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自然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對當下學生存在“自然缺失癥”的情況,把自然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體系中具有必要性。學校進行自然教育現(xiàn)階段有哪些資源和瓶頸?有哪些方法可供借鑒?自然教育如何與學科教學相融合?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幾名從事自然教育的教師、校長。
學校自然教育應突破瓶頸
通過采訪,記者發(fā)現(xiàn)因資源、場所等客觀條件的不同,自然教育在不同地區(qū)、學校間落實的程度差異較大。四川省成都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qū)(以下簡稱“泡桐樹小學”)副校長、美術教師陳冠夫指出,學校自然教育可以依靠校園已有的綠化設施進行。有些學校已擁有小農場或果蔬園地,但也有許多學校的種植、養(yǎng)殖區(qū)域面積狹小,且缺乏專人管理。大部分學校沒有自己的或已簽約合作的農業(yè)實踐基地。此外,自然教育還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尚未被普遍納入教學課程體系的問題。
河北省涉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涉縣一中”)的生物教師劉羅慶認為自然教育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師資資源”兩類,很多校園缺少專業(yè)的自然教育設計和規(guī)劃。河北省淶水縣第二小學科學課教師楊軍提到,在很多學校,除了自然教育所需要的資源條件較欠缺,還存在教師在自然教育相關專業(yè)方面知識儲備不足、家長重視不足等問題。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設置了“一米菜園”等跨學科自然教育項目,已配有一米菜園教室、勞技教室、科學教室、生物教室、化學教室等教育場所;參與實踐設計的有科學、生物、化學、科創(chuàng)、美術等學科教師,有同濟大學教師,還有相關專業(yè)的家長,力求讓學校的自然教育具有科學性、知識性、系統(tǒng)性、趣味性、藝術性;學校開設特色探究課、勞技課、拓展課和社團活動,這些都為學校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保障。
自然教育活動應有所創(chuàng)新
校園本身就可以作為開展自然教育的大課堂。陳冠夫介紹,泡桐樹小學的學生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以年級為單位,種植大蒜、鳳仙花、綠豆,養(yǎng)殖蠶桑;成立“泡家農場”,分班種植豆角、黃瓜、番茄等蔬菜,定期進行評比,分時節(jié)請不同的農業(yè)專家給予專業(yè)指導;建立桃李園,種植了桃樹、梨樹、李樹,讓學生觀察植物自然生長規(guī)律;組織學生去農場基地采摘茶葉,參與茶葉的烘焙、制作過程;在全校開展環(huán)保酵素制作活動;在勞技課和科創(chuàng)課上進行垃圾分類學習,并進社區(qū)宣講等。
學校周邊的自然資源可以被充分利用。據劉羅慶介紹,涉縣一中每周三下午都安排近三個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們自由地親近大自然,或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生物社團組織學生進行生態(tài)體驗實踐,包括認識植被、制作標本、制作樹葉貼畫、給校園植被掛牌等活動。學校每學期都帶領學生前往周圍地質地貌有代表性、植被較豐富的山丘以及“鱘魚場”“葡萄園”進行實踐考察。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教師李超為記者詳細介紹了學校開設的“一米菜園”項目。該項目讓學生們以現(xiàn)有的“水培植物”“土壤的故事”“園藝設計”等內容為依托,結合與自身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實用、有趣的案例,自主完善小花園的建設。項目中設置了配套課程,比如設計型課程包含“園藝設計”“植物的二維碼”等,面向選修課學生;實踐型課程包含“水培植物”“芳草園搭建”“土壤的秘密”等,面向全體學生。其中的“芳草園搭建”課程,要求每個學生做出一種植物的3D模型,存放于植物庫中,分組搭建成芳草園。根據天氣變化,這些植物的外觀也要呈現(xiàn)出不同特征。不同的課程安排不同的老師教學,比如李超要負責的有“園藝設計”中的“景觀植物”模塊和“芳草園搭建”中的“植物會說話”模塊。這些自然教育項目將持續(xù)貫穿于整個教學年,到了寒假、暑假,學校還組織“海峽兩岸科創(chuàng)大賽”“小院士評選”這類科創(chuàng)培訓項目。開展有效的自然教育活動,不僅能治療學生們的“自然缺失癥”,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合理做規(guī)劃的能力、多途徑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2019年國慶前,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開展了“立式花墻設計”活動。老師先讓學生們聚集討論,每人想出3至5個主題,進行花園植物、花園藝術、花園創(chuàng)新設計。“志趣相投”的三四名學生組成一組,有目的地實地考察其他立式花園的位置、布局、特點,繪出自己心目中的“立式花園”的草圖。老師在活動前給大家播放主題視頻,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白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做哪些努力。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小組內各成員需要分工合作,做好收集數(shù)據和資料、實時記錄等各項工作,老師也會經常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力,大膽實踐。自然教育的實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鍥而不舍的精神,對于文化課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自然教育要與學科教學相融合
自然教育與美育相關,讓學生們熱愛自然、經常親近和欣賞自然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力和藝術素養(yǎng)。因此,自然教育可以與美術學科教學相融合。陳冠夫說道:“我在美術課上,讓學生采集植物的種子、葉片、果實做粘貼畫;在不同的時節(jié),對植物的顏色、形狀進行寫生;定期帶學生進入‘泡家農場’‘江家菜地’等農業(yè)種植基地,用相機、畫筆記錄下植物的生長過程?!?/p>
自然界的許多事物都與生物學科直接相關。劉羅慶提到生物教材許多內容可與自然教育結合,如人教版必修三《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中的植物的“向光性運動”“頂端優(yōu)勢”“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使用”“落葉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內容都是良好的素材。他說:“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通過自然觀察的方法,了解周邊環(huán)境及生物間的相互關系?!彼凇爸参锵蚬庑浴薄绊敹藘?yōu)勢”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記錄樹冠的形狀和山坡陰陽面樹冠的大小等,實現(xiàn)了自然教育與生物學科間的融合。
有些自然教育項目可以同時與多門學科結合。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一米菜園”需要學生們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從多角度、運用多門學科知識來建設。比如菜園的設計需要運用數(shù)學知識、美術知識;種子的選擇需要運用自然知識;植物生長記錄需要語文、英語知識;菜園中所涉及的問題,比如如何分配菜園的植物、植物是如何生長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與季節(jié)、季節(jié)的產生、菜園的裝飾、果實的采摘等涉及了地理、生物、藝術學科知識。
學校應充分利用大自然教育學生。“當學生們走進純粹的自然世界,無論是宏觀規(guī)律還是微觀景象,都能激發(fā)他們對神奇、偉大的生命的熱愛,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與思考?!标惞诜蛘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