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麗
摘? 要:《沒有指針的鐘》是麥卡勒斯最后一部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以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為基礎,分別從荒謬與異化、選擇與責任以及自為存在三個方面著手,探討麥卡勒斯在《沒有指針的鐘》里所展現(xiàn)出的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矛盾沖突,揭示當時美國南方社會對黑人的歧視與不公,繼而探尋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身份認同與主體探尋等深層意義。
關鍵詞:《沒有指針的鐘》;存在主義;種族歧視;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02
一.引言
《沒有指針的鐘》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但人物有血有肉,麥卡勒斯對各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也相當深邃?!靶≌f通過四個主要故事將老中青三個年齡段的人物串聯(lián)起來”[1],同時描述的幾個主要故事情節(jié)充分呼應并印證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一方面反映出黑白人種間相處的荒誕以及同種族間的異化;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們?yōu)榱讼@種荒誕做出的選擇、努力與犧牲。這些無不反映出種族歧視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殘害。
二.薩特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產(chǎn)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而到了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薩特,幾乎成了存在主義的代名詞。他在《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集》等作品探討了“自由選擇”,在《存在與虛無》中提出了“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等觀點。這些思想和觀點共同揭露了世界的荒謬無稽、人生的虛無縹緲和個體的孤獨無依,同時也啟示我們:人生不應該只能是墨守成規(guī)、千篇一律,而是可以通過自由選擇、自我設計和自我創(chuàng)造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找到人生的真諦。[2]
三.美國南方社會的荒誕與異化
薩特認為:“外部世界是一個非理性的、極度不真實的世界,世界是荒誕的、虛幻的,這樣,人生活于其中也注定是痛苦的,孤獨的,空虛的?!盵3]麥卡勒斯生活的時代,美國南方“種族隔離制”依舊盛行,而麥卡勒斯認為正是“種族隔離制”壓抑了美好的人性,使整個社會生活處于混亂和不和諧之中。這種思想和薩特所說的荒誕世界是不謀而合的。
在該小說中,藍眼黑人孤兒謝爾曼一直認為自己的母親是像“瑪麗安·安德森”那樣的偉大黑人女性,是白人男子玷污了母親而造就了他。在謝爾曼的心中,一方面是對白人的憎恨,恨白人長久以來對黑人的壓迫與欺凌——譬如他在黑皮書中記載的在亞特蘭大采石場工作的黑人勞工,為躲避這非人的苦役甚至不惜拿錘子敲斷自己的雙腿;另一方面也對擁有白人血統(tǒng)而感到驕傲,認為自己與那卑微的黑人同胞有著本質的差別,由此也受到了其黑人同胞——薇蘿莉——的反感。謝爾曼不與薇蘿莉在同一地方共食、像主人一樣吃著家中昂貴的食物、也不屑于薇蘿莉的忠告與威脅,都使得雖為同胞的兩人彼此間的厭惡與嫌隙越來越大。但在小說后半段,當謝爾曼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母親是白人后,他頓覺世界變成了含辱帶羞的瀑布。因為他對白人的憎恨遠超過了被白人同化的程度,他絕不會自愿地與白人結合,于是瞬感之前抱有的神圣想法在和事情真相的兩相對比后,顯得是如此的荒謬,由此也促使他做出了此后荒誕、大膽的舉動,并最終走向了滅亡。小說中的荒誕并不是指人肉體上的畸形亦或是精神上的迷失,而是指由于“種族隔離制”的施加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變得畸形而荒誕。因此,這就猶如一首荒誕的社會關系交響曲,正演奏出一個荒誕的世界。
四.選擇與責任
薩特認為,人人生而自由,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但每個人在自由選擇時,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就是說,“你的行為所導致的一切后果,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都要由你自己去擔當。”[4]
