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穎
【摘要】?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但隨著文化和語言的發(fā)展更迭,學生在古詩詞的理解和鑒賞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方法和能力不足,將影響著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魅力感知能力的發(fā)展情況也將會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持久性和堅持性。對此,為了增強古詩詞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鑒賞方法,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古詩詞減傷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4-103-01
0
一、滲透詩人生平,幫助分析感知
在對古詩詞賞析的過程中,詩人的生平履歷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是影響詩人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源,對古詩詞的賞析也可以基于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生平履歷對其進行情感的揣摩、意境的重構(gòu)。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作者生平履歷的滲透,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態(tài)度,為古詩詞的賞析奠定基礎(chǔ)。例如,在《杜甫詩三首》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入杜甫的生平履歷和寫作風格幫助學生初步感知作者、體驗情感。在古詩學習之前,教師幫助學生認識: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從不同的側(cè)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同時,杜甫在這戰(zhàn)亂和顛沛流離中,憂國憂民,為國家和民生擔憂,這一點在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不少古詩中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感知學習本部分知識之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回顧小學時學過的杜甫的古詩《春望》,幫助學生回憶“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钡仍娋?,讓學生從以上古詩的回顧中,重溫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幫助學生認識杜甫思想中的家國意識。在如上背景知識和詩人生平履歷滲透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對本部分知識的學習,其中的《秋興八首(其一)》中,“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這一句古詩便體現(xiàn)了詩人對家國的憂思。此時,借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再去賞析“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钡仍娋渲兴鑼懙木跋髸r,其中的“雨露”、“楓樹林”、“蕭森”等詞匯及其所含的意境將都籠罩著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對本部分景物描寫的賞析也就為整首詩的品味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隨著學生對詩人生平經(jīng)歷和寫作風格的賞析,學生將代入其經(jīng)歷分析古詩,其賞析能力和賞析技巧也將隨之有效提升。
二、注重景物賞析,品味深刻情感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詩詞寫作中常見的一種手法。在對古詩詞的賞析過程中,詩人在情感表達較為含蓄,對景物的描寫和刻畫又十分細膩。所以,從一些景物和細節(jié)的描寫中,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詩人所勾勒出來的景物演繹出更加豐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詩人情感和思想。同時,對景物和細節(jié)的挖掘更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回味無窮。對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景物分析,從細節(jié)描寫中展開對古詩的鑒賞,從細節(jié)中尋找詩人所留下的情感線索,更讓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學習和賞析中感知古詩詞回味無窮的魅力。例如,在《雨霖鈴》這一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從本首詩的景物描寫出發(fā),對故事展開鑒賞和賞析。其中,古詩的首句中“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北阆蜃x者言明了古詩的時間地點:蕭瑟凄冷的秋天,在雨后陰冷的黃昏,地點在汴京城外的長亭中。在文章的首句,便通過“寒蟬、長亭、日暮、雨歇”等字眼,構(gòu)建出寒冷蕭索的意境,初步奠定了寒冷悲切的情感基調(diào)。隨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古詩中更多景物的描寫進行品味,包括“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幫助學生品味景物描寫中所富含的深刻情感,讓學生從細節(jié)處著手,提升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讓古詩詞細節(jié)學習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學習效果。
三、把握慣用意象,培養(yǎng)感知能力
在古詩詞學習中,一些典故和慣用意象成為了詩人表達情感的慣用手段,一些景物的描寫更是詩人含蓄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手段。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需要逐步幫助學生積累一些慣用意象和典故,幫助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感知力和意境的想象力,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例如,古詩中常用“柳”這一景物的描寫,表達詩人對友人或家鄉(xiāng)的不舍之情,因其諧音為“留”,所以“柳”也就成為了不少詩人表達離別傷感情感時的常見意象。再比如,“紅豆”往往象征著相思、“月”往往代表著思鄉(xiāng)、“梅蘭竹菊”等常常被詩人應用于表達自己的志向等。例如,在李清照的《醉花陰》這一首古詩教學中,詩人在古詩中所引用的“重陽”便是九月九日中的重陽節(jié),因其諧音為“久久”而被我國人民和古詩文人墨客賦予了更豐富的含義。在本首古詩中“重陽”代表著思念和緬思,重陽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一定的憂愁和傷感的情感。醉花陰便是這一情感表達方式的代表。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逐步幫助學生積累掌握慣用意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也將隨著這種滲透式教學方式的使用而逐步提升。
總結(jié)
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古詩詞魅力的感知。對此,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滲透學生生平、引導學生景物賞析和幫助學生把握慣用意象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這多樣化賞析方式的應用中,循序提升鑒賞和賞析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謝秀蓮.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優(yōu)化策略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2):47+49.
[2]劉言東.論如何在高中古詩詞鑒賞中創(chuàng)設(shè)審美情境[J].華夏教師,2018(20):64.
[3]何萬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及改善策略[J].甘肅教育,2018(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