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八章首句為“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馬王堆帛書乙本中,第八章首句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而通行本《老子》中,此句作“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于是出現(xiàn)關于“有爭”“有靜”與“不爭”差異爭論,在詳細分析了各家的說法后,文章得出結論,“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傳世本的訛誤,《老子》原意應該是“水善利萬物而又靜”。
【關鍵詞】:老子 有爭 不爭 又靜
今本《老子》第八章有如下內容: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本文要論述的重點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后三字。產生爭議的原因是帛書《老子》的出現(xiàn)。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制作在不同年代、形制不同的帛上分別抄有《德》和《道》這兩篇文章。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后,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tǒng)稱為帛書《老子》。其中,帛書第八章與傳世本出現(xiàn)巨大的差異(《郭店楚簡》中的《老子》缺此篇,北大漢簡《老子》真?zhèn)未嬉?,故不錄),對比如下?/p>
甲本: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之所亞(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天,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王弼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如上,本文的所要探討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我們看到,在馬王堆帛書乙本中,第八章首句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而在馬王堆帛書甲本和通行本《老子》(王弼本《老子》)中,此句分別作“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關于“有爭” “有靜”與“不爭”間的差異,一種說法認為,帛書甲本中的“有靜”與乙本中的“有爭”均為誤寫,否則,文意與下文“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合;另一種說法認為,帛書甲本中的“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當是《老子》原文,乙本中的“爭”字為“靜”字的同音假借字,因而乙本亦作“水善利萬物而有靜”,通行本中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或為后人所改。
第一種說法認為“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和“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均為誤寫,傳世本“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正確。的確,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通行本中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與《老子》的整體思想更相吻合。但這種說法不得不面對幾個問題。首先,王堆帛書《老子》中雖多有脫字漏字及訛誤的情況,但兩本帛書《老子》出現(xiàn)同一處錯誤,這種現(xiàn)象太少見,而且就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看,兩本《老子》并非同一來源,也不是同一時期抄寫。另外,從2009年初入藏北京大學的真?zhèn)紊写鏍幾h的西漢竹書《老子》看,此處也寫作“有爭”。其次,就字面意思而言,“有爭”和“不爭”完全相反,這么低級的錯誤難以想象會同時出現(xiàn)在三個出土古本中。所以,認為“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和“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均為誤寫,這種說法并不可靠。
第二種說法,帛書甲本中的“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當是《老子》原文,乙本中的“爭”字為“靜”字的同音假借字。此觀點見于高明的《帛書老子校注》,“帛書用字不嚴,‘爭’字與‘靜’互假,甲本‘有靜’可讀作‘有爭’,乙本‘有爭’可同樣讀作‘有靜’?!小钟星笕≈x?!庇捎诩妆尽独献印芬缬谝冶?,且《說文》:“靜,審也,從青,爭聲?!贝朔N說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若第一個“爭”字為“靜”字之假借,那么同理后文“夫唯不爭,故無尤”的“爭”字也得看成“靜”,因為既然第一字從了甲本的“靜”字,而甲本后文也寫的是靜,這樣“夫唯不靜,故無尤”的意義就與上文“有靜”的邏輯不通了。所以后文的“夫唯不爭,故無尤”還是得從傳世本。本文認為這里不存在前后文照應的問題,本質上兩處的“靜”和“爭”說的不是同一個東西?!八评f物而有靜”處的“有”并不是像高明所說的“求取”,而是通“又”,此種用法在古籍中常見。 “水善利萬物而又靜”的意思就是“水常潤澤萬物而又虛靜”,這與傳世本“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意義相去甚遠,但是這樣解釋就說得通了。
綜上所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傳世本的訛誤,筆者在參考出土文獻并作深入分析后,認為原本《老子》的中此句面貌,應是“水善利萬物而又靜”。
【參考文獻】:
【1】王弼:《道德真經注》,《道藏》第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2】蔣錫昌:《老子校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3】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53-254頁。
【4】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頁。
【5】艾蘭:《水之道與德之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9頁。
【6】陳徽:《老子新校釋譯——以新近出土諸簡、帛本為基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37-40頁。
作者簡介:龔浩(1995.4.30)男 漢族 湖北漢川 碩士研究生 ?華南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