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翔 袁夢雨 姚頑強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世界經(jīng)濟增長開辟了新的空間,也為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搭建了新的平臺。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的急劇增加,使高校的教學和管理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運用理論指導結(jié)合實際調(diào)查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目前中國高校在來華留學生管理中存在的生源結(jié)構(gòu)復雜、跨文化交流困難及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的分析,提出了使用多元化溝通方式,打破語言障礙,快速提升溝通能力等措施。通過積極搭建各類活動平臺,加強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行動。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上,推進個性化的管理模式等對策。實踐證明,這些方法與策略能夠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和管理效率,為我國高校留學生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關鍵詞:“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生源質(zhì)量;文化差異;管理模式中圖分類號:G 4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19)05-0643-04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to the world economic growth and established a new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has put forward new claim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A lot of problems have been outlined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student sources,the difficul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In allusion to these problems,by the means of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practical exampl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u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methods,collapsing language barriers and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skills.Not only should Chinese universities awaken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building various activity platforms,but promote a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mode on a daily basis.The aforementioned practices and strategies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and provides new thou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matriculate quality;cultural difference;management mode
0 引 言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合作倡議,該倡議得到了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贊譽?!耙粠б宦贰背h不但對于我國與相鄰的其他國家建立政治方面互相信任和共同發(fā)展經(jīng)濟合作平臺方面大有裨益,而且對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促進高等教育教學理念變革,提升高等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1]。西安是國家文化歷史名城,同時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具有突出的歷史積淀和區(qū)位優(yōu)勢。西安石油大學,作為西北地區(qū)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學校,是陜西省8所具有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自主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近年來,隨著留學生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如何加強并完善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和管理,使他們學有所成,成為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主力軍,更好地服務于經(jīng)濟建設,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對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水平國際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5期吳 迪:“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 “一帶一路”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地區(qū)和平繁榮的推動器,積極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作為中國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伊始便受到了國內(nèi)外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截止2019年,“一帶一路”涉及到的沿線國家已超過60個,超過40億人口[3]。“一帶一路”倡議提高了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速度,同時也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根據(jù)統(tǒng)計,僅在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mào)易額達到了近1萬億美元,其中與中亞五國的貿(mào)易增速高達30%[4]。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為廣大沿線國家創(chuàng)造了很大經(jīng)濟貢獻,而其參與者也正在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例如許多跨國公司也開始搭乘“一帶一路”的便車,收獲實實在在的業(yè)績增長。因此,石油工程類和經(jīng)濟管理類等多個學科成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居民選擇到中國深造學習的熱門選擇。
2 留學生管理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發(fā)布,2016年共有44.28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gòu)中學習,其中近6成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部分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如圖1所示。2017年和2018年,中國來華留學生總?cè)藬?shù)進一步增加,分別達到48.91萬人和49.22萬人,其中2018年陜西省接收來華留學生共計12 919人[5]。西安石油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自2012年開始接收來華留學生后,迄今已接收了逾百名來華留學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其中超過90%的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年增加的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對我國高等院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其中在日常管理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
圖1 按國籍排序的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使得學校日常管理難度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生源質(zhì)量的問題。來華留學生入學的考核往往僅以其HSK(即漢語水平考試)成績、入學前最高學歷的畢業(yè)證書和成績單等材料為主,缺乏更嚴格的入學選拔機制??忌鷣碓炊鄻踊窃斐缮促|(zhì)量低下的原因之一[6],且由于一些生源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偏低,加之對于生源國院校的教育情況了解十分有限,導致在錄取流程中難以甄別那些與本院校水平相當?shù)纳?,最終錄取的來華留學生水平往往參差不齊。因此,在后續(xù)的教學和管理中,院系不得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改變管理方式并降低培養(yǎng)標準,長遠來講對院校的管理和教學設置了很多障礙。其次,由于來華留學生往往來自多個國家,其自身的語言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與中國的風俗習慣更是大相徑庭。因此,許多來華留學生在入學初期均面臨著陌生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環(huán)境,從而引起感情失調(diào)、心理孤獨或思想上產(chǎn)生恐懼的狀態(tài)[7]。一部分學生面臨文化沖擊時,在經(jīng)歷短暫的興奮、焦慮、疑惑及排斥等階段后,會順利接受并適應新的文化,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會經(jīng)歷較長的排斥階段,很難快速進入適應階段[8]。留學生若長時間處于文化排斥階段,很容易會對學校產(chǎn)生厭惡心理,在學習上產(chǎn)生畏難心理,這將給留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從院校的角度來看,在教職工隊伍建設、管理工作機制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一些高校的教職工隊伍存在著高齡化和國際化程度不足等現(xiàn)象,以西安石油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為例(以下簡稱“我院”),目前我院35歲以下的教職工人數(shù)僅占學院總?cè)藬?shù)的約18%,具有海外經(jīng)歷(一年以上)的教職工人數(shù)占學院總?cè)藬?shù)的21%,其中僅有4人在海外取得過學位。這就意味著雖然高校的教學和管理團隊具有很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可能在外語交流水平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此外,許多高校對留學生管理機制仍以國際教育學院主要負責招生和日常管理,各院系則主要負責留學生的教學管理和培養(yǎng)工作。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可分散教學院系的管理壓力,提升管理效率。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給院系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多方共管的模式下,留學生對其所學專業(yè)分屬的院系普遍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難以融入院系組織的各項教學及科研活動[9]。
