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亮
摘要:承載著希冀,期盼著成長。在參加過N多次的聽課與評課之后,忽然有了一種想要寫作的沖動,于是在苦苦思索,承受陣陣反思之苦后,才有了下面這篇小文,僅供各位看茶余飯后的一個聊點而已,入不得“芝蘭之室”,“等不得大雅之堂”,還請各位手下、嘴下亦皆留情。
關鍵詞:課堂引導;梯次追問;主動性;
作為一名小學一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隨時都會有在提問后,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非所問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有特級教師的睿智,還是骨干教師的真知灼見,隨機處理,亦或是普通教師的草草了事,更或是初為人師者的冷汗直冒。下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一】:
這是一位從教不長的初為人師者在教學小語教材第十冊第25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導入新課后,提出的一個問題: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筆勾畫出最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句子,然后準備交流。
學生勾畫,教師巡視指導,然后交流。
生甲: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師:還有嗎?
生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同學們,勾這里對嗎?好像不對。
學生默然,舉手者已是寥寥。
師:再看看,你認為哪句更合適?
師此時有點兒慌了,趕緊擦汗。
生丙: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不對,大家再好好找找。
老師露出期許焦急的目光,終于,沉悶在幾分鐘之后被打破,一個個子小巧的女孩害羞地站起來,小聲地談:“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是這句嗎?”師追問,全場鴉雀無聲,教室里靜得掉下一顆針都能聽見。老師,這才露出贊許的神色,說:“就是這里,請大家大聲的朗讀這句話!”
【案例二】:
這是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在教學教學小語教材第九冊21課《圓明園的毀滅》時的一個啞問及處理辦法。在引導學生分析完些圓明園的內容后:
師:圓明園在當時可是被稱為什么的?請用原文回答。
生甲: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生乙:建筑宏偉,文物珍貴。
師:同學們,請大家仔細想想,再認真看看課文,作者在寫的時候可是給他們冠以了很精粹的說法了的啊!
學生帶著急迫的表情,飛快地在文中搜索,終于,一個個都面露喜色,紛紛舉起手,說:“老師,我知道啦!”“老師,我知道啦!”,看著激動的學生,老師微微一笑,指著生丙,說:“你來讀?!?/p>
生丙:建筑藝術的精華,園林藝術的瑰寶。
師:是啊,這里當時是被稱之為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的??墒?,剛才。。。。。。大家讀書還有待提高??!
【案例三】:
這是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學《走進李白》時的一個問題處理:
師:大膽的想象。還有不同的說法嗎?超凡的,大膽的,詩仙的想象都是。。。。。。你說,說錯了,表揚?。ㄐβ曋?,師將話筒湊近一學生嘴邊)
生:沒有把握的話,不說?。ê逄么笮Γ?/p>
師:叫什么名字?
生:許威
師:真老練!沒有把握的,不說。你先得到我的表揚嗎?
生:無所謂!(再次大笑)
師:厲害!達到了仙人的境界!超凡脫俗?。M場笑聲)
對比不同老師,可以明顯感到處理的方法的不同,其結果必然是不同的,課堂的應急處理藝術是多么的重要啊!
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盡心應急處理藝術呢?
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提問是否過大。如:在學過人教課標版小語教材第十一冊第12課后,問:“作者是如何用‘用心靈去傾聽’的?”可能一下子就會把學生的頭打懵,弄得學生搞不清方向,一下找不到該如何作答的方向和語言。
其次,看自己的提問是否明確。在《詹天佑》中讀了詹天佑承接京張鐵路的原因時,突然提出“詹天佑該如何(或是:或怎樣)來修京張鐵路呢?”顯得突兀,問得既大且不明確。
第三,可適當降低“臺階”。其中,在提出“作者是如何用‘用心靈去傾聽’的?”這一問后,可以改為:“蘇珊美好的心靈都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呢?”學生就很容易找準方向的啦。
最后,梯次追問,找尋“真跡”的所在。如我在教學人教課標版小語教材第十一冊《用心靈去傾聽》時,就“作者是如何用‘用心靈去傾聽’的?”這一問就梯次幻化為:讀了全文,了解了蘇珊的故事后,你覺得文中哪些地方寫蘇珊的話打動了你?等學生找到并交流后,再追問:“這里為什么令你感動?”在學生答過后再追問:“這些令你感動的句子有何不同,讓你一下子就被打動了?”由此引導學生由學文章的內容上升到學習作者巧妙的寫法的目的,梯次追問,層層推進,使學生一下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是啊,將來我自己的作文也可以這樣打動人的!文章的寫法了然于胸,真正做到“學會理解并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標目的。
當然,一名優(yōu)秀的一線語文教師,更會在課堂上靠自己靈活,巧妙,機智的語言使與學生智慧碰撞出來的火花變得更加奪目耀眼。
參考文獻:
[1] 陶淵明? 《陋室銘》
[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2修訂版
[3] 王小毅的《閱讀教學三個基本問題》中的特級教師孫雙金《走進李白》教學片段
(作者單位:江西省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