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靈性的少年詩人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出生在位于加爾各答的大宅中。“羅賓德羅納特”是他的名字,意思是“沐浴陽光的因陀羅天神”。泰戈爾家族屬于婆羅門種姓,但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得很開明。泰戈爾的祖父既是孟加拉最早的實業(yè)家,也是一位積極的宗教改革者。在他的努力下,泰戈爾家族的經(jīng)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達到巔峰。
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接受嚴格的教育。他在尚未及讀書的年齡便去了學校學習。在學校,背不出課文的學生要挨罰——站在長凳上,雙手伸直,掌心向上,幾塊石板疊放在手心上。但泰戈爾與哥哥們在家里的學習遠多過學校的課程。早晨四點,天還沒亮就先學摔跤,然后滿身塵土地站在摔跤場上學《物質(zhì)學》、孟加拉語長詩《因陀羅耆的伏誅》、幾何、數(shù)學、歷史和地理。放學回家,先學圖畫和體操,天黑了再學英語。晚上九點后才能休息。枯燥繁重的課程令他苦不堪言。但兒時老師教給他的一句簡單的詩卻把他從學習之苦中解放出來,無形中引領(lǐng)他的心靈走向了詩歌的信仰之路。
那時,我剛剛從“Kara”“Khala”等雙音詞的拼寫法的風暴里走出來,靠上了岸。那天,我讀著“雨兒滴瀝著,葉兒晃動著”,這就是我生活里接觸的最早詩人的第一首詩。當今天回憶起那日的歡樂,我領(lǐng)悟到詩歌為什么要“押韻”。就因為有了韻律,話語結(jié)束了,卻沒有終止;詩歌背誦過了,它的余音繞梁三日不止。耳朵和心靈帶著韻律,相互間戲謔著。這樣,輾轉(zhuǎn)了大半人生,在我整個的意識中,那天的雨兒不停地滴瀝著,葉兒不止地顫動著。
泰戈爾有一個比他大得多的外甥,名叫喬迪帕勒伽什。喬迪帕勒伽什是一個常常獨自朗誦《哈姆雷特》獨白的文藝青年,一天下午,他忽然對當時才七八歲的泰戈爾說:“你應該寫詩。”說著,喬迪帕勒伽什便給泰戈爾講起帕雅爾韻律來。除了喬迪帕勒伽什之外,兄嫂也積極鼓勵泰戈爾寫詩,于是年幼的泰戈爾便在一本藍紙本上,開始用鉛筆寫下一行行歪歪斜斜、充滿靈性的詩歌。
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
泰戈爾與紀伯倫被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本質(zhì)上還是因為,泰戈爾既接受了優(yōu)質(zhì)的本土教育,又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對兩種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憑借精妙的語言、淵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思想,成為東西方文化的溝通者。
1878年,泰戈爾赴英國接受教育,家里本打算讓他成為一名律師,但在倫敦學習過一陣法律之后,他還是被文學和藝術(shù)吸引,投向了繆斯的懷抱。英國留學期間,他更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方文學,莎士比亞、彌爾頓、拜倫等人詩歌中的激情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使他有“從睡夢中驚醒”之感。但同時,泰戈爾也是一個從小讀著《羅摩衍那》,并為之感動得流淚的孩子。泰戈爾的詩汲取了東西方文化的動人之處,歌頌人類共有的情感,故而能夠不分國界地掀起“泰戈爾熱”。1912年,在前往英國的航程中,泰戈爾把《吉檀迦利》翻譯成英文,寫在一個筆記本上。同船的畫家羅森斯坦讀了泰戈爾的詩,感到前所未有的震動,他把這個筆記本交給了著名詩人葉芝,泰戈爾的詩便迅速在西方詩人中流行起來,并在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泰戈爾先后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訪了許多國家,他試圖讓其他國家的人民理解印度古老的哲學與智慧,對同樣處于帝國主義壓迫下的中國抱以同情,對恃強凌弱的帝國主義表示不齒。從這個意義上說,泰戈爾超越了國界,是名副其實的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
引領(lǐng)民族前進的智者
19世紀的印度,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英語、用英語寫作。隨著印度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覺醒,他們提出了“用母語寫作”,發(fā)起了一場名為“孟加拉文藝復興”的運動。而泰戈爾既是這場運動的產(chǎn)物,也是這場運動的發(fā)言人。泰戈爾認為:“在詩里可以獲得整個國家靈魂的歷史、哲學、宗教和風俗?!?/p>
雖然泰戈爾家族是印度最早從與英國人的貿(mào)易中獲利的,也深諳西方文化,但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豪感在泰戈爾家中十分強烈。泰戈爾曾在文中回憶道:“實際上,那時候絕不是奢談愛國主義的時代,那時代的受教育的人,遠離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感情。然而,在我們家庭里,我所有的兄長始終用祖國語言進行交談,倘若任何一位新的親近的人用英語給父親寫信,他會立即把信退回的?!痹?934年的孟加拉僑民文學大會上,泰戈爾強調(diào):“假如河岸上不筑堤壩,河岸泥土將會長久剝落而倒塌,豐收就無法指望了;假如泥土深處有著大樹的盤根錯節(jié),拉住河岸泥土,那么盡管激流不斷沖擊,那塊土地也能安然無恙。孟加拉文學也給孟加拉精神領(lǐng)域那樣的綠蔭,那樣的果實,給它以深刻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它不因輕微打擊而趨于分裂?!?/p>
1905年,英國企圖分裂印度和孟加拉,印度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反分裂愛國運動。泰戈爾積極投身運動中,但他不主張訴諸暴力,不贊同焚燒英國貨物這樣的非理性做法,而主張發(fā)展工業(yè)、消滅貧困愚昧。這一點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有些相似。后來,泰戈爾與甘地相識,保持了終生的友誼。1919年,印度發(fā)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名印度平民,泰戈爾義憤填膺,給印度總督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信,并聲明放棄英國國王授予的爵士頭銜,以示抗議。
泰戈爾不僅因為優(yōu)美的詩歌而被銘記,他還是一個淵博的文化巨匠、引領(lǐng)民族前進的智者,被譽為“印度的靈魂”,他的思想宛如一座精神的豐碑。
注:帕雅爾韻律:孟加拉詩歌的一種韻律格式,共兩行,每行十四個音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