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理論一直以來廣受各學科領域研究者的關注。理論不僅著眼于基于語境的隱喻表達,更系統(tǒng)地概括闡述了語言反映思維這一觀點。本文簡要介紹了概念隱喻的理論背景、定義、分類及相關概念術語彼此間的關系。概念隱喻理論為很多學科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概念隱喻 語言與思維 源域 目標域
1.引言
隱喻一直是國內外眾多學科關注的話題,除隱喻在修辭層次的研究之外,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將隱喻的認知功能重視起來。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或文體特征,更是人們基本的認知方式。隱喻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它不僅僅存在于語言中,也存在于思維和活動中。”1980年,在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Lakoff和Johnson首次系統(tǒng)地從隱喻的角度對語言和認知的關系作了闡述和分析,認為隱喻是人類感知、想象、理解和行動不可或缺的認知工具,是人類認知的重要思維方式,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他們認為對隱喻現(xiàn)象本質和功能的進一步認識將對當代認知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2. 概念隱喻
從七十年代至今隱喻一直是認知語言學家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形成了“概念隱喻”(Lakoff and Johnson 1980)等重要理論。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 Lakoff and Johnson 1980:5)”,其中的某類“事物”即“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概念域又因其映射(mapping)的方向不同分為“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隱喻本質即以結構相對容易理解的源域構建和理解結構較難理解的目標域,此過程基于人的身體體驗(embodiment)(Lakoff and Johnson 1999),是一種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概念投射(conceptual mapping)。域與域之間的每個映射都是實體和實體之間的一種固定的對應關系,當這種關系被激活時,映射可以將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標域的推理模式中(梁婧玉、汪少華 2015:57),其表達式是“A IS B”或“A是B”。如理解“花費時間”:“花費”一詞本激活“金錢”概念,現(xiàn)用于時間,是“TIME IS MONEY”的隱喻表達。其本質可理解為以較熟悉的源域MONEY投射至較抽象的目標域TIME,域內的實體固定對應。故歷經一段時間相當于“花費”時間;無意義的消耗時間相當于“浪費”時間。不僅在日常生活表達和理解中,在理解某種學術理論時,概念隱喻也很常用。如 “導管理論(conduit)”(Michael Reddy 1979)就將交際過程看做一個導管內的思想互通過程:說話者將思想(物體)放入詞匯(容器)中,然后(沿著某種管道)傳遞給受話者,受話者再將思想(物體)從詞匯(容器)中提取出來。導管理論對之后Lakoff的概念隱喻的提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Lakoff在《當代隱喻理論》(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還提到:概念隱喻是深層次的概念性機制,隱喻表達則是概念隱喻系統(tǒng)的淺層體現(xiàn)( Lakoff 1993),概念隱喻在文本中的使用都有著其特定目的。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或者空間隱喻”。結構隱喻指的是,通過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是不同的,但它們的結構保持不變,各自的構成成分存在著有規(guī)律的對應關系。如“人生是旅行(LIFE IS JOURNEY)”,這個隱喻中“人生”和“旅行”各自都是一個概念,我們將來源模式“旅行”的結構映射到目標模式“人生”中去,前者的某個點對應于后者里的某個點。如旅行中的目的地對應人生目標,分岔路對應人生選擇等。方位隱喻指將“上-下、內-外、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空間方位映射到空間概念上而形成的一系列隱喻。如“高興是上(HAPPINESS IS UP)”,“悲傷是下(SADNESS IS DOWN)”。本體隱喻則指根據(jù)人類的一些物理特點進行具體的表達。如“思維是機器(MIND IS A MACHINE)”,類似的表達如“我腦袋不轉了?!?/p>
3. 結語
概念隱喻理論提出至今一直在各領域廣泛應用。除語言學相關研究之外,Lakoff(1996)還在他的《道德政治》一書中闡述了在美國公共政治領域中,就有著“國家即家庭”這一概念隱喻,國家總統(tǒng)即“嚴父(strict father)”或“慈母(nurturant mother)”。在文學方面,美國語言學界就曾有研究者提出,從語言學概念隱喻的角度看文學也是文學研究的一種最新方法。因為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模式,更是一種思維體現(xiàn)。此外,概念隱喻理論還對教學、語言學習領域有著很多啟示,是連接跨學科研究的紐帶。
References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 2nd edition )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1996.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ddy, M. J. 1997. 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 [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梁婧玉、汪少華,2015,布什與奧巴馬政治演說的隱喻架構分析——以國情咨文中關于稅收的演說為例 [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6-61。
作者簡介:韓婧婧(1996-)女,漢,甘肅臨夏,碩士在讀,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