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旖旎 鄢然
摘 要:通過對孔子學院和中國留學生招生發(fā)展現(xiàn)狀概述,以及分析孔子學院的地域分布、工作內容、新聞輿論對招生的潛在影響,得出孔子學院需進一步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完善教學及文化宣傳活動工作,以促進其留學生招生職能發(fā)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孔子學院;來華留學生;招生;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05-0014-04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ad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ork contents, and media coverag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fucius Institutes need to further develop their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improve teaching and cultural publicity activities to optimize its own functions as well as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 in China.
Keywords: Confucius Institute;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recruit students; influences
隨著全球孔子學院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海內外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國內與海外學者對于孔子學院的研究有明顯的差異性。海外研究多集中于孔子學院的影響研究上,涉及中國軟實力、國際貿易、學術自由等;國內研究則關注孔子學院自身的發(fā)展,已形成的教學、發(fā)展、傳播、政治影響等。但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開展、鞏固和加深與中國的教育合作也是孔子學院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因之一。而至今的研究中鮮有將孔子學院與高校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相聯(lián)系。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孔子學院發(fā)展對留學生招生的潛在影響因素,為孔子學院與學生來華留學教育的共同進步提供幫助。
一、孔子學院發(fā)展現(xiàn)狀
孔子學院作為我國國際漢語推廣小組在全球各地進行漢語言文化推廣以及傳播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首個孔子學院以來已有14年的歷史。據(jù)官方統(tǒng)計,時至2017年末世界各地已有525所孔子學院及1113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遍布138個國家和地區(qū)[1]。孔子學院自開辦以來秉承促進中外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加強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與構建和諧世界的初衷,開展?jié)h語教學、漢語教師培訓、漢語考試、中國教育及文化咨詢,以及開展各類中華文化宣傳活動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jù)統(tǒng)計,2017年孔子學院教師總人數(shù)達4.6萬,開設漢語班次41 萬,全球各類漢語考生達3000萬,各類學員總人數(shù)達916萬,文化活動22萬場,舉辦各類活動受眾人數(shù)達1億人次[2]。
然而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孔子學院的發(fā)展也存在一些曲折與問題。近幾年,雖然孔子學院的總體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但也存在被抵制的現(xiàn)象與聲音。美國及歐洲幾所高校陸續(xù)關閉其學??鬃訉W院,停止與中國的相關往來活動。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以及設立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的斯德哥爾摩大學。除了“中國威脅論”[3]的流傳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排斥等潛在政治文化因素,孔子學院在自身的發(fā)展方式上也有待進一步斟酌。例如在教學培訓中,是否考慮到各國學生差異而因材施教。在中國文化傳播活動中,是否了解到這些活動能否使國外民眾真正理解孔子學院所傳達的精神及其發(fā)展初衷。
二、留學生招生發(fā)展現(xiàn)狀
