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師生關系定位不準確,教師成了課堂中的配角;不能把握鼓勵的程度,使鼓勵變了味;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濫用表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流于形式化。
【關鍵詞】:語文課堂 反思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廣大語文教師把課程標準中們倡導的新理念、新精神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變主動了,課堂氣氛變活躍了,發(fā)言自由度變寬了,討論參與度變高了,老師們鼓勵的話變多了,微笑的教學變多了,這些不能不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教學現(xiàn)象。但作為一名站在第一線的教學實踐者,我在平時的聽課中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生關系定位不準確,教師成了課堂中的配角
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純粹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是課堂的主人,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地接受,兩者都成了書本的奴隸。而新課標倡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它要求我們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于是,有些教師產(chǎn)生了困感,認為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那么也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則就是配角,課堂上,不敢多講,唯恐有占據(jù)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之嫌;不敢評論,生怕有壓制學生個性發(fā)展之過。整個課堂教學就像一條奔騰的河流,失去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就像沒有了岸的約束,河流就會肆意泛濫,課堂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那么,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新《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并不是課堂的主宰,但也不是課堂中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師生“平等”的方式進行的,教師則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連接起來,既要讓課堂教學這河水滾滾向前,但又不能讓它沖出堤岸。只有對自己的角色有正確的定位,平等面對學生,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平等”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xiàn)自我,成長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紀學生。
二、不能把握鼓勵的程度,使鼓勵變了味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鼓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笔聦嵰沧C明,在一堂課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如果老師吝嗇表揚,那么,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肯定不會有多高,反之只要給予了學生適時適當?shù)墓膭钆c表揚,用自己的激情帶動學生的熱情。那么課堂40分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非常高,時間會悄悄地在他們身邊快樂流走,而不會給他們留下“老牛拖破車”的感覺。廣大教師也領會了這一精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的鼓勵卻慢慢地變了味,不分對象,不分是非,方式單一,學生答完一個問題后,教師的評價就是“太好了”、“真了不起”、“你真棒”、“掌聲鼓勵”這些非常形式化的語言。難道所有學生的不同回答老師都應這樣肯定?都值得這樣鼓勵嗎?
其實,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jù)對象、場合不同而使用,對優(yōu)生應適可而止,對差生則要多慷慨一些,適當?shù)谋頁P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而不適當?shù)墓膭钪粫е聦W生驕做。新《語文課程標準》是提倡以積極的評價為主,但并非有錯不改,而是方式應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領會了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精髓。
三、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濫用表演
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強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表演就是一種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方法,一堂成功的課,表演往往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有時為了開課就能打動學生的心,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語境中步入新課,可以以表演進入課堂,導入新課;有時為了讓學生弄懂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課文中也可以進行表演;有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課后也可以進行表演。但不管在何時展開表演,這一方法的應用,都應根據(jù)教學內容而定,看是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流于形式化
在平時的聽課中發(fā)現(xiàn),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采用了分組討論。而后,美其名曰——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符合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乍一看,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議論紛紛,與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的課堂完全不一樣。但我認為,這些分組討論大都是信馬由韁式的,并非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參與到這個學習過程中來,小組中的同學有的做著自己的小動作;有的默不作聲;有的則信口開河,只有少數(shù)同學在積極地討論著。
新《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
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此,分組討論時,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共同任務”以及自身要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內涵。而有些教師未等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了解,就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己學習”;有些教師則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合作探究”,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就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頻繁地討論一些沒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使整個課堂變成了一個討論會,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為了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為探究而探究,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緊扣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實際,才能把問題提得準確具體,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他們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
任何一種改革都是在不斷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課改也是這樣,希望我們教師能正確把握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努力探索,及時走出教學中的誤區(qū),因為事情做錯了可以重來,而學生的成長卻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