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浸式教學法起源于六十年代的加拿大,是一種全新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沉浸式教學法旨在為目標語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目標語語言習得從無意識輸入到有意識的輸出。再通過聽、說、讀、寫和情景實踐活動,讓語言習得自然地融入到沉浸式教學法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而逐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形成目標語言的思維習慣,達到靈活運用目標語言的目的。本文介紹了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沉浸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闡述了教學實踐中運用沉浸式教學法的策略,并對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沉浸式教學法的案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法;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
【作者簡介】傅向萍,福建省順昌縣第一中學。
一、沉浸式教學法的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課程六個基本理念,強調(diào)了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生應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然而,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外語,學生學習的主要課程之一,并沒有一個良好的全英文語言學習環(huán)境。它不像我們的漢語學習,學生們可以整日沉浸于母語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可以通過日常實踐將語言交流自然地轉(zhuǎn)換為語言思維習慣;可以通過語言習得環(huán)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因此,由于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條件限制,大多數(shù)學生習慣用中英文轉(zhuǎn)換來學習英語,漢語式的英語學習問題嚴重,這極大地阻礙了英語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例如:按照中考和高考的要求進行的測試題型中,學生要完成情景交際,看圖寫句子和作文表達。這要求學生掌握較好的語言習得的思維習慣。學生能根據(jù)情景文字提示,圖片及給出語塊提示,列表、導圖或文字要求提示等寫出句子或是相應短文。因為學生受語言習得環(huán)境的限制,語言思維無法流暢表達個人想法,因而對這些題型常常望而生畏,要么遲遲不敢下筆、猶豫不決,要么直接放棄。因此,我們要采取更有效的促進語言習得思維習慣養(yǎng)成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能沉浸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通過自然而然的語言交流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沉浸式教學法的意義
筆者引入沉浸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全天候使用目的語進行教學的全封閉語言教學項目。沉浸式教學直接將學習與環(huán)境有機結(jié)合,在這一結(jié)合的過程中,教師的全方位教學與學生的全方位學習得以充分體現(xiàn),打破了簡單的機械式學習,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持續(xù)的學習過程中。沉浸式教學法既給予了學生個體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也使課堂的語言交流變成了一種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坝⒄Z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用出來的”語言學習。要想真正習得一門目標語言,就應當暫時忘掉自己的母語。因此,筆者認為,最好的語言學習狀態(tài),就是在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下,讓語言習得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交流,溝通的主要語言。讓學生浸泡在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在生活環(huán)境中通過各種途徑去接觸,去接受英語語言的刺激,源源不斷地輸入英語知識,反復錘煉英語技能,持續(xù)地使用英語進行學習和生活,學生的語言習得從無意識輸入到有意識的輸出,因而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文思維習慣,最終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
三、沉浸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
2001年教育部提出要創(chuàng)設條件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沉浸式教學法開始得到外語教學界的認可。西南大學俞溪在論文《沉浸式外語教學及其在中國的實踐研究》(2009.04.10)中提出,在外語教育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外語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習者沉浸式進入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去使用它,理解它;正是在這一具有良好語言環(huán)境的學習中,學習者得到了良好的外語的語感和使用的經(jīng)驗,并內(nèi)化為自身的外語語言能力。于欣宏在論文《談沉浸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文學教育》2012.04.15)中提到培養(yǎng)語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的的重要性。蘇州大學高吉在其博碩論文《沉浸式教學法在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2016.10.01)中提出,沉浸式外語教學法既給予了學生個體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也使課堂的語言交流變成了一種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這種全方位的、潛意識的學習模式,正好是外語教育所必需而且必要的。因此,筆者對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沉浸式教學法進行研究,分析沉浸式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并在英語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英語語言,形成英語語言的思維習慣,達到靈活運用英語語言的目的。
四、沉浸式教學法的策略研究
1.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英語語言學習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交流平臺。
(1)課堂教學中利用實物展示、肢體語言、圖片、PPT圖文句型結(jié)合等方式進行詞匯教學,讓學生在直觀的教具、生動形象的圖片中理解并學習詞匯。例如: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月份單詞,可以利用日歷一張張翻閱著教學,也可以利用寫有月份的卡片進行教學;教學不同形狀的單詞,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畫出不同圖形,也可以用卡紙折成不同圖形進行教學;教學彈鋼琴,跳芭蕾舞,表演迪斯科等詞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或者是PPT展示圖讓其他同學猜測出新詞匯。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口語進行詞匯猜測,詞匯接龍競賽等,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并加強課堂詞匯學習,為英語語言習得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英語語言的情境,加強學生小組間的口語交流與反復操練。用英語口語進行表演與展示,課后加以練習鞏固,直到所有學生能流利用英語口語進行情境會話。例如:在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下第七單元關于Kangkang過生日的話題時,就可以以班級同學的生日作為邀請的契機,設計和模擬生日晚會。同學們互相猜測生日禮物,表演英文歌曲等等。熱愛表演是學生們的天性,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學習,課后精心的準備,挑選自已喜歡的角色和節(jié)目進行表演。最后,評選出“最佳口語獎”“最佳表演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英語語言習得習慣。
(3)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句型在生活中加以運用,鼓勵每個學生多用英語與同學交流,教師可以充當口譯員的角色予以學生幫助,讓學生不斷學習、模仿。通過這樣日積月累的學習,學生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 ,而這些表達又和學生自身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為英語學習中的“情景交際”“看圖寫句子”“英語寫作”等源源不斷的提供英語語言可輸出的知識積累,奠定了學生英語語言習得的基礎。
2.鼓勵學生將英語“沉浸”到生活中,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習。語言的學習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讓英語語言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交流,溝通的主要語言。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老師和同學應盡可能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習。學生可以從日常的晨起與家長問早安開始,用簡單的英語Good morning, Mom/Dad! 來問候家長。再從早餐的美食開始一天美好的英語口語習得養(yǎng)成。到了學校后,可以和同學們開始英語口語的交流,學生們互相問候,交流學習方式,學習經(jīng)驗,學習感悟。同學間互相鼓勵,大膽的用英語語言進行語言習得交流。如果在口語交流中有問題,可以向優(yōu)秀學生或是英語老師求教,并及時記錄下來,回家后多練習多記憶,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英語語言習得,學生完全沉浸于英語這一目標語語言習得中,學習它,使用它,理解它。不斷反復的輸入與輸出,用英語目標語進行思維與表達。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課前Duty report對學生的日常情景會話進行檢測、幫助學生設計日常生活英語口語學習打卡表,學生們打卡到一定積分可以到班級學習小組處進行積分累積換禮物等等,以多種形式對學生的積極參與沉浸式英語學習法進行鼓勵與獎勵。
3.沉浸式教學法的課后拓展。鼓勵學生課后多聽英文歌曲,多看英文電影,多聽英語電臺資訊,多看中學生英文書報,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去接觸,去接受英語目標語的刺激,源源不斷地輸入英語知識。例如:推薦適合他們學習的英文歌曲“昨日重現(xiàn)”“此情可待”“友誼地久天長”等,英文電影“瘋狂動物城”“火星救援”“功夫熊貓3”等,還有英文書單《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和《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 等等。讓學生將英語學習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持續(xù)地使用英語進行學習和生活。學生的語言習得就能從無意識輸入到有意識的輸出,因而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英文思維習慣和脫口而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2011.
[2]高吉.沉浸式教學法在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和研[J]. 2016,10,01.
[3]俞溪.沉浸式外語教學及其在中國的實踐研究[J].2009.04.10
[4]于欣宏.談沉浸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2,0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