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是現(xiàn)今的熱門話題。國家及各高校對留學生招生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質量上都予以越來越高的重視,尤其是自2010年以來在規(guī)模上有了較迅速的發(fā)展[4]。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2016年度我國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已達到442,773人,為2010年來華留學總人數(shù)的1.7倍。學生來自205個國家,其中來自韓國地區(qū)人數(shù)最多,占2016年留學生總人數(shù)的16%,其次為美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印尼,以及哈薩克斯坦(見圖1)[5]。在數(shù)量增長的同時,中國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各院校及孔子學院也推出相應獎學金政策以滿足各類優(yōu)質人才招募與培養(yǎng)需求。
然而,從總體來看我國高校的學生國際化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據(jù)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2015年統(tǒng)計,我國留學生人數(shù)僅占學生總人數(shù)不到2%,相較于歐美高校留學生比重,不到其1/10。不同層次高校間,留學生人數(shù)差距也相對較大。2015年我國985高校留學生人數(shù)均可達2000人以上,211高校也可達近千人,而普通高校留學生人數(shù)平均不到400人。與此同時,地區(qū)間留學生分布也相對不均,東部地區(qū)高校留學生占在校生比例約為西部地區(qū)的2.4倍,中部地區(qū)的4.3倍[6]。此外,從生源國分布來看,來自歐美發(fā)達國家及世界排名相對靠前高校的留學生人數(shù)也并不可觀。高校生源結構雖然與我國“一帶一路”政策,各校發(fā)展水平,招生策略,留學生偏好,以及地域發(fā)展程度等多種因素相關,但不可否認,我國國際化教育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仍有待提高,國際化教育未來的發(fā)展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孔子學院對留學生招生的潛在影響分析
孔子學院作為讓世界認識中華文化,中國教育的重要窗口,其發(fā)展與來華留學生招生發(fā)展有諸多聯(lián)系。本部分將從孔子學院的分布、工作政策以及外界對孔子學院的新聞輿論三個潛在因素分析孔子學院在實際運行中對留學生招生產生的影響。
(一)孔子學院地域分布對來華留學生源結構的影響
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主要分布在歐洲及美洲國家,其中歐洲地區(qū)孔子學院數(shù)量最多,占全球孔子學院總數(shù)的33%,美國地區(qū)孔子課堂數(shù)量最多,占全球總數(shù)超過一半(見表1)[1]。然而,在2016年來華留學生中,近60%來自亞洲,16%來自歐洲,14%來自非洲,其次為美洲與大洋洲(見圖2)。相較于亞洲大部分國家,歐美發(fā)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或海外教育的機會與條件都相對充足,但來自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留學生人數(shù)占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不到25%。按孔子學院年度受眾總人次及歐美孔子學院數(shù)量占比估算,來華歐美學生數(shù)遠不足孔子學院在歐美的受眾數(shù)量。雖然據(jù)2016年來華留學生生源分布來看,美國為中國第二大生源國,但僅占所有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的5%,相較比其國土面積小,人口數(shù)量與高校數(shù)量少的韓國,僅為韓國留學生數(shù)量的1/3。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學院在各大洲的分布數(shù)量并不與各大洲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呈正向關系。且來華留學生并不一定都接受過孔子學院的漢語培訓或通過孔子學院對中國進行了解。因此,從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的分布情況看,其并未對我國留學生的生源結構產生明顯的影響。
誠然,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受到地域、文化認同、學習觀念等多種因素制約。亞洲國家離中國距離較近,教育體制相似,學生教育深造多為就業(yè)而不似歐美國家注重興趣,所以即使不通過孔子學院也更容易理解并認可中國的高等教育,而歐美國家恰好相反,這也給歐美國家孔子學院的工作設置了一定難度。因此,如何利用好孔子學院在歐洲與美洲的分布優(yōu)勢幫助優(yōu)化來華留學生的生源結構有待進一步思考。
(二)孔子學院工作內容對學生來華留學意向的影響
對于來中國留學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學習漢語專業(yè),漢語授課項目,還是日常生活用語,都需要對漢語不同程度的了解。為了有更好的留學效果,不少學生選擇在來華留學前學習漢語。開展?jié)h語教學是孔子學院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可以讓留學生在來華前從中受益。各地的孔子學院也在為此做出努力,如俄羅斯高??鬃訉W院開設實用性較強的商務漢語課程,部分德國高校將孔子學院漢語課程納入學分體系,美國高??鬃訉W院開設了不同模式的漢語文化課程與活動[7],埃及開羅大學將漢語設為學生第二外語,孔子學院總部還特別設置“漢語橋”專欄舉辦系列國際漢語競賽[1]。但是,據(jù)對北京某大學留學生的訪問,很多留學生來華前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都缺少漢語語言環(huán)境。雖然學校會開設部分漢語相關課程,但若非由中國派遣的漢語教師任教,課程也都為母語教授,并不能使學生對漢語知識進行充分鞏固與應用。學生還表示,他們在本國內參加中文相關的活動機會較少,只有個別學生提到自己學校的孔子學院,以及參與孔子學院相關活動的經歷[8]。