3 加強留學生管理的對策
3.1 打破語言障礙,提升溝通效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溝通交際工具[10]。失去了溝通,人會難以傳遞信息和表達自我,也會產(chǎn)生孤獨等一系列的失落感,不利于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對于遠赴中國學習的留學生來說,漢語是他們在中國學習和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因此,漢語學習應當是其來華留學生涯中的第一課。高校應要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在現(xiàn)有漢語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為其增設多種漢語課程或增加漢語課程的課時量,以期進一步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其次,高校還應加強培養(yǎng)現(xiàn)有來華留學生教學及管理人員的語言水平,可通過專門開設英語強化班及小語種培訓班等方式加強教職工的對外溝通水平。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招聘具有多語言背景的專職留學生管理人員,進一步加強來華留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效率。高校還可以選拔出一批中國學生,讓中國學生與來華留學生一對一結(jié)成“語伴”。此舉既有利于來華留學生盡快習得漢語,了解中國的文化并融入生活,也為中國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學習外語,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當今社會信息化發(fā)展迅速,高校管理部門也可采用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構(gòu)建多樣化溝通交流平臺,如微信等,以方便來華留學生和老師同學們即時聯(lián)絡,也助力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提升溝通效率。
3.2 直面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如前所述,留學生大多來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其在留學初期會面對許多文化沖擊。首先,針對來華留學生生活方式的差異,高??赏ㄟ^為來華留學生增加配套設施,如在食堂專門設置外國留學生飲食窗口和在留學生公寓安裝空調(diào),盡量消除其在飲食、氣候和生活等方面所面臨的難題[11]。此外,高??沙闪⑿问蕉鄻拥纳鐖F組織或定期為舉辦文化節(jié)等活動,邀請來華留學生展示其母國的文化風俗,也鼓勵中國學生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搭建中外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增進中外學生之間的了解,同時增加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也逐步消除留學生面臨文化沖擊時的不適感[12]。為進一步降低文化差異對來華留學生日常教學和管理的影響,高校也可定期為教職工舉辦跨文化交流講座或培訓、或提供更多的對外交流及訪學機會,提升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行動水平。
3.3 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的管理應當與時俱進。針對來華留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所存在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難以適應中國教育模式或難以達到院校培養(yǎng)目標等問題,在教學管理中,增加學科基礎課程設置,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打下牢固基礎。對于那些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應該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在日常管理中,高校應當在“差異化”和“標準化”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要淡化其“留學生”的身份,將其當作一名普通學生看待,強調(diào)學生整體的紀律性和行為控制[13]。對于獨立設班開課的留學生,學校要積極提供留學生與本土學生同堂學習機會,使中外學生能夠在課內(nèi)、課外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相互交流與融合。此外,高校應當進一步完善留學生相關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為留學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崗位;為留學生建立實習基地,協(xié)助來華留學生在學期間利用自身雙邊文化背景與語言優(yōu)勢在基地實習,創(chuàng)造外籍在讀學生在華實習的多重渠道[14-15],使留學生在科研和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成長,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yǎng)出高質(zhì)量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4 結(jié) 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現(xiàn)和高?!半p一流”建設的步伐加快,國內(nèi)高校紛紛加入了國際化建設的浪潮中,力爭在教學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及國際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達到能夠與世界對話的程度。“一帶一路”倡議對高校發(fā)展國際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為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化發(fā)展和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作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高校應抓住時代機遇,以我國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和強大的政策支持為依托,立足于自身的發(fā)展,在留學生培養(yǎng)和管理的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與創(chuàng)新,才能在國際化進程中占據(jù)領先地位并增強教育競爭力,從而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師生的凝聚力,多方努力以帶動學校的整體發(fā)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源源不斷的輸送優(yōu)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 強.“一帶一路”倡議引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轉(zhuǎn)型發(fā)展[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3):86-92.
[2]王 碩.“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家開放大學海外辦學探索——以國家開放大學贊比亞學習中心建設實踐為例[J].高等繼續(xù)教育學報,2018,31(06):71-76.
[3]艾 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mào)易格局及其經(jīng)濟貢獻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8(1):131.
[4]張林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mào)易格局及其經(jīng)濟貢獻[J].商場現(xiàn)代化,2017(16):17-1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年度我國來華留學生情況統(tǒng)計[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7-03-01.
[6]李 婷,張小民.研究生生源質(zhì)量與培養(yǎng)質(zhì)量相關性研究[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8,39(06):766-770
[7]付科峰.文化差異下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管理研究[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4,35(04):174-176.
[8]屈延朝.試探文化沖擊對外國留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1999(04):89.
[9]蘇興亞,何巖峰,周 剛.“一帶一路”背景下石油工程專業(yè)來華留學生教學與管理淺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08):41-42.
[10]孔雪晴.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yǎng)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4):38-41.
[11]覃俏麗.基于文化習得視角的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探析[J].南方論刊,2015(03):62-65.
[12]汪長明.文化調(diào)試 制度供給 社會支持——跨文化視野中的在華留學生[J].當代青年研究,2014(04):5-13.
[13]常 瑜.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8,39(04):482-485.
[14]馬佳妮,周作宇.“一帶一路”沿線高端留學生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1):105.
[15]陳·巴特爾,郭立強.“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轉(zhuǎn)型與升級[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3):9-15.
(責任編輯:張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