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君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小學語文教學愈加重視學生學習方法、技能和策略的習得和養(yǎng)成。小學中高段閱讀教學中嘗試“批注式閱讀”是一條非常切實可行的途徑。學生運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和符號,針對相關閱讀內(nèi)容進行批注,一方面,促進他們思考,提升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一學習方式,可以充分實現(xiàn)學生自我學習的目的;第三方面,批注的外顯是語言文字,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表達自己對學習材料的見解、認知,這就是習作的一種微表現(xiàn)??傊W語文中高段教學中嘗試這一學習方式,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小學中高段 批注式閱讀
在一些小學語文名師的課堂教學上(以中高段為主),經(jīng)??吹揭环N獨特的語文學習方式——批注式閱讀。筆者曾有幸現(xiàn)場觀摩過名師課堂,體驗過這一學習方式的臨場運用,深感這一學習方式的大氣、靈動又效用突顯。比照自身,未免慚愧?!安粍庸P墨不讀書”,道理人人都懂,真正付諸行動者幾何?不要說是學生,即便是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少采用這種學習方式。
可能有老師這樣認為,批注式閱讀似乎對讀者的要求很高,似乎屬于學術研究方式之一。酈道元批注《水經(jīng)》,裴松之批注《三國志》,金圣嘆批注《水滸傳》,毛氏父子批注《三國演義》,張竹坡批注《金瓶梅》,脂硯齋批注《紅樓夢》等,都可以說明這一學習方式之高貴、高深,小學生哪有這樣的水準?
自然,筆者所指的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有別于專家們的學術式批注,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它指向于學生,立足于兒童,不作過高要求。從名師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這種學習方式完全適用于小學中高段的學生,只要教師對學生稍作必要的批注方法指導,他們能很快習得這一學習方式并加以運用,能給教師不斷的驚喜,對語文學習大有益處。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嘗試過這一學習方式,愈覺其對小學中高段語文學習來說,不可或缺。細忖盤點,竊以為有如下幾方面優(yōu)點: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般的閱讀,是不強調(diào)學生動筆的,哪怕要動筆,也多是抄詞寫句,更多地要求學生動口,熟讀成誦,或者僅要求學生動目,看看而已。愚以為,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多地重視情感熏陶,關注積累運用,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略顯不足,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閱讀中,書里作者怎么寫的,學生就怎么去讀,認為人選到課文中的文章都是精彩的,容不得去懷疑的。很少想到去思辨、分析,它到底好在哪里,有沒有什么不足之處。一言蔽之,學生在閱讀中缺失了自己的話語權,只是被動地閱讀別人的作品,被動地接受和吸納。這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魯迅先生說過, “讀書時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笔挷{和叔本華也都告誡過讀者,如果讀書時只看到別人的思想藝術,不用自己的頭腦思索的話,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腦子讓給別人做跑馬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習慣,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就愈顯重要和緊迫了。筆者以為,一旦我們讓學生嘗試學習批注式閱讀,這種情況會大為改觀,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引發(fā)學生去思考并學會思考。批注式閱讀強調(diào)學生對課文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原先的閱讀只是“已然讀過,但書中不留痕跡”。很難看到學生在課文上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感受,最多只是畫出生字、新詞,標出段落、概括內(nèi)容而已。
學生有了批注的意識和習慣后,自然而然地要靜心思考閱讀內(nèi)容,關注課文的細枝末節(jié)。批注式閱讀完全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不搞一刀切、標準化,在字、詞、句、段、篇等不同層面上都可以進行批注。除了要求學生學會思考,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思考,哪怕是粗淺、單純的思考,沒有別的要求。但無形中,批注成為學生思考的一種驅(qū)動力,沒有思考,何來批注,要想批注,唯有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考習慣養(yǎng)成了,思維能力自然逐漸提高了。
不妨略舉一例,筆者在教學張志和寫的詞《漁歌子》時,嘗試了批注式閱讀的方法?!肮湃藢懺娞钤~,非常講求用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請同學們再去讀讀這首詞,把你認為用得巧妙的字圈起來,并用批注的方式寫下你認為巧妙的理由。批注時可以自由書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p>
學生自由圈字批注,結(jié)果讓人驚喜。有學生批注了“西塞山前白鷺飛”一句中的“飛”字,說這個“飛”字表面上寫出了白鷺的姿態(tài),實際上也寫出了自己的愉快心情。看來學生也熟知“一切景語皆情語”。有學生批注“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肥”字,說“肥”字寫出了魚兒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也有學生補充說“肥”字寫出了作者的開心,看到魚這么肥,心情自然快樂無比。也有學生聯(lián)系了“流”和“肥”兩字進行批注,說因為水是“流”的,所以魚才是“肥”的。還有學生關注了“斜”“細”“歸”等字,所作的批注可圈可點。但最為精彩的是學生關于“青箬笠,綠蓑衣”一句中“青”“綠”兩字的批注理解。在學生沒有關注到這兩字用得巧妙的情況下,筆者出示“箬笠”“蓑衣”圖片。學生發(fā)現(xiàn),實際上“箬笠”是黃色的, “蓑衣”是褐色的,而詞中何來的“青箬笠”“綠蓑衣”呢?難道是作者用錯了字嗎?不會的,作者用上“青”“綠”這兩個字肯定是有理由的。學生陷入思考。而后,有人猜測箬笠和蓑衣都是新的,顯然不對。很快有學生悟出, “青箬笠”“綠蓑衣”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和青山綠水融為一體,他深深地愛著這里。這節(jié)課學生的思維深度、廣度正是隨著批注式閱讀步步提升的。批注式閱讀帶來了精彩的教學,學生批注的文字就是他們自我思考的結(jié)果。