針對推廣中國高等教育,孔子學院除開展?jié)h語教學,2010年設立孔子學院獎學金,鼓勵外國學生、學者及漢語教師赴中國大學漢語相關專業(yè)學習,截至2017年底招收3.9萬各國優(yōu)秀學生來華留學;設立“孔子新漢學計劃”鼓勵外國學生來華進行人文社科類聯(lián)合培養(yǎng)、攻讀學位、短期訪問、參加國際會議等,至2017年已組織2000多名各國杰出專家學者來華交流[2]。獎學金的設立為來華留學生源質控做出一定貢獻,但提供留學經費僅為一種鼓勵形式,且宣傳渠道及資助范圍有限。使學生了解中國,喜歡中華文化是增強其來華留學動機的重要方式。因此,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工作對留學生招生十分必要。各地孔子學院在實際工作中也開展了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其品牌項目“孔子學院日”,以及其他武術、書法、舞蹈表演,中國服飾展示,中醫(yī)文化講座,或文化交流論壇等;同時也與國內部分高校進行合作往來[1]。然而,根據(jù)對廈門大學留學生的調查,其來華前了解中國的渠道中,通過學校教育的只有15.6%,其中還不排除孔子學院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9]。因此,在此案例中,孔子學院的宣傳作用也并未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
當然,由于調查對象數(shù)量及地域的限制,兩所高校的調查結果是否具有全國范圍內的普遍性有待進一步探討。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雖然為部分留學生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其影響范圍還是有一定的擴展空間。
(三)孔子學院的新聞輿論對留學生對華看法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也隨之增加??鬃訉W院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近年也越來越容易被外媒提及。在部分媒體對孔子學院進行正面宣傳的同時,也有不少負面輿論對孔子學院進行抨擊。以美國為例,其中包括一些主流媒體,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美國之音(VOA)等;還有一些社交媒體,如,Twitter,F(xiàn)acebook,以及Youtube等;另外還有部分小眾媒體,如《華盛頓自由燈塔》。在這些媒體報道中,均不同程度流露出對孔子學院的抵觸,并傳達出中國以孔子學院為工具侵蝕美國社會,對美國大學進行滲透,干涉學術自由,以及孔子學院為間諜機構,呼吁關閉孔子學院等相關言論。言論的主要來源包括政界人士、專家學者以及記者等[10]。
根據(jù)調查,留學生認識中國的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媒體傳播。如,在對廈門大學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中,有67.8%的受訪對象表示其通過傳統(tǒng)媒體或社交媒體建立了對中國的印象[9];據(jù)專門針對美國來華留學生的另一項調查,大多數(shù)美國學生來華留學前主要通過電影,社交網(wǎng)絡,新聞傳播等途徑了解中國[11]。因此,媒體輿論對來華留學生眼中中國印象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所幸根據(jù)調查結果,留學生在來華前對中國的印象多為積極正面的評價,鮮有提及批判孔子學院文化滲透的相關言論。就結果來看,來華留學生似乎并未受到過多孔子學院相關負面報道的影響。但由于媒體傳播渠道較廣,且部分傳媒人員在民眾面前具有一定公信力,因此即使多數(shù)學生已經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這些對孔子學院的負面宣傳也會從不同程度上給其來華留學的動機造成干擾。
四、啟示與建議
綜合孔子學院對留學生招生影響因素分析,就目前情況來看孔子學院仍未將其留學生招生效應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作為宣傳中華文化教育并遍布世界各地的專門機構,其承擔角色,在外資源優(yōu)勢是國內任何一所高校都無法相比的。因此,充分發(fā)揮孔子學院的留學生招生優(yōu)勢無論是對孔子學院的優(yōu)化發(fā)展還是對我國國際教育事業(yè)的進步都可增添不少助力。
(一)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推進院校交流
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各地,與中國各高校相比,無論是對國外高校的教學體制,辦學特色,還是對國外學生的興趣偏好,學習習慣都有較為直觀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生源相對較少的歐美國家,國內大學招生部門除教育展,赴外招生宣傳,郵件往來,短期訪問這些短暫的交流機會之外,沒有更多直接接觸外方學校與學生的機會。且相比而言普通高校與外方交流的機會比我國重點高校更少。因此駐扎于各國外高校的孔子學院,尤其是具有數(shù)量優(yōu)勢的歐美孔子學院,成為聯(lián)系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及其學生的重要橋梁。
