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要:語文學科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的博學多能始終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學生要多能,必須多學并達到博學,這僅僅依靠課內教學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開辟第二課堂十分必要。語文教師可利用第二課堂指導學生多讀,擴大知識面,還要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多動筆,提高習作水平,增長學生才干。
關鍵詞:博學;多能;第二課堂;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252-01
開辟第二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我們經常說博學多能,首先要博學,然后才會多能,這也可能是為學之道吧。近幾年,筆者除了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作了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外,還對第二課堂教學的開辟作了一些探索,這也是基于“博學才會多能”這一認識而做的,現將這些做法作一回顧。
1.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1)誘導:通過啟發(fā)思考、動機激發(fā)、目標帶動等方法,使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向預設的方向進行轉移,這就是誘導。①結合文本的閱讀,向學生簡介作者的重要文章或主要文集。比如教學《故鄉(xiāng)》,可介紹魯迅小說集《吶喊》和《仿徨》;教學《春》,可介紹朱自清和他的散文集《蹤跡》和《背影》。②通過征文、講故事等活動,檢查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并找出先進典型,推廣他們閱讀方法,分享他們閱讀經驗。③教師有選擇地朗讀或播放典范文章中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視聽愿望,激發(fā)他們渴望閱讀該篇文章的濃厚興趣。④在黑板報或學生自己編的小報上介紹一點書訊,使學生從中得到新鮮信息。這些工作事先并無什么計劃,也不定時,無非是起使學生興趣轉移的作用。
(2)引導:引導與誘導目的都在于啟導、引領,但前者更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初中學生的閱讀目的和小學生相比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已由“以興趣為動力”向“應用為動力”進行轉變,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目的讀書”上多想辦法。
其一是讀有益的書,讀書不能獵奇,更不能讀不健康的東西,學生讀書常常不加篩選,我們一定要及時了解并要多加指導,使他們知道讀好書才能開卷有益,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讀而無獲。其次,要指導學生會讀有益的書,要善于把書中的“益”找出來,并吸收利用。
其二是指導學生善于用思辨的閱讀方法去讀書。古代經典作品有繼承性的吸收,國外名著的階級性分析,既要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又要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還要結合作者的思想觀念。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針對閱讀材料本身所蘊含的情感、道理或哲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觀點,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其三是引導學生閱讀與語文課本有關的文章或文集(不僅僅局限于必讀經典書目),這既能鞏固課內閱讀成果,還能深化學生對相關文章的認識,擴大知識面。
(3)推薦:推薦是由教師向學生介紹好的文章或書籍,要求學生都能認真閱讀,還可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讀后感。教師在報刊上或網絡上看到對學生寫作有幫助的文章,及時通過班級微信群發(fā)給學生閱讀。在推薦的時候,一要注意閱讀內容的趣味性,二要注意閱讀材料的教育性,三要注意文章題材的多樣性。
2.要學生動起筆來
不但會讀,還要能寫。動筆,光課內是遠不夠的。就以作文來說,課內作文在選材、結構等方面要受些制約。就活躍思路這點上看,學生的日記遠比作文要好一些,所以必須要求學生在課外動起筆來。
一是寫周記,一周檢查一次,老師只閱不批,好的可以讀給大家聽聽,也可選幾篇發(fā)在校報上。周記沒有體裁、主題、內容等限制,發(fā)現什么寫什么,什么感觸最深寫什么。通過周記,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勤練筆的習慣,還能給學生留下生活的印跡,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二是寫讀書筆記以及書、影評等。這種形式比寫周記要求更高,難度也大,教師一要引導學生先分析閱讀材料,有重點記,有感而評;二要指導學生“我口寫我心”,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寫筆記與評論不能一概而論,篇篇要求,應有感而評,有益才記。如果不分重點,不分主次,統一要求,學生就會認為勞而無獲,失去動力。
三是開展編報活動。可以讓學生自愿結合組成編報小組,自己動手編寫小報。小報內容可選編,可自己撰寫,可反映身邊小事小情,也可反映社會大問題。這種活動,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擴大了學生的見聞,提高了他們的習作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
由于課外閱讀等活動的開展,有的學生對語文的某一個領域常常會頗感興趣。如有的學生特別愛讀古詩、古典小說,作文中經常引用古詩,語文老師一定要給以表揚和支持;還有的學生在讀書筆記上每次都會記錄一些古今中外科技珍聞、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內容,我們也要予以肯定。有的學生特別喜歡將看到的社會現象加以剖析,寫些小品之類的東西,這也要及時指導和鼓勵。
興趣愛好,平時不易發(fā)現,可結合語文學習適時舉行一些班隊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會掌握許多情況。中學階段不是出專門人才的階段,我們也不能要求學生定向發(fā)展,但在全面打基礎的同時,充分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愛好,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學生中出現的某種不正當的偏愛,則要加以引導。有的學生特別愛看長篇小說,看的習慣也不好,走在路上,吃飯時也看,深更半夜還要看。這就要加強教育,不能讓它影響身心發(fā)展。
4.增長學生的才干
學生不僅要習得知識,更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課堂上能完成一些,關鍵還是在課外。開辟第二課堂要在增長學生的才干方面花大力氣。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無非是要學生動口說、動筆寫、動腦想。筆者通常的做法是:
通過故事會、詩歌朗通、演講比賽、講笑話、說相聲等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既要有尖子學生帶頭,又要組織所有學生全部參加。如班級有個朗通小組,其中有幾個學生的朗讀能力非常好,就依靠他們去帶動其他學生。他們平時很注意電視或廣播里的文學播音節(jié)目。有些要求有表情朗讀的課文,也叫他們去朗讀,起示范作用。
通過編報活動,增長學生編寫方面的才干。編報活動形式多樣,有手抄報、黑板報、校園或班級簡報,還可以在重大節(jié)日到來之前組織學生編一期???,如國慶要聞、中秋趣事等。
通過寫周記,記文摘卡、寫讀書筆記、給板報編稿、參加作文比賽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從實踐效果來看,這些活動是富有成效的,學生作文條理清,思路活,語句也生動起來。
要求學生動腦想,意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遇事會思索的習慣。如:是與非,片面與全面,現象與本質,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等,都要會分析鑒別。當然我們不能過高地去要求初中學生,但也應在這方面加以引導。
參考文獻:
[1]韓艷娟.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課外語文(教改研究)2016(05).77.
[2]彭偉星.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探索[J].好家長(生活教育)2014(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