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
摘要:科學課是新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是我們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契機,發(fā)揮課堂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這樣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心得;思維能力
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頌重要任務和主要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科學的探究活動,發(fā)展科學思維,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在科學課堂上要讓孩子經(jīng)歷:“提出問題,激發(fā)興趣思維——假設預測,確立目標思維——設計探究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得出結論,綻放思維之花”的過程,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思維得到綻放?,F(xiàn)就我在科學課堂上如何讓小學生的思維得到綻放的做法,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提出探究問題,激發(fā)興趣思維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產生問題,由問題產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興致盎然地進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比如,對于三年級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為例,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小螞蟻的皮球掉進了大空缸里,在不損壞大缸的前提下,你能幫助小螞蟻取出來嗎?學生都很積極想辦法,多數(shù)學生都同意“把缸里裝滿水,皮球就浮上來了的”辦法。我又問:如果掉進大缸里的是石塊,這種方法可以嗎?學生答不可以。我接著追問:為什么皮球在水中會上浮,而石塊會下沉呢?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本課主題,開課進行的很順利,教師只是稍加點撥,學生就會帶著學習興趣主動地進入學習活動當中。
二、假設預測,確立思維目標
預測是必要的,當問題提出后,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問題。首先要對探究的問題進行假設、預測,或者叫猜測。因為預測、猜想、假設是科學思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考方法,預測、猜想、假設,可以讓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選定一個方向,確定一種思路,確立思維日標。如果問題提出后,沒有預測和假設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著手解決問題,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你不知道朝哪個方向發(fā)展,而預測在教學過程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比如,對于三年級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教師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并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材料中,哪些能像皮球一樣上浮,哪些能像石塊一樣下沉?學生就準備材料進行猜測。有些材料不敢肯定,這就需要再設計實驗去驗證,也為解決問題確定了一個方向。所以,在科學課中預測是必要的。
三、設計探究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探究活動的設計要目標清晰,設計時要準確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設計考慮各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步驟的安排活動設計好了,要注意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組織,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有序展開,發(fā)揮好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收集與整理是學生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觀察能力、記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都將在收集與整理事實的過程中得到應有的鍛煉和培養(yǎng)。
比如,對于三年級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首先讓孩子說說他打算如何進行探究老師所準備的這些材料是上浮還是下沉呢?教師在小組交流匯報時及時進行指正和補充,同時在探究活動時小組要分工明確,如記錄員、觀察員、實驗員等要做到各盡其職。
四、得出探究結論,綻放思維之花
探究日的是讓學生對探究活動的一個總結歸納,因此,每頌探宄活動結束后,都要求學生將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準確地表述出來。結果心該是真實的、客觀的、可以再現(xiàn)的。結果可能是支持假設的,也可能是否定假設的。結果直接影響結論的得出。結論是在整理、分析結果的基礎之上得出的。教學中可采用分組匯報和全班研討的方法,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發(fā)言的時間和機會,要組織全班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補充,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
比如,對于三年級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金屬做成的實心物體是下沉的,而塑料、木頭、紙所做成的實心物體是上浮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多種感官,思維得到碰撞,并綻放出最美麗的思維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