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贊 唐書軍
【摘要】:在經(jīng)歷了一年多時間揣摩歷練,我校主持編寫的適合學生閱讀與習作的《靜聽花開》系列叢書,終于被局領導審核通過了!那一刻,壓在課題組成員心頭的浮云,終于沉下去了。我作為其中一員,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回首一年的習作探討,曾經(jīng)的課堂歷練,歷歷在目.
【關鍵詞】:課題研究 習作研究 習作探討
那時,對于習作研究是一頭霧水,六神無主,總認為枯燥深奧,無從下手。面對學校的施壓,我也是感到莫名的恐慌。但在當時也只能是硬著頭皮---上了!我和組內四姐妹“受命于危難時刻”,討論、揣摩、甄別,最后定下來課題。要知道習作研究沒有固定的模式,那還真是摸著石頭過河!沒辦法,受命了,就要做出樣子!我們翻閱了大量的別人研究的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進行合理分工。一連幾天,每天晚上都是加班到凌晨12點。那種思維幾近枯竭的困頓,讓我苦不堪言。有時候在整理資料時,思緒混亂了, 默默地在電腦旁發(fā)呆,其實內心那個激烈的撞擊,大腦的混沌不清,真的無法形容。
接下來,進入到課堂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實踐:
1、行動研究法
我們四位研究教師,分別在自己班級進行了諸如學生閱讀、當堂作文、自主修改、相互評析等方面的實踐研究。通過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解決了“在習作教學中如何實施多元評價,建構多元習作評價檔案,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展個性,挖掘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發(fā)展?”的問題。從而摸索出適合小學生自主作文的習作教學模式。按照“計劃——行動——觀察——評價(反思)——再計劃……”的行動研究的過程,課題組定期的組織研討——研究的主題、在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有效的促進策略的分享等等,通過嚴格的測量評價行動的結果并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小學生樂于寫作,愿意和同學分享自己的作文,極積參加各項寫作活動,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的策略模式。在這過程中,教師交流學生習作中的評語、反思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討解決的方法,是行動研究的重要途徑。
2、實驗研究法
在行動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不放過每一節(jié)課的爭議點,總把這些問題當做課題進行探討。每周我們分三次正式的商榷,平時隨時探討。白天上課,晚上記錄課堂心得,整理研究體會。每周五進行匯總,整理,分類保存。那種對課題研究的熱情,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非常感動。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有效進行,我們還自費印制了一些學生閱讀、習作習慣調查表,周五下發(fā),周一再收上來。對于家長反饋的問題和建議,我們進行收集整理,有針對性的指引我們的研究??梢哉f,用行動研究法探索和構建小學生習作評價的方法,促使學生樂于寫作,提高寫作水平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用實驗研究法檢驗行動研究提出的策略。
3、觀察法
每次作文時,老師先說明習作要求、提綱,接著程度好的學生給大家范讀例文,激發(fā)學生習作靈感;教師注意收集此時學生的信息,隨時調控課堂,始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積極的狀態(tài),保證作文當堂完成。對于課堂實踐環(huán)節(jié),我們也是蠻拼的!因為內心有主線了,課堂才會有的放矢。這些經(jīng)歷了才會覺察到,它就像備課上課一樣,一切要按照研究的內容方法、步驟進行。在研究過程中也得到了學校楊校長的關注支持,倍感鼓舞和感動。在經(jīng)歷了兩個多月的歷練,我們的研究似乎要沖出重圍了。因為在三年級起始年級,學生在經(jīng)過記日記過渡到習作,難度是有的。但在這兩個多月揣摩磨合中,老師慢慢的有方法了,學生似乎也有竅門了,從開始的幾行句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有思想了,而且已經(jīng)不是幾行了,我們內心那個激動真是滿滿的激動!
不能忘記研究商榷的日子。有時晚上在回味思考,總結材料,思想深處總是在羅列和同學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但一接觸孩子的習作,曾經(jīng)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深受觸動感染。比如一位學生這樣寫道“爸爸在一次干活中意外身亡了,留下我和媽媽好孤單,我好想爸爸!”就這么一句話,看得我心都醉了,內心里沉甸甸的。白天的課堂,我似乎思想恍惚,心情沉重。我的舉動也引得孩子跟過來圍觀,然后我就啟示孩子要有愛心,多關愛他人。感受著孩子的進步,分享著孩子成長的樂趣,內心暖暖的?,F(xiàn)在回想起來,凡事只有付出了,你才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在這次的研究中,我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品嘗了研究的艱辛。幾位老師都抱著“苦并樂著”的精神,課下揣摩,課上實踐,課后總結。雖然比別的老師辛苦些,但我們收獲的是內心的踏實------孩子的作文在進步著!這種進步,我們倍感幸福和歡樂,最終也豐富了自身知識經(jīng)驗,摸索出了有關習作研究的方法策略,既鍛煉了自己,又使學生的養(yǎng)成了自主鉆研探索疑問的好習慣。這條路,我們既然已經(jīng)邁開步子,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因為,孩子們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