對于杰斯特來說,身為白人當必須要面對黑白種族沖突時,這無疑是很不自由的境遇了,但杰斯特還是選擇了支持敵方。杰斯特所代表的正是打破常規(guī)的一派,他們的思想是先進的,從而看到了只有種族之間相互融合、接納,社會才會更加和諧、進步。對于謝爾曼來說,雖身為黑人,但他卻從不認命,始終想過上與白人平等的生活。他對杰斯特的一切嘲諷也只是自己內心深處嫉妒的表現(xiàn),嫉妒杰斯特鋼琴彈得比自己好,嫉妒杰斯特會開飛機,而自己在這一切中卻都占不了上風。再加上白人對他的不公與歧視——藥房老板馬隆從來都瞧不起他,即使老法官給他再高的稱贊與嘉獎,但他也始終撕不掉他只是眾人眼中侍奉主人的奴仆的標簽。這一切的一切使他最終徹底爆發(fā)了,他搬進了白人社區(qū)居住,向白人證明自己也是有能力過上與他們一般平等高貴的生活,即使明知最后會自取滅亡還是毅然地做出了選擇。從世人的眼光來看,謝爾曼以滅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是最愚蠢的一種選擇,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度不尊重;但如果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謝爾曼卻是做出了自由而又負責的抉擇。與其違心地、痛苦地茍活在這個荒誕的世界,還不如尊重自己內心的意愿,選擇自己所想、所需要的生活,這就是自由的并且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選擇。
五.自為的存在
“薩特認為存在分為自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前者指人, 是一種意識的存在,沒有固定普遍的人的本性。后者標志著外部世界,物質的范疇。”[5]
如果說謝爾曼被炸死前,在老法官家過著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只是一種自在存在,那么選擇放棄那看似悠然實則卑微的生活轉而搬進白人社區(qū)——謝爾曼努力追求的理想之地——則可以視為謝爾曼自為存在的開始。謝爾曼是“種族隔離制”的受害者,作為一名黑人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受到了各種不公與歧視的,再加上沒有親人的相伴更帶給他多一份的孤寂與迷失感,生活在這樣一個處處與自己對立的世界當中,謝爾曼深感不服氣,因此他誓要打破這一窘困之境。而后謝爾曼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搬進白人社區(qū)居住,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過上了同白人一樣高貴的生活。但好景不長,當?shù)弥兹司用褚蚍锤兴牡絹矶苤\炸死他后,謝爾曼在僅幾秒的慌神后,最終決定不想再受白人的威脅與欺凌而過著膽戰(zhàn)心驚的生活,他要向白人宣告黑人誓要抗爭擊敗這種扎根已久的歧視,并為自己平等公正、自由理想的生活不懈奮爭。盡管最終謝爾曼還是被白人炸死于公寓中,但通過此事人們還是認識到了黑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及黑人對公正的生活產(chǎn)生了渴望,開始積極主動地追求一個嶄新的自由生活。也正是謝爾曼代表的這一派人的努力與犧牲,才使得白人關注到了黑人的不同于以往的自為的存在?;蛘哒f,渴望公正又有自由和尊嚴的生活,并且努力抗爭著去追求,就是自為存在的表現(xiàn)。
六.結語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解讀《沒有指針的鐘》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通過對《沒有指針的鐘》中世界的無情荒誕、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破壞,從而導致的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自為存在的分析,不難看出美國南方社會的“種族隔離制”、同胞之間的不和諧甚至是異化,都促使黑人內心深處的種族主義意識開始成熟,激發(fā)了黑人想要建立與白人平等關系的決心。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分析這部小說,一方面讓我們探尋到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題——黑人從過去被動地接受歧視到現(xiàn)在為擺脫歧視不懈抗爭的蛻變成長;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深刻領悟到了作者對未來黑人能夠逐步幫助自己建立一個與白人和諧共融的嶄新社會充滿了希冀。
參考文獻:
[1]卡森·麥卡勒斯. 沒有指針的鐘[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5.
[2]宮玉波,李倩. 薩特存在主義視域下的《騎馬下海的人》探究[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6): 84-87.
[3]王士民. 從薩特存在主義看《呼嘯山莊》[J]. 語文學刊,2018(18): 93-94+98.
[4]趙炎秋. 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 長沙: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15:156.
[5]龔翰熊. 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