二、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鐵律之一。與此同時,我們也絕不放棄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師生協(xié)調(diào),辯證統(tǒng)一,乃“學導課堂”。要想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批注式閱讀是不錯的選擇。
首先,在批注方法上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實施的初期階段,教師必然先示范,以課文的某處為例,拿自己的批注作為“示例”給學生看,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和方向,而后再逐步放開讓學生自由批注。
其次,批注式閱讀有著特有的學習自由度。批注式閱讀和一般的問題解答式學習方式不同,兩者雖然都有學習指向,但指向的空間迥然不同。批注式閱讀空間宏大、自由,問題解答式學習相對顯得局促、狹小??v使有些問題的解答會輻射全文,涵蓋面較廣,但終究有一個既定的“邊界”,問題的答案終歸“八九不離十”。批注式閱讀則明顯具有不確定性,無法預設,即使預設,也只能預設其中的一部分。試想,一篇課文放手讓幾十個“讀者”自由去品評、分析、體會,誰知道哪一個讀者會對哪一處產(chǎn)生感覺和興趣呢?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天知道哪朵云會下雨呢”,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幾十個學生自然會有幾十種批注的結(jié)果了。
然而,批注式閱讀的不確定性,使它賦予了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這一學習方式,既有“規(guī)矩”,又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生掌握了如何批注的方法,懂得了什么叫批注,這是“規(guī)矩”;面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沒有人規(guī)定他們就哪一處內(nèi)容進行批注,沒有人規(guī)定他們必須批注些什么內(nèi)容,他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從自己的角度進行批注,這是自由。只有在這樣的自由狀態(tài)之下,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習的主體地位,愉悅地投入到自學當中去。批注式閱讀能實現(xiàn)這一學習愿景。
三、有益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批注式閱讀這一學習方式自始至終都跟“語言文字”打交道?!芭ⅰ钡哪繕?,指向于課文里的“語言文字”,指向于課文作者“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這一學習方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感悟、發(fā)現(xiàn)或者賞析(對于高水平的學生而言)文本的“奧妙”,這本身就很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思想。
2011年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課程性質(zhì)”的界定是: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新課程的思想精髓,理所當然地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指導思想。
另外,批注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實踐、語言表達。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于課文語言表達方式的理解、認同、贊賞或者是疑惑、批評。運用批注的方式閱讀,直接培養(yǎng)了讀者的寫作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說集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于一身,“批”即“批語”,“注”乃“注解”,都必須以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是語言實踐運用;而在批注之前,學生必然對語言對象(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分析和思考,這是學習語言。
不管學生從何種角度展開批注,不管學生批注的結(jié)果如何,批注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煉字的巧妙,用詞的精準,造句的豐富,謀篇的匠心獨運,布局的與眾不同,選材的別出心裁,情感表達的隱約含蓄,主題提煉的深刻博大等,都是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不管學生在何時展開的批注,課前預習的“獨立批注”,課堂學習的“二次批注”,課后盤點的“完善批注”,學生都是一次次地“學習運用語言文字”。
不難看出,批注式閱讀讓語文課有了“語文味”,它是語文學習特有的方式之一。
批注式閱讀的好處還有很多。比如,課堂教學中,它為師生搭建了一個民主、平等的交流平臺,使小學語文教學不再陷入煩瑣、低效的內(nèi)容分析,教學顯得大氣、集約、高效。批注式閱讀推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批注方法中勢必有“以詩解詩”“以文解文”,對于課文理解得越透徹,批注定然會越精彩,預習過程中的批注,必然會引發(fā)學生對相關資料的查找和閱讀,不知不覺中,它帶動了學生的閱讀行為。更重要的是,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一學習方式,并養(yǎng)成了批注的習慣,其實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學習上的獨立自主,完全可以放手去自學了。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意義重大。最后,放眼學生的未來學習,掌握這一學習方式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初高中語文學習中,批注式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高年級段中嘗試這一學習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參考文獻:
[1]賈淑涵.批注:重拾文本“深度對話”的原點[J].江蘇教育,2015 (17).
[2]烏仁其木格.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內(nèi)蒙古教育,2017( 16).
[3]陶群超.有效切入,引領小學語文高效閱讀[J]文理導航(下旬),2019(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