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
摘??要: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命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基本教育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演變規(guī)律,需要考量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邏輯源點、目標訴求,厘清價值觀教育蘊涵的基本維度,找到價值觀教育實現(xiàn)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邏輯源點;目標訴求;路徑選擇
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基本教育方式??疾齑髮W生價值觀教育,學界對這一問題討論甚多,其中不乏有深刻見解,但大多仍然停留在原則、方法、表層和重復的層次,對其理論深層剖析與實踐探討挖掘不足。必須回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源點,廓清其目標訴求,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對策,起到實實在在的教育成效。
一、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源點
人類伊始,本源的價值處于混沌狀態(tài)??蹎杻r值之根,就是追尋價值取向的源頭。當今社會,科技不斷進步,促進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人們在暢享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化的同時,自身精神世界的匱乏所帶來的問題亦在不斷困擾。在青年大學生成長階段,如何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從價值觀形成、發(fā)展與轉化的源頭去思考。
(一)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待價值問題的一種看法、態(tài)度和觀點。價值觀作為人們內心深處的信念系統(tǒng),是與個體對事物有無價值意義的基本判斷、選擇以及態(tài)度傾向相關聯(lián)的。一方面,價值觀在內容上表現(xiàn)為價值認知、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在形態(tài)上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價值尺度和價值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人們學習思考、交往以及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對社會意識、生活方式做出甄別、判斷和選擇,對選擇的價值觀念產生認同、堅信,內化和踐行的能力,通過理解與認同,內化為自己的基本觀念、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
價值觀由價值認知、價值心理和價值評價等要素構成。價值認知是對價值關系的感知與認識,它是個體價值體驗和價值傾向的基礎。價值心理是對價值關系的感性反映形式,它是從人的內在需要直接引發(fā)出的心理活動,因而比起自覺的理性思維來,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著人們的價值關系。價值評價,則是在通過一定價值規(guī)范對價值現(xiàn)象、價值選擇、價值行為的判斷和評價標準,本質上是一個基于價值是非標準的價值認知問題。
價值認知是以價值關系為客觀對象的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論認識,是價值觀形成的前提,價值心理是貫穿于價值認知、情感、內化等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評價是價值觀中的核心要素。三者構成為有機統(tǒng)一體,缺乏任何一個部分,價值觀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也不是有效的。
(二)價值觀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
價值觀亦即觀價值?!皟r值觀教育并非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它的根基在于社會事實,而非自然事實。與價值觀基礎相關的社會事實具有歷史性、背景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表明一個人的價值觀要通過教育才能形成?!盵1]人是社會的人,每一個人都存在和活動于具體的、基于特定歷史的現(xiàn)實生活中。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盵2]價值觀作為人的基本觀念之一,它不只是反映社會的經濟基礎,它反映的內容要廣泛得多。可見,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社會事實,即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
(三)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源點
價值觀作為根植于人們內在深處的信念系統(tǒng),是與理念信念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密不可分的。人生觀決定價值取向,價值觀引導人生走向,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豐富著和發(fā)展著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價值引領、成型內化作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包括有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個人品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紀觀念教育、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等等,顯然,這些教育內容既存在事實上的包含、交叉、重疊關系,也有邏輯上的滲透、互動、迭代關系,因此,我們不能人為的簡單割裂某一部分,也不能刻意夸大或縮小某一部分的功能與作用,但其中必定有一個引領并促進人們內心觀念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在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時候,都會要講到一點,即樹立什么樣的理想信念?為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奮斗?其中便蘊涵有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作為個體的理想信念一旦確立之后,遇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發(fā)生波動時,中間便會有一個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心理過程。同理,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也是依據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加以培育和塑造。
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標訴求
(一)大學生價值觀形成是一個意識自覺能動的過程
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也是一個自覺的能動過程。一個人的思想不能處在“真空”狀態(tài),如果不以科學的價值觀占領,就會被錯誤的甚至是扭曲的價值觀占領。我們探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首先要弄清楚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的源頭。青年大學生時代,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一方面要針對原有的幼稚的、朦朧的、是是而非的價值思想觀念進行自覺識別,又要在新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重建,包括經過價值認知、價值澄清、價值判斷、價值認同、價值內化等過程,價值觀只有經過認同,才能內化,所謂“知”為“行”之導,“行”為“知”之果。
(二)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顯然,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今時代,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交替更迭,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世界多極化,價值多元化,生活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各種思想潮相互激蕩,交織、交流、交鋒,對于人們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產生巨大影響,傳統(tǒng)時代的家庭、社會、學校三點一線式作用轉變?yōu)榧彝?、社會、學校、網絡四維疊加式作用,自媒體時代,人們既可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可是信息的收受終端,以求新、求奇、求特等方式傳播的短平快娛樂性自媒體信息更受青年大學生青睞,而不良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裹挾其中,泥沙俱下,對于生活閱歷較淺、是非觀念還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難免良莠不分,真假難辨,帶來不良影響。
