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學生心智水平接近成年,對體育訓練有自身的理解和需求。特別是,高中生學業(yè)壓力大,大多學生對體育訓練的價值需求是輔助性的——因而,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以生本模式為主要形態(tài)是合理的。在構(gòu)建生本模式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生本體育教學的效用發(fā)揮,這很值得進行反思和優(yōu)化。
關鍵詞:高中;體育;生本;思考
高中體育的情態(tài)、目標有特殊性。第一,學生在心智上已接近成年,他們對體育鍛煉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也有基于自身的需求——除一些有體育發(fā)展需求的特長生外,對大多高中生來說,體育訓練主要作用是保障身心健康,為其高效學習提供保障。可以看出,高中體育教學主要的目標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那么,因?qū)W生個體的差異性,在這個學段最適宜的教學不是強制性達標,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個性成長需求的,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
一、當前高中體育生本模式的問題
1. 教師認知不足
不少教師對高中體育教學的認知還存在著偏差。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綜合發(fā)展需求割裂開來,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訓練學生強健的體魄、磨練他們的意志——這沒有問題,但關鍵是過于偏向“專業(yè)化”。體現(xiàn)為,訓練強度過大,目標要求過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確實能提升學生體育成績,但造成一些學生身體經(jīng)常處于深度疲勞或肌肉恢復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也造成了學生對鍛煉的抵觸。這種缺少對學生核心需求考量的教學,在高中階段是不適宜的。
2. 生本成了放羊
大多高中體育教師是能認識到生本模式的價值并積極實踐的。但在操作上出現(xiàn)了“矯枉過正”——認為高中生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運動技能,完全可以獨立進行自主鍛煉。所以,生本的體育教學應該可以完全放開學生,讓他們想練什么就練什么,想怎么練就怎么練。結(jié)果就是,有些學生因?qū)\動量、方式把握的不合理,達不到保障身心作用;而另有一些學生(以女生為多)干脆就不參與鍛煉,把體育課當成了自由活動,有的三五成群一邊聊天,有的則去用功學習——顯然,這種“失控”的生本,并不是我們需要的。
二、高中生本體育的操作策略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思考,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幾種操作策略來切實落實生本體育教學模式的效用。
1. 準確把握學情
第一,體育教師要切實認清高中學生對體育訓練的核心需求——正如前面分析過的,對大多高中生來說,他們的核心目標是要應對高考,把學習成績搞上去。那么,從體育的角度上說,除個別體育特長生之外,大多學生對體育訓練的需求,就是調(diào)整心理(比如釋放學習壓力、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以服務于學習。所以,在訓練的方式和量上,教師主要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為準。比如,訓練學生長跑。從體育訓練有效性的角度考慮,在臨近下課前讓學生進行超量訓練(比如加速沖刺跑或增加奔跑距離),利用超量恢復原理使學生的體能得到提升。但這樣一來,學生下一節(jié)課上文化課,心率還處于高速狀態(tài),很難進入高質(zhì)量的學習狀態(tài),這就影響了學習。所以,我們應調(diào)整訓練方式,將大運動量訓練放在課時中間階段,而在臨近下課時,帶領學生進行呼吸、肌肉的放松調(diào)整,以使其下面的學習在愉悅、平和的狀態(tài)下進行。
第二,生本體育教學不是集體性的,一定是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教學形式和訓練量的時候不是以普遍性的高中學生體育訓練規(guī)律為標準,而是對學生個體進行充分的調(diào)研、分析,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比如對一些運動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我們可以組織他們進行一些運動量比較大的活動,如長跑、足球、籃球等,滿足其鍛煉強度的需求;而對一些運動素質(zhì)一般的學生,則可以安排他們進行一些較“休閑”的體育項目,如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器械訓練等——這樣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素養(yǎng)特征的體育教學,才是真正的落實了生本理念。
2. 讓學生動起來
生本體育最忌諱的,就是把體育課搞成自由放松課——由于學生對科學鍛煉的把握能力有限,他們不是運動過量就是根本不運動。特別是學生不運動的問題,必須得到控制,不然生本模式的目標就達不到,那就失去了意義。
從經(jīng)驗上說,讓學生“動”起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通常,我們按照體育訓練大綱要求,或是依據(jù)體育訓練理論,會給學生直接安排鍛煉項目。但是,因為學生個體在運動方面有差異,比如前面提到的學生運動能力有強弱之別。此外,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以及特長上也有區(qū)別,有的學生擅長足球、有的喜歡籃球……我們硬性規(guī)定鍛煉項目,往往會造成學生抵觸。所以,在完成常規(guī)體育訓練科目的前提下,盡量讓學生分組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項目,他們的參與熱情自然會高起來。
第二,引入流行元素——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目的是鍛煉身心,至于采用什么項目、方式,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些基礎性的體育項目,比如長跑、跳遠等,往往是比較單調(diào)枯燥的,引不起學生參與的興趣。而我們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把一些年青人喜愛的群眾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往往能極大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比如,將街舞、瑜伽,甚至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比較怪異的鬼步舞、尬舞引入體育課堂。學生們就練得非常起勁,同樣能起到鍛煉和調(diào)整心理的效果。
此外,多組織一些比賽活動也是調(diào)動學生的常用手段,避免學生們枯燥的跑圈。還有,教師自己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體育鍛煉,如一起打打籃球,能夠和諧師生關系,而且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以上,是基于教學經(jīng)驗及對高中生發(fā)展需求的分析,對高中體育生本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主要觀點是,高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有其特殊性,有明確的核心指向,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生本教學的必要、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科學鍛煉,既要尊重學生個體,又不能“放羊”。
參考文獻
[1]鄭嫦蓉. 構(gòu)建學生“自主學練”體育教學模式的嘗試[J]. 體育師友, 2005(3).
[2]王云希. 構(gòu)建適合學生身心的體育教學模式[J]. 基礎教育研究, 2006(6).
作者簡介:戴偉,男, 1979.2月,籍貫重慶壁山,單位重慶市壁山來鳳中學校、大學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體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