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菊
說明性文章是小學教材中所占比例較少的一種文體。它們有的介紹名勝,有的簡介知識,還有的闡述事理……通過一些獨有的表達方法,讓學生了解新知,明白道理。
我們該如何展開說明性文章教學,我僅就其中議論文教學談幾點收獲。
一、感受文體特征
在《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要求中明確提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學段中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閱讀詩歌,答題把握詩意……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說明方法……”
其中均涉及到文體認識,所以要重視文體的認識,讓學生初步認識各種文體,了解文體的特征。
倘若不遵照文體特征來教,則容易將這類課上成思想品德課?;蛘呦褚酝粯映醪搅私馕捏w特點,但又不明確說清文體,讓學生朦朧一片。
二、領悟表達方法
在《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中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說明方法……”
例如《學與問》《談禮貌》《說勤奮》等都是結(jié)構(gòu)清晰,按照議論文的一般構(gòu)段方式展開:論點、論證、結(jié)論。論證大多引用事例論證、名言論證等方法。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體會這些基本的結(jié)構(gòu)、方法,體會這些方法的特點及作用。另外還要讓學生體會議論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它是有異于詩歌、散文等,要準確簡明等。
三、嘗試簡單運用
在《課程標準》中雖沒有明確提出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但有的教材后面就明確有此類練習:《談禮貌》的后面安排了“選擇一個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國外教學中是從小就注重這些表達。例如美國教育中,從幼兒園開始認識辯論,從小學開始學習辯論,學習議論文的鑒賞與表達。對比他們,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既遲后又簡單。
特級教師的課堂也明確指向表達。例如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在學生明白選取的事例與論點之間關系后,讓學生思考:同樣的材料,說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應該怎樣寫?哪個應該詳細寫?這一環(huán)節(jié),薛特不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開始嘗試表達?
小學階段的議論文不多,但其結(jié)構(gòu)清晰,說理透徹,顯示了體裁特點。這在小學語文以敘事性體裁為主的閱讀教學中,向我們提出了特殊而又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必須把握體裁特點,上出議論文的特點。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梁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