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霞
摘??要: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敏感以及運用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對口頭語言的敏感和對書面文字的敏感。語感培養(yǎng)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著手,第一是吟誦朗讀初步培養(yǎng)學生語感,然后可以通過精讀品析語言文字進一步培養(yǎng)對文字的敏感及欣賞,最后通過寫作訓練鞏固學生的語感。
關(guān)鍵詞:語感培養(yǎng);初中語文;教育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敏感以及運用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對口頭語言的敏感和對書面文字的敏感。最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學科特點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離開了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就不存在對語文的積累和學習。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笨梢娬Z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出發(fā):
第一是吟誦朗讀感受。這種方式適合于詩詞,古代文學作品,還有部分散文體裁的閱讀材料,“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誦是感受語言的很重要的途徑之一。人最初的語文能力就是通過人的相互交流才逐漸形成的,而其中聽的能力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的,語言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人的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是不斷充實個人詞匯的過程。通過吟誦,學生加強了對詩歌文字凝練特點的認識,通過對語言的初步感受,學生能逐漸學會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如在進行《天上的街市》教學時,學生通過反復(fù)朗讀,讀出其中的精彩之筆,能夠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閱讀體驗。為了增加學生的朗誦時間,我班開辟了十分鐘的午誦時間,每天在下午上課之前,抽出十分鐘時間,集體朗誦古代詩文,依據(jù)年級特定,朗誦不同的材料,《朱子家訓》、《論語》等,在接收古代精華文化熏陶的同時,增強語感。從根本上來說,語言材料都是可以吟誦的,通過朗讀這種形式,達到對材料的整體理解。
第二就是可以通過精讀品析語言文字。適合于各種語言材料。不做精細閱讀,就無法更進一步的體悟作品中的情感,無法汲取到精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文本的理解,粗暴的將教參的解讀強加給學生,忽略了他們自的生活體驗,也就失去了讓學生自己強化語感的機會,學生的語感并非完全是在學校中學習的來的,在他們進入學校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語言材料,已經(jīng)具備了對語言的基本理解和感悟能力,只是在學校學習環(huán)境下將這一能力系統(tǒng)化和知識化了。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語感基礎(chǔ),不能憑空錯誤的估計學生豐富的語言生活。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占有、分析是與他們各自的生活體驗緊密相關(guān)的。自古傷離別,這樣的文字材料學生接觸的不多,但是感受不深,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很多學生首先是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他們甚至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父母很久,但是當說到離別的時候,在學校住宿的學生就會有更深的體會,因為他們有類似的生活體驗,教師不能強求大家對每個文本都有相同或者類似的體驗,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能做的就是運用各種手段,調(diào)動學生類似的生活體驗,對文學作品的賞析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能統(tǒng)一,新的課程標準中對這一點做出了很明確的提示“鼓勵學生的個性解讀”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鼓勵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覺,將靜止的文字形成動感的鏡頭,將孤立的語句還原成豐富的畫面,
第三就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寫作訓練學生的語感。學生最終的語感還需要通過寫作來得以驗證,這同時也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學生總是抱怨自己的文章寫得不生動、形象,事實上學生沒有調(diào)動自己的語感,沒有將自己在閱讀中語感能力遷移到寫作中去,他認為自己是普通學生,是沒有能力寫出那么生動形象的文字的,因此在寫作中不能調(diào)動已有的語感經(jīng)驗,所以文章寫出來干癟蒼白,就如白開水寡淡無味。如果學生能充分調(diào)動他的生活經(jīng)驗,如果教師能夠善于引導學生,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也有值得他思考的道理。通過寫作,學生與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
通過這些渠道,學生不斷在語言材料中,在更豐富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能力。語文就是生活本身,語文廣闊的外延決定了它自身的豐富性,在無限精彩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是其不竭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