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蘭
摘 ?要:從近年語文高考試題趨勢來看,熟語類考題相對所占比重不大。但在“一分定乾坤”的形勢下,幫助學生每分必爭是語文教師應盡力做到的——何況,熟語本身就是必須要掌握好的一個語文基礎,就算不從功利角度去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辨析和應用熟語也是教師分內(nèi)的職責。
關鍵詞:高中;語文;熟語;辨析;應用
課改前,語言應用類試題所占分值是較大的。通常,高中語文教師會在帶領學生摳字眼上下很大功夫——但現(xiàn)在,更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建設發(fā)展,強調(diào)不應在教學中過度實施灌輸式的、教條式的教育,而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具有發(fā)展性的、個性化的語文素養(yǎng)——這種教育理念的變化,逐漸體現(xiàn)在了語文高考試卷上:主觀題(分析理解類)越來越多,客觀題比重減少。從試卷考點分布看,基本上是六個板塊,其中有四個是閱讀類,再加上寫作這個大項,語言文字類試題只占一個板塊。而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等)作為語言文字類的一部分,所占比重則更小——這種變化趨勢,使高中語文教師逐漸弱化了對語言基礎的教學,主張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順帶發(fā)展這方面能力,而將重心放在閱讀、寫作、思維等方面的教學上。這就造成了現(xiàn)在學生在高考這類試題中失分比較普遍,而且在寫作中因語言文字使用的問題也往往造成失分——在高考競爭如此“殘酷”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帶領學生每分必爭,把熟語教學重視起來——即便不從應考“功利”的角度去考量,從語文素養(yǎng)建設的角度去說,語言辨析應用的基本功也是一個核心的的素養(yǎng),應引起重視。
下面,就高中語文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熟語辨析應用能力進行探討。
一、閱讀中有意積累
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閱讀是個重心。我們不僅應帶領學生把教材中的文章讀通解透,還應帶領學生進行大量拓展閱讀。但是,在組織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的視角主要是集中在了積累素材、學會解析這些方面,而很少會有意去提醒學生關注字詞的準確、恰當使用——特別是為了保證閱讀量,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特別是長篇的、教材之外的)建議他們采用泛讀、速讀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中就更不會去關注具體字詞使用,而是追求會意、“不求甚解”。因而,其熟語的掌握得不到有效發(fā)展,也就在所難免了。
特別是教材中所提供的文章是有限的,其所涉及的熟語自然也是有限的——而現(xiàn)在的高考題,因為是素養(yǎng)考核,常常會有跳出教材的內(nèi)容出現(xiàn)。而學生不去關注拓展閱讀對象中的詞匯,顯然就會在熟語“見識度”上吃一些虧。
所以,我們應建議學生在閱讀時有意去關注文章中的熟語——特別是諺語、俗語類的,只有通過拓展閱讀才能完成大量的有效積累。
這一類語匯在近現(xiàn)代篇目中非常普遍,而且也較貼近當下語境。比如,《子夜》中,隨便一句話,“(第九章)……例如馮云卿這般人,固然忙著張羅款項過節(jié),忙著仙人跳和鉆狗洞的勾當……”,“張羅”“勾當”“各色”“奮蹄振鬣”,常見的、不常見的俗語、成語有很多——我們提醒學生在閱讀時去關注,以實現(xiàn)大量的積累——不然,學生連見都沒見識過這些熟語,更何談解析應用了。
二、注重熟語的溯源
當然,只是見識還不足以支持學生對熟語的完全正確理解和使用——有些俗語、俚語、歇后語等,在閱讀中基本上一眼就能辨識其義,但也有一些詞匯,特別是成語,就不一定能夠準確會意。一般來說,我們應建議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解、不熟悉的詞匯時要及時去通過查工具書等方法去求解。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及時”——遇到某個不熟悉、不掌握的熟語時,如果不當時就去解析,想著回頭有機會再說,往往就錯過了。這里,有個理解熟語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即便是通過查詞典的方法理解了詞匯,記憶也相對較淺層,容易忘記,而且通過字典“學術”性解釋,其實也并不一定完全領會得了。所以,筆者建議,如果對某個詞匯有興趣的話,最好是去探究其出處、起源,這往往會探得詞匯的本義(特別是情感色彩)。而且因為詞源通常是有一些情節(jié)性、故事性的,容易使學生通過具象記憶把熟語牢牢記住。
