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泉
摘要:語文課上,要讓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到學習、探討中去,這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成為適應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本文從以學生讀為主,培養(yǎng)語感,形成閱讀能力;讓學生有疑敢質(zhì),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三方面出發(fā),就如何激活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解決問題;動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032-01
語文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的重心,在教學中,關鍵在于激活語文教學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構(gòu)建師生之間互動系統(tǒng),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促進體系,形成師生共同發(fā)展的教育形態(tài)。
1.以學生讀為主.培養(yǎng)語感.形成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的比重最大,而其中文學作品占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一大半。因此,“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語文教學中要以學生讀為主。實踐證明,教師再精彩的分析講解也不能讓學生形成能力。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思考,展開討論,進行交流,才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培養(yǎng)語感,形成閱讀能力。
例如學習古詩,如果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改為以學生讀為主,可先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及韻律,得到美的享受,然后再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注釋細讀并進行小組交流,交流那些己經(jīng)讀懂了的詩句,最后,再全班交流,這樣,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學生就可以理解整首詩的大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放手讓學生品讀全詩,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感情朗讀,進而體會詩的含義,并能說出自己的感受。長期這樣教學,學生就找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不僅課上樂學,而且課下也樂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然,學習其它課文也應把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從讀中去感知,去領悟;從讀中積累語言,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稷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xiàn)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2.讓學生有疑敢質(zhì).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作為老師要盡量的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的腦筋以最快的速度做最大限度的“運動”。大聲朗讀詩文,或者淺唱低吟激起學生很多的想法或疑問,從而打開“話匣子”,而這時,教師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普通一員,放下架子,與他們誠懇對話、交流,同他們合作,從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拓展訓練,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熱烈討論,最終達到訓練目標:通過學生的自我思考與討論,深刻地領悟到文章的主題思想,并且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精神內(nèi)存。
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合作,強調(diào)學法,重視研究如何學,讓學生有更多學習機會,更多思考空間,更多發(fā)表獨立見解的余地。小學生好奇好問,往往會問一些五花八門的問題,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教師都應盡可能地給以答復,不使學生創(chuàng)造的心靈受損,使學生有疑敢質(zhì)。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們所做的并不是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應是不失時機地指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指導學生學會思考,針對原有的問題進一步設問,化整為零,或再讀一讀,或討論,或查資料,運用多種方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生不斷地質(zhì)疑并想辦法解疑,腦筋就會動起來,思維隨之活躍起來,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會逐步發(fā)。
3.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語文課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讀文障礙;二是要讓學生邊讀邊動手畫、記??梢援嫴欢脑~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幾句簡單的感想,這兩個方面的訓練可以幫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對學習課文大有益處,而且也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良方”。三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給古詩配畫或用簡筆畫的形式解釋詞語、句子甚至課文中的一個自然段。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懂得了讀書的好處。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引導學生把閱讀的收獲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鼓勵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根據(jù)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靈活地運用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從而給學生進行了寫作訓練:動手寫出自己讀書的感想和體驗,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供寬松、歡樂氛圍,寓教于樂,熔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融言、行、情為一體,把語文課上得有趣生動、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個學生愛學、樂學,讓輕松活躍、快樂和諧的氛圍充盈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陳金蓮.淺談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7):18-18.
[2]張惠霞.激活課堂,放飛童心——談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新課程(小學),2011(9):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