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睿德 蘇佳彤
摘要:英語作為世界上通用語言,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盡管現(xiàn)在從小學(xué)階段開始就已經(jīng)開始英語教學(xué),但一些年齡偏大的讓人依然無法用英語交流。這就需要專業(yè)的翻譯來幫助我們進行更好的交流。
關(guān)鍵詞:英語翻譯、跨文化視覺轉(zhuǎn)換、翻譯技巧研究
英語翻譯很好地幫助了我們與國外友人進行交談。英文翻譯也是專業(yè)性很強的職業(yè),在翻譯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也非常多,翻譯的過程中也要讓雙方都理解。本文著重研究的是在翻譯中跨文化視覺轉(zhuǎn)換以及在英語翻譯中的技巧。
一、跨文化視覺轉(zhuǎn)換翻譯的必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華民族與歐美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漢字大多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英文字母則更注重發(fā)音。比如“掛”這個字,在漢語中可以是把電話掛掉、還可指把衣服等掛起來,或者是人的去世在年輕一輩中也可稱之為“掛”;但在英語中,“Hang”就一般只是指懸掛。另外,漢語中有一些成語也很難用英語直譯,比如“春暖花開”等。西方人結(jié)婚時多用白色,認為是純潔的象征;而中國人認為紅色喜慶,白色是悲傷的象征。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對此多加注意。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和地域的生活習(xí)慣都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國家的人民。因為環(huán)境、氣候、性格的差異導(dǎo)致兩國文化也不一樣。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對國家之間不同的文化差異予以重視,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二)中西方思維差異
中國人民跟西方人民不僅是文化差異,雙方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中華民族看重的是“以孝為先”,父母生養(yǎng)兒女,兒女以后也要孝順父母。而且雖然中國具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但父母還是有可能會動手打孩子;而在西方國家,更看重的是“獨立”二字,兒女一旦成年,父母絕不會再多加管教,兒女也不會干涉父母生活。以美國為例,美國法律嚴格規(guī)定任何人不準動手,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在翻譯時也要注意這些。比如中國是姓在前,名在后;西方國家都是名在前,姓在后。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信仰基督教;中國則是信仰佛教的居多。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到雙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三)中西方政治差異
每一個國家的形成過程都是復(fù)雜的,所以在國家中,政權(quán)影響文化,文化又推動政權(quán)。所以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為國家之間的文化不同,政治角度也就不同,政府管理方式也就不一樣。所以在翻譯時要顧忌雙方的政治文化背景,比如在翻譯涉及到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時,就可以看情況使用敬語。另外,政治上的差異也會導(dǎo)致社會背景的不同。比如西方國家在社會中,上級想對下級提出批評,都是先對下級的工作提出肯定,在家庭中也是一樣;而在中國就會直接提出批評。中國忌諱“4”這個數(shù)字,認為與“死”諧音,不吉利;西方則對“13”較為忌諱,是因為耶穌的第十三個門徒背叛了他。所以翻譯的時候也要對此適當(dāng)做出改變。
二、跨文化視覺轉(zhuǎn)換翻譯的技巧
(一)直接翻譯
直譯法,顧名思義,就是對句子直接進行翻譯,在原文意思不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將翻譯內(nèi)容接近原文。直譯法是一種最為簡單、最為直接的翻譯方法,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翻譯。但值得注意的是,咱翻譯時還是要遵守跨文化視覺轉(zhuǎn)換的翻譯原則,將人稱等元素適當(dāng)進行改變。
比如,“他是我的叔叔”這句話,在翻譯成就可以直接說“He is my uncle.”。但如果有第三個人在場,這句話翻譯成中文時就要說:“他是這位先生/小姐的叔叔。”
(二)以意釋譯
以意釋譯的方法就是指在充分了解了原文的整體意思和內(nèi)容情感的基礎(chǔ)上,把原文的內(nèi)容和思想表達出來,可以不必字斟句酌。這許多翻譯方法中,以意釋譯的方法能夠準確的表達原文的意思,又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達方式。但是這種翻譯方法難度比較高,對翻譯者的專業(yè)要求也很強,如果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是很難用這種方法進行翻譯的。比如“我認為這件事情應(yīng)該用第一個方案完成,其余的都不合適。”這句話,翻譯者只要準確的傳達出這句話的意思和重點就可以了,無需一字一詞的進行翻譯[1]。
(三)句式轉(zhuǎn)換
在中英語翻譯中,英語的句型表達形式比中文的句型要多很多,一句話可以有很多描述的方法,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使用英語的國家數(shù)量比較多。所以常常讓說中文者不知所措。所以在英文翻譯時,要注意將英文里復(fù)雜多變的句型轉(zhuǎn)換成中文中常見的句型,以方便雙方更好地進行交流,避免對一句話耽擱時間太長或重復(fù)翻譯的現(xiàn)象。
(四)詞性轉(zhuǎn)換
詞匯經(jīng)常不是只有一個詞性,有的詞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或者形容詞等。比如“火”,在中文中一般只有一個意思;但在英文表達中,“fire”作為名詞是指“火”的意思,但作為動詞又有了“射擊”、“開槍”的意思。另外,“fire”一詞還有“解雇”的意思,比如“he fire me.”就不能翻譯成“失火”或“射擊”,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解雇了我。所以在翻譯時要注意中英文詞性的轉(zhuǎn)換,要明確這個詞在這句話中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再進行翻譯。如果沒有弄清楚就直接進行翻譯,可能會對雙方造成影響,雙方也不會理解對方想表達的意思[2]。因此,翻譯中必須要注意詞性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不要影響雙方的交流。
(五)增譯減譯
增譯,就是在對方對原文出現(xiàn)的地名、人名或歷史等不明白的地方進行翻譯解釋,稱之為“增譯”。這樣對原文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也是為了避免誤會出現(xiàn),影響交流。比如,在翻譯“愚公移山”一詞時,由于外國友人很可能不知道“愚公”是誰,翻譯者就要對這個人做出相應(yīng)的解釋,對成語的典故也要做出簡單的說明,否則就沒有達到翻譯的目的[3]。
減譯,就是在翻譯時對原文的意思和內(nèi)容進行相應(yīng)的簡化,或者用更接近、更通俗的詞語或句子來代替,這樣翻譯起來更直接,也更簡單。在翻譯中,是允許翻譯者對原文進行刪減和簡化的,只要能夠準確的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就可以了。千萬不可因為省事而曲解了原文的內(nèi)容,造成歧義。
三、結(jié)語:
翻譯也是需要技巧的,是一門藝術(shù)。在中英文翻譯的過程中,把原文的意思翻譯到位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思想差異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在翻譯中也要根據(jù)材料的不同來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1]田玉霞.英語翻譯教學(xué)的技巧與方法研究——評《英語翻譯理論與技巧研究》[J].高教探索,2019,(7):后插10.
[2]吳天昱,閆少康,繆友涵.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英語翻譯技巧研究[J].新東方英語,2019,(8):191.
[3]郭靚,范巍.英語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翻譯技巧研究——評《商務(wù)英語翻譯導(dǎo)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38(24):后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