比如有這樣一個判斷熟語錯誤的題:“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額錢款時,猝死于作案現(xiàn)場。他一生惡貫滿盈,真是死得其所?!卞e詞是“死得其所”,應該用“死有余辜”。而學生不能辨析,是因為把“得其所”理解成了“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就是不能判斷熟語的褒貶詞性。而要查閱了“死得其所”的出處(《魏書·張普惠》),就可以明白,這是說一個人“死在了價值點上”,也就是犧牲得有價值。有了對人物情節(jié)原型的了解,再遇到這個詞就不會理解錯誤了。而且,這種溯源式的熟語學習法,還能再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順便還知道了“窮鳥歸人”這個成語),很生動有趣。
三、分題型進行指導
其實,現(xiàn)在的高考試卷中,熟語類試題大多是選擇判斷題(當然,在寫作中使用不當也會失分)——這里所要探討的所謂“題型”,其實是從出題者視角去分析出題的幾個重點方向,也就是出試卷教師主要會在哪些方向上給學生“挖坑”。這個其實也并太難分析得到,我們不必從出題者的身份上去考慮,而是分析自己學生在熟語的學習、應用上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現(xiàn)問題——學生錯誤頻率高的方向,往往就是出題者出題的方向。
因而,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做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分析工作,幫助他們找到頻率高的問題點,然后依據(jù)這些問題的類別一個一個進行攻克——這樣來組織熟語學習,不僅條理清晰、效果好,而且還具有一定應考技巧的意味。
通常來說,高中學生在辨析應用熟語方面,易錯的類型有望文生義、用錯對象、褒貶不明(詞匯色彩)、自相矛盾(不合理)、重復贅余這么幾種。
如,望文生義——“新的教育理念主張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堅決摒棄過去那種不尊重學生的耳提面命式教法?!庇袑W生就想,“耳提面命”就是老師“在教學中動粗(擰學生耳朵)”,顯然是應該摒棄的,這就是望文生義。而其實,這是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是教師認真負責的一種教學態(tài)度,不僅不應摒棄,而且應該發(fā)揚。
如,褒貶誤用——前面所舉的那個“死得其所”就是對語言色彩把握失當。再如“……機會主義、暴利主義……,破壞制度與規(guī)則者也會前赴后繼”——“前赴后繼”是個褒義詞,用在反面形象身上是不合適的(但如果在應用時,給“前赴后繼”加上引號,就是一種很生動、幽默的正確用法)。
如,用錯對象(也包括謙敬錯位)——“身處春秋鼎盛的時代,我們這些青年……”“春秋鼎盛”是指年齡正當年,修飾“我們”可以,修飾“時代”就是錯誤用法。
如,自相矛盾——“……山下怪石崢嶸、溪流湍急,無路可通,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夫當關”是指守關卡,那自然是有一條路的,而“無路可通”則與之矛盾。
如,用詞重復——“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學生,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薄柏煙o旁貸”中本來已經(jīng)帶有“責任”這個語素了,后面再加一個“責任”,就產(chǎn)生了用詞重復。這句話,把“是”和“的責任”去掉,就合理了。
在帶領學生進行分“題型”熟語練習時,教師既需要幫助學生梳理歸類,又要給學生準備大量的例句,讓他們多接觸、多熟悉。還有,就是這些訓練的“素材”,我們可以從學生作文中去找(學生在寫作文時,有時為了湊字數(shù),“自相矛盾”“用詞重復”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尤其多),既訓練了熟語,又指導了寫作。
以上,就高考語文的一個“小”考點、語文的一個基礎素養(yǎng)——熟語的辨析應用從教學的角度進行了幾點探討??偟膩碚f,雖然我們強調(diào)素養(yǎng)教育,但不應讓“素養(yǎng)”湮沒了“基礎”——而且,從應考視角看,熟語類試題雖然分值不多,但讓學生在客觀題上失分,其實可惜——所以,重視并有效組織熟語教學仍然應是教師應關注的點。
參考文獻:
[1]金乾波.熟語備考策略與訓練[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07(10):39-40.
[2]龍斌,徐武生. 熟語備考方略[J]. 高中生之友,2004(Z2):37-37.
[3]劉艷軍. “正確運用熟語”訓練[J]. 新高考(高三數(shù)學),2007(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