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
摘要: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是新聞戰(zhàn)線應對挑戰(zhàn)、把握機遇的嶄新時代課題,是履行好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使命所系。
關鍵詞:媒體融合:繹驗:路徑
一、守正創(chuàng)新促融合,重建工會媒體價值鏈
“什么是媒體融合,就是把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融為一體”。作為遼寧工會的新聞出版機構,《當代工人》雜志、《遼寧職工報》社和省總工會的新媒體,必須時刻把馬克思主義牢記于心,保證其在出版生產中的指導地位,將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思想理念,貫穿到新聞報道的整個過程中。
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必須時刻將互聯(lián)網思維入腦入心?;ヂ?lián)網思維是一種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經濟、用戶以及整個行業(yè)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起步的整合。打造新型的工會媒體單位,必須要樹立“互聯(lián)網+”的思維,充分發(fā)揮其在新聞出版生產和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新興作用,提升、優(yōu)化、整合新聞信息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的配比和傳播力,從而令生產出的新聞更具價值。因此,在出版《當代工人》《遼寧職工報》以及工會新媒體時,一定要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加大整合力度,通過新產品新項目的建設與開發(fā)、數字化轉型升級等手段,高質量推進工會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在互聯(lián)網生態(tài)中,依據工會媒體的特點,職工關注度、注意力就是資源、就是價值。《當代工人》《遼寧職工報》作為新型的工會主流媒體,必須堅持和強調“服務職工”的理念,把滿足職工、服務職工作為目標,把了解、分析等思維并人到新聞采集、創(chuàng)作、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可讀性,不斷深入新聞報道的點線面,用職工真正的需求與關注來吸引他們、聚攏他們,這樣便能將輿論引導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從而讓職工群眾得到滿足。
隨著省總工會事業(yè)單位改革的不斷推進,遼工出版?zhèn)髅降娜诿襟w之路越走越順。截至目前,遼工出版?zhèn)髅匠霭孢\營《當代工人》《遼寧職工報》、省總工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覆蓋全省數百萬職工群眾,在遼工傳媒的運營發(fā)展下,這幾個工會的平臺已經升級換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工會媒體方陣”,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一報一刊,與作為新興媒體的公眾號等平臺,完成了合作并舉,搭建了工會聲音與職工心聲的完美融合。
二、多元融合塑人才,釋放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
遼工出版?zhèn)髅皆诟母锖兔襟w融合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以及對未來形勢的預判,是彌足珍貴的財富,值得分享。
(一)機制融合是深度融合的基礎。傳統(tǒng)媒體的體制機制,導致許多媒體停留在內容簡單相加的量變結果,這不是媒體融合,只是粗淺的表象。因此,機制融合才是解決媒體融合的基礎和根本。
市場化機制下媒體應從經營管理、產業(yè)生態(tài)、供給調整等方面適應新媒體競爭環(huán)境,走出溫室環(huán)境,跳出舒適圈,改變以往單向度的內容輸出機制,尊重市場和職工的自由選擇,根據職工和受眾的動態(tài)調整運營策略,力求達到轉型成功以及蓬勃發(fā)展的目的。
(二)全方位融合是深度融合的目標。談融合,更是深層次的思維融合,除了媒介,還需在用戶思維的基礎上,升華為產品思維以及樹立和強化自己的品牌意識、協(xié)同機制等。除了思維,深度融合也少不了技術融合。此外,還要以內容為王,結合工會媒體的特點找到技術和內容的最佳連接點。
(三)只有人才融合才能精英輩出。人才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全媒體人才,不僅要完成采集、編輯、運營,還要從身份上進行深度塑造,從單一的編輯記者,轉變?yōu)榧浾?、編輯、視覺、項目等身份于一身的“全媒體”精英。不僅如此,機制也需改變,在身份多元化的情況下,崗位也需多元化,這樣才能根據市場與用戶需求徹底轉變與發(fā)展。
實踐表明,媒體融合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媒體資源整合,通過優(yōu)化資源、減少人力、縮短生產、提高新聞真實性、可讀性等一系列的媒體領域剛需。而在相關進程中,融合前的媒體,在組織架構、生產流程、思維理念等方面都要進行重新定位、思考和改變。隨著媒體融合的由淺入深,所涉及到的關鍵點已經從內容、人員、流程,拓展到立體空間與思維等多層面,因此媒體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三、結語
總之,堅持提供并探索更加優(yōu)質的產品內容、更加高效的生產傳播方式、更加勇于創(chuàng)新的編輯隊伍、更加開闊的經營思路,這是媒體融合必須堅持的“四項原則”,遼工出版?zhèn)髅秸趫远ǖ刈咴谶@條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