(三)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標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進行了準確表達,對社會公民從“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社會的特定群體,大學生的人生價值除此之外,還有更為具體的要求。雖然,作為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很多,比如政治價值、商業(yè)價值、學術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等,這些社會價值多元存在且交織在一起,也衍生出多元并存的大學生價值追求。但在這些價值中,有一個起到總攬的價值觀,那就是社會的需要,歷史和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報告中指出,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可以說從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方面,提出了高標準、具體化和方向性的時代要求??倳泴η嗄甏髮W生提出的“三有”,價值取向目標明確,既有質的規(guī)定,也有量的要求,契合了時代要求、社會需要和個人愿望,擘畫了大學生成長道路中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走向,體現(xiàn)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基本訴求,是每一個青年大學生應該堅守的人生價值選擇,更是每一個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四)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維度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標訴求,可以歸結以下三個維度:一是內容維度。包括人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認知、情感、體悟、判斷、認同、內化、踐行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價值認知是價值觀教育的前提,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xiàn)。人們通過價值認知、判斷、選擇,達成價值行為和結果;二是方法維度。長期以來,價值觀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過分理解為政策的傳導、道德知識的講解,填鴨式的“你講我聽”而忽視對情感的體驗,成為簡單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說教,缺乏價值認知、體悟、判斷、認同和同頻共振,難以發(fā)揮道德個體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注重情感效應,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靠價值認同與價值內化來實現(xiàn),認同才能接受,接受才能踐行,踐行才能內化;三是實踐維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要滿足社會需要,接受社會評判,實踐檢驗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優(yōu)化、完善大學生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的價值實踐過程就是價值選擇和重構的過程,大學生可以在新的統(tǒng)一價值目標下,“獨立而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豐富多樣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創(chuàng)造?!?/p>
三、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
當今社會,正處于歷史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局既不同于100年前五四運動時期,也不同于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社會進入大發(fā)展大融合時代,多元思想并存,交織交融交鋒;處于這個歷史時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聚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聚焦“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總體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培養(yǎng),并努力轉化為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構建育人格局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構建思政教育模式,按照三全育人總體要求,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堅持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先進典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高校實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針對互聯(lián)網+思政的信息傳播新要求,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信息網絡技術,努力構建多個教學空間,將傳統(tǒng)單向灌輸?shù)慕虒W方式“教—學—考”的教學流程轉變?yōu)椤皩W—導—行”[3],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把握教育重點,強化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教育,是貫穿于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個人的價值觀念都是在與人、社會和自然的相互活動中產生的,價值觀教育的重點也是教育的難點,是源于人們內心深處難以改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意識。高校一方面應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認知、價值評價標準和方法。比如: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價值實現(xiàn)途徑,等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議題,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引導學生學會辨別各種非主流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及形形色色腐朽落后思想的腐蝕。
(四)搭建教育平臺,強化體驗式教育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命在于實踐,活力來源于實踐,其效果也應當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內化于心,更要強化價值踐履;并在實踐中參悟、體悟,把價值觀教育融入現(xiàn)實生活,引導大學生了解國情、學習工農,增長見識,服務社會。宣傳部、學工部、團委、思政課部等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xié)調,突出重點與層次,積極組織以弘揚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為題材的演講比賽、征文競賽、文藝匯演、“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定期開展各種類型的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邀請專家、學者等開展與價值觀教育相關的講座、報告;組織師生座談、問題探討與答疑等活動;創(chuàng)建實踐教學基地,深化價值觀教育。拓寬學生視野,提升社會適應力,真正讓大學生認清自己的所在的歷史方位,找到自己實現(xiàn)價值的坐標。
參考文獻
[1]??陳曉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J].職業(yè)與教育,2010(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楊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