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摘??要:經歷即成長,而成長不止于經歷。只有堅持做有信仰的教育,將尊重人、關懷人、發(fā)展人、成就人視為一種志高信仰,我們才能真正建成“教師發(fā)展的沃土,學生成長的樂園”。
關鍵詞:教育;愛;尊重;理解
什么是愛?
詞典解釋:“即人類主動給予的幸福感,是指一個人主動地以自己所能,無條件尊重、支持、保護和滿足他人無法獨立實現(xiàn)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tài)、物質需求等,愛的基礎是尊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地給予,而非索取和得到”。
我想先分享兩個事例一起探討愛的教育:
事例一,這幾天由于溫度驟降,朋友圈里對季節(jié)的交替變得火熱起來,其中有一條信息引發(fā)了我的關注。這位家長說“熊孩子,穿件秋衣有多難,凍你一下讓你知道什么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覺著挺有意思,但隨后真的讓我聯(lián)想到了我的小時候,因為我的家長與這位家長的做法形成一個鮮明對比,小的時候就為了秋衣秋褲的問題沒少跟家長吵架,以至于這些博學的網友們總結了一句話叫做“有一種冷媽媽覺著你冷”。家長對孩子的愛可能是無私的,也有可能是盲目地,如果說單方面的強制性要求、壓制孩子的思想,不給他表達自我的機會,我想這樣肯定會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但是通過孩子的親身經歷,感受溫度帶給他的體感沖擊,這樣才會讓孩子明白作為家長的良苦用心,能夠讓他們在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趙校長在14歲生日慶典上提到過由西伯利亞大學與山東大學的教授們做了一個調查問卷,現(xiàn)年齡段家長與孩子對對方的期許分別是什么?家長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快一點幫助他們獨立成長起來,而孩子則希望家長多給自己一些空間,盡可能少去參與他們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得出的結論互相矛盾,而想要化解這個矛盾我想就需要雙方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產生情感的共鳴。我覺著學生被動的接受不如轉化為主動的需求,愛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彼此依存,學生是具有獨特思維和個性心靈的人,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愚若對象,更不是被動的等待我們去塑造他們。他們有自己的個人思想和情感,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強制性的要求他們。
事例二,故事發(fā)生在我們學校的騎行過程中,我們線路第一天行程大約在135公里左右,上午的行程基本沒有人掉隊。中午午飯過后,所有人都在收拾檢查自己的裝備,其中一名隨隊女老師突然叫我說,“徐老師,有些物品我的包裝不了了,麻煩你幫忙裝一下”,我說沒有問題。就在準備出發(fā)的時候,我跟這位女老師在交談過程中得知這是一名女學生帶的物品,學生說東西太多太重,有點騎不動了,老師就好心替那位女學生裝下了大部分物品,得知這個情況后我便把所有東西還給了這個女學生,并要求她自己想辦法解決。面對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我們不能給她灌輸一種在家靠父母出門靠老師的慣性思維,如果說我們不讓她經歷一些事情她永遠不會長大,如果遇到問題遇到挫折自己不想辦法一股腦兒的拋給家長,拋給老師,那我們這次的騎行意義在哪?如果這次遇到問題我們幫她解決了,那下次家長與老師不在身邊她該怎么辦呢?她能自己獨立解決嗎?這次騎行會不會是這個女生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呢?
后來我也在思考這個事情,其實這位老師的做法本沒錯,只不過對學生的關愛有點“無微不至”,本該學生承擔的,老師替他們分擔了,本該學生經歷的,老師又替她們經歷了,這樣逐漸會導致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與獨立的動手操作能力,本以為是對學生好,實則弱化了學生的責任感以及面對問題的真實體驗感。這樣很難喚醒學生在某些方面的潛在能力,這種施舍般的愛逐漸會讓學生適應自己感恩戴德的心理角色,從而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沉溺于教師的關愛之下,這樣不僅會束縛學生們的成長,進而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一些反面的影響。
真正的愛,不是孩子跌倒時我們上前攙扶手臂,而是他自行爬起來后我們贊許的微笑。真正的愛,不是制造各種感動來換取心服口服的俯首帖耳,而是應該基于尊重的理解、基于了解的同情、基于理性的關注,給孩子在成長路上以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長,更不是去設置孩子的成長。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光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xiàn)在!如果十年前開始種樹,那么現(xiàn)在或許已經亭亭如蓋,可以坐享蔭凉。如果沒有,那么就立刻開始,這不僅是一種彌補,更是為了不重蹈覆轍,讓十年后又淪為十年前的模樣,面對滿目荒涼捶胸嗟嘆。
愛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關系,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回歸。當一批批稚嫩的孩子進入我們山大附中后,我們無法參與孩子們之前的任何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等等,但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們一種帶有人文氣息、民主、自由、尊重、理解、獨特、有愛的發(fā)展空間,能夠讓學生在這個獨特有愛的空間里茁壯成長。
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地流動過程,我們應該從理解與尊重生命的角度出發(fā),敬畏成長規(guī)律,淡漠世俗功利,回歸教育本質,回歸生命本真,探求教育的真諦,實現(xiàn)生存的價值,讓我們在教育共同體的場域中“共享生命成長”,做一場生動有愛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史今霞.以愛的名義[J].教師之友,2004,(4):8-10.
[2]??每一段路,都是一種領悟[J].科學之友,2018,(4):1
[3]??韓丁.?尊重的概念與分類研究?[J].?文教資料,2018,(2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