前后勾連。這樣,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對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人物存在的一個發(fā)現(xiàn)過程,也是對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人物真實、復雜、豐富、細膩感情的體驗過程,還能更好地領悟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主旨。如此,對于學生而言,既收獲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人物解讀的意義、意味和意蘊,也能夠收獲正確解讀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人物的經(jīng)驗、情緒和感受。同時,學生的精神觸角將會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
二、聚焦場景描寫,體會細節(jié)意蘊
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正處于感性時期。也就是說,他們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觀照長于抽象演繹,情感體驗勝于理性把握,直覺頓悟優(yōu)于邏輯分析,想象再現(xiàn)強于實證推理,感性能力是他們的優(yōu)勢。教師要在相應的文本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場景描寫的妙用,感受作者運用場景描寫的形式和方法。必要時,還可以適時地滲透相關的寫作知識,從而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進行協(xié)同,最終領會作者的表達作用。比如蘇教版《少年王冕》一課,在教學“自學畫荷”部分時,教者可著重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描寫雨后景象及荷花的句子。這段場景描寫,語言表達的畫面感很強,因為用詞豐富,而且多用具象色彩的詞語,教學中,一方面教者要引領學生將平面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讓王冕從文字中走出來,走到學生的眼前,走進學生的心中;另一方面,教者又要適時點撥學生轉(zhuǎn)換對話視角,穿越歷史時空,將自己置身于王冕學畫的場景中,成為其中的一個歷史人物,與王冕促膝而坐,談笑風生。這樣,學生就由物我兩隔、情景相離的知性對話登陸到物我一體、情境交融的詩意對話,學生自然能活在文本之中,就能和王冕一起由兩忘而致同一,最終,學生自然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境況,理解了少年王冕的社會背景,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是在暗示人物命運的轉(zhuǎn)折,揭示了荷花之于讀書人的象征。
在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中,若只是引導學生淺淺地流于課文情節(jié)走馬觀花般的理解,是很難消融讀者與文本之間距離的,必須直接地深入文中,適時聚焦場景描寫,體悟這些語言的細膩處,同時,引導學生不斷追問:這究竟在寫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寫?為什么只能這樣寫?用意何在?在不斷地追問中,感受場景描寫的生動和情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描繪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
三、體會場景描寫,感悟運用時機
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味地描寫主要人物,難免“單調(diào)乏味”,讓讀者產(chǎn)生“閱讀疲勞”。場景描寫的運用,使學生寫作的表達更為靈活多變,使文章更耐讀,文本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具體、形象,其性格特點也更加鮮明。
筆者曾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執(zhí)教人教版《少年閏土》一課,先講“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同時提問:“很多同學讀了開頭感到非常疑惑: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閏土刺猹,而是先寫月夜的景象呢?”學生通過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暗示閏土來到我家與我相識的原因”,為后文描寫我和閏土“卻能親密無間地交往”作鋪墊。學生由此自然可以感悟到,成長的環(huán)境讓“我”和閏土從天各一方到相識相知,又從相識相知到天各一方。從而讓學生明白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場景描寫有著多種作用,有的起襯托作用,有的起暗示作用,有的起鋪墊作用,這是我們讀這類文本不可忽略的。
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場景描寫,一般人往往一掃而過,更多的去關注情節(jié),很少去揣摩其中的意味,卻不知其對于情節(jié)轉(zhuǎn)換、人物命運轉(zhuǎn)變的暗示及象征有著重要作用。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情節(jié)突變最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然而借用場景描寫實現(xiàn)情節(jié)轉(zhuǎn)換的寫作技巧和深刻用意,是一般讀者不易發(fā)現(xiàn)的。
四、用好場景描寫,提高表達能力
讀寫素養(yǎng)涉及不同情境下,學生在生成意義和表達觀點時語言與思維的運用。它涉及學生在不同背景中學習到的思維方式;它使學生個體在運用讀寫技能反復思考對文本、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時,能有所收獲;它賦能學生個體創(chuàng)造口頭、書面文本;它匯集并培養(yǎng)以優(yōu)秀、敏捷思維為特征的語言和思想,使學生能反思并潛移默化地重塑自身與世界。③
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場景描寫所寫人物、環(huán)境、場面等,都與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事相關,彼此之間具有連鎖反應,更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使文章更耐讀。同時,場景描寫能力通過對相關人物、環(huán)境以及場面的描寫,對文本描寫的對象做有效的補充,能進一步豐滿人物形象,增強表達效果。
在教學蘇教版《愛之鏈》時,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場景描寫的方法,抓住“場面”和“人物對話”進行現(xiàn)場練筆,來體驗主人公喬依的品質(zhì)高尚。這樣的設計,有體驗,有想象,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性,有運用,當然也沒有排除理性和理解,將選文的故事進行有效的拓展,進行這樣的場景描寫訓練,自然就理解了作者這部作品的主題“只要我們心中有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文本的閱讀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與讀寫能力的發(fā)展是關注的焦點。學生對自身文本闡釋的形成與發(fā)展負責,同時,他們有機會參與課堂對話,討論文本內(nèi)容、結(jié)構、語言,形成與自身閱讀體驗的關系。另外,這樣的設計體現(xiàn)了寫作學習的針對性,以實踐為基礎,促進學生對寫作方法的認識與應用,是學生寫作能力不斷提高的有效保證,是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jié)合。
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是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的三大要素之一。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教學切不可只關注情節(jié)分析、要點歸納、主題概括、文法疏通,否則,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將被淡化,情感將被稀釋,想象將被禁錮。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堅持關注場景描寫,對學生以后自己學會閱讀各種敘事性文學傳播作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③﹝美﹞朱迪思·朗格:《文學想象:文學理解與教學》,樊亞琪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② 薛法根等:《文本分類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