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是韓愈提出的師者三境界,這不僅涵蓋著教育教學的社會擔當、多元內(nèi)涵與生命導向,也是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內(nèi)涵與責任擔當。本文以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實踐為例,談談對為師三境界的理解。
關鍵詞:預科教育;傳道;授業(yè);解惑
韓愈在《師說》中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眰鞯馈⑹跇I(yè)、解惑是綜合的教育過程,是教書育人的過程,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相逢相知的過程。經(jīng)過五年以來的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實踐,我認為,合格教師的專業(yè)內(nèi)涵與責任擔當包括三個維度,第一是傳道,即教師的社會擔當;第二是授業(yè),即教育的多元內(nèi)涵;第三是解惑,即教育的生命導向。
一、傳道——教師的社會擔當
教師的首要責任是傳道。我國歷來尊師重道,師道是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與美德。老莊哲學中,道與天地齊名,是出世的灑脫。師道,則更多的是儒家哲學的范疇,是入世的倫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師道的精髓。自古以來,師者,范也。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傳承師道,詮釋師道?應該是踏入教師行業(yè)開始終身的學習與修行。無論是專業(yè)素養(yǎng),還是精神修養(yǎng),教師這一角色注定了其必須具備的社會擔當與責任,對職業(yè)負責,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如何成為學生生命之路的引路者,成為學生心之向往的榜樣,是一名教師必須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在我的預科教師生涯中,我不僅擔任科任老師,還擔任了班主任。我的教學管理對象是預科學生。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階段,是解決提高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生源質(zhì)量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預科學生大多是來自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教學管理中,我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我傳遞的觀念都是,無論是什么民族,我們都是平等、團結、互助、友愛、和諧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一員。在課堂上教育與倡導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不將社會、網(wǎng)絡上流傳的偏激觀點與負面信息帶入課堂。在班級管理中,尊重每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利用微信、QQ、微博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積極營造團結進步的班級文化氛圍。通過課堂教育和班級管理,使學生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了解云南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激發(fā)學生為祖國、為民族、為家鄉(xiāng)服務的決心和信心。
二、授業(yè)——教學的多元內(nèi)涵
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承擔著學生人生導師的角色。教學不是單向的傳播知識,恰恰是通過知識的傳播。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更為清晰與個性的規(guī)劃與思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宇。在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很多知識的淘汰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知識會陳舊、會淘汰,但對知識探索與學習的熱情、能力、眼界卻真正能讓學生受益終身。對于一位新教師而言,面臨的重要考驗就是,提升知識傳播過程的精神層次,即從學生被動的灌輸受教,到學生主動的探索與思考。教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既需要物質(zhì)層面的認真打磨,也需要精神層面的詩意棲居。
我在我校預科教育學院擔任《大學語文》的教師,由于自己的教學對象是預科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面臨著很多的困惑與挑戰(zhàn):該如何傳播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如何讓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更好地被學生所吸收和接受。預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特殊層次——介于中學教育與大學本科教育之間,故而對《大學語文》這門為預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必須予以準確定位,也就是要在中學語文與本科中文專業(yè)課程的銜接中找準它的恰當位置。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既要力避預科語文課程陷落中學語文課程的窠臼,淪為不倫不類的“高四”語文;又要避免預科語文課程滑入本科中文專業(yè)課程的軌道,隨意拔高預科語文教育的目標和盲目加大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預科教學的原則是預補結合,以預為主。預科《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除了讓學生在原有的語文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積累基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積淀。
比如在講授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我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是,以這首詩歌教學為契機,提高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認知與熱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平凡生活的詩意。在課堂導入中,我提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詩歌,詩歌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在多媒體時代,網(wǎng)絡、電視、電影雖能解決我們聲像娛樂的需要,但我們的生存除了聲像娛樂,滿足感官享受之外,我們還要解決我們形而上的思考需要和生存困惑。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境遇,我們還會認為有那么幾首詩歌能夠打動當時的心靈,排解當時的困惑??赡墁F(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閱讀詩歌了,但心中還是會默念中那么幾句曾打動你心靈的詩歌,這就是詩歌存在的合理性之一。當我們對生活還有疑問,對生存還有困惑,詩歌就有存在的必要。詩歌與哲學比鄰而居,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與表達,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學與閱讀獲得人文積淀,正確地看待與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讀書求學,不只是獲得一門專業(yè)技能,解決謀生需要,還要獲得一種終身閱讀學習的思維方式,解決心靈詩意棲居的需要。
三、解惑——教育的生命導向
當代作家馬原在回答《大家》雜志提問時,曾說過,在多媒體繁華、敘事泛濫的時代,小說為什么還能存在?因為我們對世界還有疑問,我們的心靈對世界的未知還保持著嬰兒般的疑問與思考。這樣的疑問不是精彩的敘事能夠簡單回答的。馬原的回答同樣適用于當代教師生存空間的存在。在網(wǎng)絡教學發(fā)達的今天,為什么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仍有存在與發(fā)展的必要?因為學生需要的仍是有生命溫度的教育與關懷。預科學生正處于青春最好的年華,人生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新鮮、未知、好奇,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教師應該讓他們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正確地面對與思考人生的困惑與未知。這也是教師教育的責任與擔當。
預科學生大多來自農(nóng)村家庭,家庭經(jīng)濟條件普遍不好,學習基礎差,遠離家鄉(xiāng),第一次來到大城市上學,在人際交往、風俗習慣、學習生活上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與不適應感。在預科學生的管理中,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逐漸減少不適應感,學會做人,學會交往,盡快地適應和融入陌生環(huán)境,完成心靈上離家的過程。在班級建設中,積極開展主題班會、班級文化比賽、宿舍美化大賽、學生社團、文藝表演等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讓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同學盡快融入新的集體,建立對集體的榮譽感與認同感。作為班主任,我也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加強家校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規(guī)劃,完善預科學生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當學生面臨人際交往受挫、情感苦悶等問題時,我會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同學能夠感受集體的關愛與溫暖的同時,學會獨立、正確地面對與解決自己的問題。
四、結語
傳道、授業(yè)、解惑,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專業(yè)內(nèi)涵與責任擔當。教書育人,教學不僅是簡單、機械的知識傳授,更是心靈之間碰撞、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邂逅的是生命,我們要用同樣的生命溫度去溫暖照亮他們的生活,教授知識,傳遞文化,教會思索。在我看來,教育是生命相知的生活塵境,是需要終生修行的精神至境。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入境、至境、達境,是我們需要終身研讀的彼岸之詩。
作者簡介:
李琳,1987年10月出生,白族,云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少數(shù)民族預科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