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利
摘 要:在新世紀的文化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文化作品拔地而起。這就導致了文學作品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價值,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是全球化的,因為國外的文化基礎與中國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導致了中外之間文化有了分歧。而怎么樣跨越這些分歧與國際接軌,使得中國的作品展現(xiàn)在世界各地。這是中國的出版人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因為當今世界的格局是全球化的格局,因而中國的出版人更應該從基礎,根據(jù)歷史來考察國外的文學,對于海外傳播有什么難題更要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分析,從而討論出有效的傳播途徑。
關鍵詞: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怎么樣的發(fā)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要積極探索中國與海外之間怎樣進行文學交流,溝通。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但是由于與國外之間存著相應的文化差異,要想進行文化交流,中國出版人就要思考運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外國接受理解中國的文化,這是中國打開國際市場文化的一項難點。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是巨大且深刻的,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借助小小的文字來發(fā)揮巨大的作用,這不僅展現(xiàn)了本國文化的知識底蘊,還可以挖掘出深層次的文化,進而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來進行交流。從而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在當今世界,全世界的經(jīng)濟都是相互通融的,文化的交流日漸深入。怎樣跨越巨大的文化差異來達到國際文學的合作。讓中國的作品以全新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這是每一位中國出版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要認真觀察中國在進行海外傳播過程中的不足,多方位多層次的分析傳播海外遇到的困境,并討論出有效的解決辦法,這是研究中國海外傳播的基礎和難點。
1.研究中國海外傳播歷史過程的意義
文學作品交流實際上也是一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作品在海外傳播的過程,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改變,還有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息息相關,在公元二三十世紀之初,我國的文化正在東亞各國進行交流傳播。到了唐代的時候,中國文學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并收到了廣泛的歡迎,而在民族文化高度發(fā)展的宋元明清時期,傳播的范圍甚至到達了歐洲等遙遠國家。德國的作家歌德正式閱讀了我國清代小說《西游記》和一些其他的詩詞文化,并且在1820年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并呼吁人們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解,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中的道德理論,和理性精神。而到了近代時期,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影響力的衰落與中國國力的不斷衰敗是同步進行的。然后隨著當今時代中國科技力量、經(jīng)濟力量不斷壯大。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使得我國國際地位上升,中國的文學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再次綻放了自己的光彩。中國的作家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獎項,從而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渠道,2012年高密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中國一百多年以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項的中國作家。2016年曹文軒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這些獎項的獲得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從而證實了中國文學在國際發(fā)展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2.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遇到的困難
中國的文化作品是否真的被國際理解、接受、喜愛,在近幾年中國文化的種類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莫言,賈平凹、余華等眾多作家在國外都取得了相當亮眼的銷售業(yè)績,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起來,中國在海外傳播有哪些優(yōu)勢、有哪些困難。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文化還有技術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2.1由于文化的不同導致了作品翻譯遇到困境
翻譯在傳播過程中是重要的基礎,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在翻譯過程中,非語言因素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從文化原因方面分析,我國文化是屬于典型的高語境國家,我國文化中對于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內斂的,大部分的情感需要閱讀者通過具體的語言來進行猜測。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文學如果離開了學者的解釋與閱讀,離開了古代語言與時代語言的相互轉變,普通人是看不懂的,所以中國文化是處于高語境文化環(huán)境的人員覺得通俗易懂的,在不同文化相通時代的人,卻覺得它不可理喻、難懂的。面對這種交流障,僅僅在文字表面上講述我國需要交流的文學進行簡單的轉換,導致外國的讀者很難讀懂。
2.2技術發(fā)展過程中顯示出了傳播過程中單一化的缺點
在傳播過程中首先強調的是人們進行主動的學習,而當今的文化媒介市場是自由的,這樣就讓讀者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導致了受眾出現(xiàn)了分化的現(xiàn)象,一些人們可能需要通過影視作品、音樂等方式來進行接受文化傳播,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可以給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帶來改變。所以中國文化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樣化的傳播,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所以文化作品的傳播方式必須跳出傳統(tǒng)紙質文字的單一模式,作用高科技手段朝著多維的方向發(fā)展,從而產(chǎn)生出更多不同種類的演繹形式,但是中國的文化產(chǎn)業(yè)尚未形成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所以傳統(tǒng)的出版社要接受挑戰(zhàn),對傳統(tǒng)的單一化傳播方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當文學作品被改變成影視作品時,就需要作品適用于大熒幕,在作品被改編成有聲讀物時,作品就需要適用于mp3等類似的播放器。文學作品的改編需要高科技技術支持,否則就無法在文化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3. 針對中國文化怎樣進行海外傳播有哪些解決方法
為了中國的作品更好的走出去,我們需要利用多種方面的力量來促進,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從而保證文化作品的傳播有序開展,還需要采用海外人民能接受的放法來進行傳播,中國人民之間也需要開展相關的交流活動,從而打下了良好的交流基礎。我認為文化交流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3.1可以開展書展等文化交流活動
文學作品進行海外傳播,最基礎的傳播就版權的輸出,而開展國際書展活動就成為了版權輸出的重點戰(zhàn)場,每年在全國的不同地方,舉辦了很多項國際書展,版權貿(mào)易的交易額大大增加,還可以反映了作品行業(yè)的價值方向,書展可以把產(chǎn)業(yè)鏈的參與者都集中起來,為他們的交流提供了特定的場所。這些年來我國出版社積極參加了世界各國的國際書展,并取得了豐富的j交易效果,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3.2還可以運用版權代理來進行海外傳播
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過程中,版權的交易更加繁瑣,圖書的作者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就把版權交易的相關事項全權交給代理人,目前我國的代理機構數(shù)量較少,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他們,所以我國大部分的文學傳播都是作者高價聘請國外的代理人員進行代理。對版權的代理過程都很熟悉,有深入的了解,還可以在修改稿件、營銷版權等方面給予作者很好的提議,可以高質量高效率的促成版權合作。中國也應該注意到版權代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2010年開始,中國開始對版權貿(mào)易進行重視,發(fā)布了一系列的培訓計劃,還有很多部門每年都會對版權經(jīng)紀人進行開班培訓,提升了版權代理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結束語
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起中國的文學,中國政府也創(chuàng)建了很多文化學院,為中國文化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展示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正航.跨文化傳播中圖書版權輸出的文化共性分析[D] .北京:北京印刷學院碩士論文,2015.
[2]姚建彬,郭景紅.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報告( 2018)[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15.
[3]布萊恩.莫蘭,書展一一場價值觀的競賽[J] .城市觀察,2015 (3):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