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
以前,逢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都愿意聚到一起,拉拉家常、敘敘舊,重溫舊時的親情和友誼。而如今過年,走親訪友好像成了一種負擔(dān),年輕人紛紛求助怎么“對付”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問候”。在古代,“親戚”一詞的含義原本很親切,表示自已的父母兄弟,后來指代的親屬范圍逐漸向外拓展,也正如當(dāng)下的情形,“親戚”這個詞的含義沒有以前“親”了。
時光機——
“親戚”在古代
1.指父母
《左傳·昭公二十年》:“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p>
《大戴禮·曾子疾病》:“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
在這兩個句子中,“親戚”均指的是父母。
2.泛指血親,父母及兄弟姐妹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這句話是說:我之所以離開父母兄弟來侍奉您,是仰慕您(藺相如)高尚的節(jié)義呀。
這里的“親戚”泛指血親,包括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等。
3.泛指內(nèi)外親屬
《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笨追f達疏:“親指族內(nèi),戚言族外?!弊鍍?nèi)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同宗者,包括宗族內(nèi)的其他男性,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及其配偶。族外則指族內(nèi)近親以外的親屬。
晉代陶潛的《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寫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边@句話是說,以親人間的知心話為愉悅,以彈琴讀書為樂來消除憂愁。
在這兩個句子中,“親戚”均泛指內(nèi)外親屬。
今解——
“親戚”在今天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親戚”通常用于稱呼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緣關(guān)系的家庭及其成員,不再指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人和人之間的友愛,并不在于是否是親戚。是的,小時候,我們常常把親戚這兩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guān)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shè)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相見。
——路遙《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