以往國外孔子學院也會與國內高??鬃訉W院聯(lián)合舉辦論壇、比賽或講座活動,但更為常態(tài)化的工作相對缺失。對于促進國內外高校間的交流,在綜合考量高校學科實力與地區(qū)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國內外孔子學院也可相互征集并調研匹配度較高的國內外高校,定期進行合作高校推薦,并促進雙方高?;?,以此增進高校間對不同教育體制的相互理解,以發(fā)倔更多學生互換的可能。同時,針對于提高外國學生對中國教育及中國留學項目的認知,各地孔子學院也可在網(wǎng)站編輯專欄,篩選其駐扎學校學生可能感興趣或適合其留學的中國高校進行專題介紹;或征集相關中國高校的各類長短期項目招生簡章網(wǎng)址以及招生宣傳片,并在孔子學院網(wǎng)站分類匯總,以使得更多學生了解國內高校國際學生招生信息。對于如歐美地區(qū)來華留學生相對較少的高校,其孔子學院還可尋找曾赴中國留學交換的本校學生進行專訪,邀請其為曾留學中國高校代言,或了解其留學心得,并將學生所反映出對留學院校的負面印象反饋給相關國內高校,以尋求改進的可能。
(二)完善教學活動,促進文化共享
在推動來華留學事業(yè)進程中,也需要考慮如何使各項工作更適應地區(qū)差異。對于與中國文化差異較大的西方國家,孔子學院的教學與活動可將中西文化特色融合作為導向。如,在漢語教學中,除了常規(guī)的記憶誦讀,也可組織學員用中文表演莎士比亞話劇;又如,對中國古典樂的展示活動,比起從頭至尾的中國古典樂表演,中西方樂器的融合使用,或中西方音樂的同臺展示也許更能夠讓外國觀眾耳目一新。通過這樣一些比較有趣的方式,使外國學生能借助自己熟悉的本國文化認識中國文化,一方面可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緩解單一外來文化灌輸所導致的抵觸情緒,更有助于西方社會各界產生文化包容心,增強學生來華留學動機。對于相對熟悉中國的東方國家,孔子學院的教學與活動可更為細化深入。如,除了對普通話的教學,還可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教授其感興趣的方言知識;再如,除對中華文化的整體了解,還可講授地方風土人情,地理環(huán)境差異等,使學生對中國有更全面的了解,為來華留學做充足準備。此外,還可以召集即將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進行行前素質拓展與培訓,以便幫助他們更快適應留學生活。
五、結束語
孔子學院的發(fā)展意義并不只是局限于全球的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推廣,還在于是一個積極推動教育與人類文明多元發(fā)展、雙向合作的中國模式。只有不斷完善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定位,充分開發(fā)其各項職能,才能使孔子學院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在國際舞臺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子學院總部.關于孔子學院/課堂[EB/OL].http://www.hanban.or
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7-12-31.
[2]孔子學院總部.孔子學院年度發(fā)展報告[EB/OL].http://www.han-ban.org/report/2017.pdf,2017-12-31.
[3]溫佳佳,劉常喜.大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J].延安大學學報,2013,35(2):21-24.
[4]牛中光,周雷.來華留學生研究的歷史、范式與反思[J].漢江大學學報,2017,34(1):114-12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年度我國來華留學生情況統(tǒng)計[EB/O
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7-03
-01.
[6]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2015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狀況調查報告[EB/OL].http://www.ce-aie.edu.cn/xm/zyyxm/1876.html,2015
-10-23.
[7]閆海燕.孔子學院十年綜述對高校英語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3):142-144.
[8]丁安琪.留學生來華前漢語學習動機強度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4(3):1-7.
[9]趙曉藝.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印象與其傳播渠道使用的關系研究——以廈門大學為例[D].廈門大學,2017.
[10]周婷,溫怡芳,賈文斌.“他塑”視角下涉華國際輿情的困境與應對——以美國媒體涉孔子學院報道為例[J].對外傳播,2018(4):19-21.
[11]蘇博.論美國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及其影響[J].智庫時代,2018(29):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