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芳
摘??要:近幾年來,語文課程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基礎知識教學,更加注重中華民族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以此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此次論文主要探討的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滲透;策略
語文課程教育內(nèi)容屬于國學教育中的一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教育的不斷深入,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教育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國學教育部分,如何將其滲透到日常教學內(nèi)容中,加強學生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的難點,也是重點任務。為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jié)合具體的教材內(nèi)容,加強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緣由分析
關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發(fā)展中的精髓,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滿足國學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為了進一步弘揚中國偉大的精神和民族文化,必須要借助語文課程這一教育載體,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滲透國學經(jīng)典教育。目前,由于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意識到國學教育對學生心理和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各種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手段層出不窮,但教育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引導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诖?,通過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禮義廉恥,仁義禮學等為人立世之本,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研究
1.分析漢字字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于漢字,從漢字開始,逐漸形成文明的時代。所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滲透,需要從漢字開始分析。在進行國學教育滲透時,需要了解曾經(jīng)漢字的來源,造字規(guī)律,理解漢字的獨特性,從中體驗到漢字的獨特美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天地人》教學中,其中最簡單的一些字,如天,地,人,你,我,他等等,其中“天,地,人”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之為“三才之道”。教師能夠根據(jù)早期甲骨文的演變,展示甲骨文的“天,地,人”,讓學生對比分析一下,當前文字與甲骨文字之間的區(qū)別和類似之處。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田字格中的“天,地,人”,初步感受漢字書寫的美感。接著,教師可以聯(lián)系《三字經(jīng)》的內(nèi)容,描述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币源死斫馓斓厝说暮x,也就是所謂的三才,天地人合一的意思,有了這三方面,世界就開始了。最后,教師能夠讓學生根據(jù)同樣的方式,推導一下“你,我,他”這三個字。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從分析漢字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對語文知識中國學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
2.通過故事熏陶,感染學生
小學語文課程教育中,合理的故事引導,也可以作為滲透國學教育的途徑。為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教材內(nèi)容,從故事道理出發(fā),引導學生認識到其中隱藏的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精髓,從而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比如,《烏鴉喝水》這一篇文章,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烏鴉如何思考,想到辦法,喝到瓶中的水。這時,教師能夠在內(nèi)容教學結(jié)束之后,讓學生自己分析一下從這則故事中,學習到什么樣的道理,以此引導學生認識到遇到事情要冷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進行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如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等,都可以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些經(jīng)典內(nèi)容的講解,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故事背后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能存在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想要收獲,就必須要努力付出??傊恳黄适卤澈蟮囊饬x,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質(zhì)。教師在課程教育中,應當從這些道理,教育意義等方面出發(fā),進行國學教育的滲透,讓學生從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和道理。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下聽過哪些故事,分別講述了哪些道理。有學生會說:“《掩耳盜鈴》的故事,主要是一個人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里的鈴鐺,就以為大家都聽不見了。告訴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庇袑W生說:“《狼來了》這個故事中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的說話,最后,狼真的來了,小孩的羊都被吃掉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隨意說謊話?!钡鹊?,學生在故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熏陶,指導言行。
3.利用唐詩宋詞,充實語文課程的教育內(nèi)容
通過詩歌教學,也能夠有效加強國學教育的滲透。我國詩歌發(fā)展隨著時代的推移,在不斷發(fā)展。每一首詩歌都具有時代象征感,且具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是我國流傳至今的瑰寶。在小學語文課程教育中,教師應當合理應用詩歌教育的優(yōu)勢,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賞析詩歌,品味詩歌中的情感,感悟思想,以此提高學生思想的認知。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宋朝時期的詩人王安石所作,詩題為《泊船瓜洲》,主要描述了作者心中思鄉(xiāng)的心情,春風一次又一次吹綠了江南兩岸的景色,明月何時才能照著我返回家鄉(xiāng)。通過詩詞意境的描述,讓學生體驗到詩歌傳遞的強烈情感。然后,結(jié)合詩歌背景分析,讓學生了解到詩人寫詩的心情和表達的意境,以此加強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然后,在詩歌結(jié)束之后,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擁有的的自由和平,以及時代帶來的生活等等,讓學生從古詩詞中領悟到當前生活的可貴,學習時間的寶貴,激發(fā)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發(fā)揮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方面造成深遠的影響。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程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即可以傳承中國文化歷史的精髓,也能夠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明白更多道理,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推動學生全面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17+119.
[2]??李岷妍.國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07):76-77.
[3]??章丹.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意義與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43-44.
[4]??劉榮珍.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