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華
不管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不會否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但在許多人的認知中,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識字、造句以及閱讀、寫作這些技能的學科,這句話自然不錯,但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指向的卻并非只有這些能用“成績”來量化的技能,促進學生對詞語、句子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到審美的體驗與情感的沖擊,在某種程度上是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讓語文課程充滿“美”的表現與意境,有利于學生體會文字閱讀的魅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用契合的音樂創(chuàng)造意境美
用音樂作為課堂的導入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選擇,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是最容易感染到人的一種藝術,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應該僅把音樂當做課堂導入的“工具”來用,更應該引導學生以藝術審美的態(tài)度去欣賞,讓學生在極富意境的氛圍中感受美。
教師在第一時間就想到用音樂藝術來豐富課堂的課文,《天路》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篇,因為這一篇本來就是著名歌手韓紅演唱歌曲《天路》的歌詞,讓學生聆聽這首歌曲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只是在為學生播放這首歌曲之前,我曾有過擔心,就是不知道以學生現在的年齡和對音樂的喜好是否能接受這樣偏民歌色彩的歌曲,我先引導學生去談自己心目中的西藏、拉薩然后再去聽這首歌,就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確實很好,因為悠遠的曲調似乎也把他們帶入了那個遙遠、神秘的地方。大多數學生在靜默的聆聽中表情都帶有一些向往與深思,有學生談感受時還說到聽到這個音樂自己就好像到了那個地方,在高山上遠眺用鐵路連通的一座座山一樣。其實這樣的感受也就說明學生已經從音樂的欣賞中感受到了一種意境美,在閱讀文字之前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美,對學生的閱讀期待程度與情感體會程度的加深都會有積極影響,當然,也不是說只有《天路》這樣本身與音樂有緊密聯系的課文可以這樣,像《詠花》《三月桃花水》《海上日出》等文章也都可找到與之內容契合的音樂,只要加以合適的引導,音樂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對學生之后的理解與感悟都會有不錯的效果。
二、用插圖素材創(chuàng)造視覺美
如果說音樂藝術是通過對聽覺的刺激來激起學生的聯想,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那圖畫就是以創(chuàng)造視覺的沖擊來直擊學生的思維。視覺與聽覺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兩部分,所以有音樂美的創(chuàng)造,就不可忽略視覺美的沖擊,就像教材中為大多數課文所配的插圖也不是單純?yōu)榱撕每矗驗檫@些與內容相關的插圖能夠讓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以《海上日出》一課為例,教材的編寫者在“打磨”課本內容的呈現時是用了很多心思的,這一課頁面文字下所選用的是紅色漸變的背景色,下方是一張日出的壯美圖畫,對于小學生而言,這張紅日跳出云層的圖畫只怕比上方的文字會先進入視線之中,也更容易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在這個時候就需借圖畫對學生視覺的吸引力,順勢引導學生去欣賞畫面所帶來的美,教材中插畫是靜態(tài)的,我們還可以對其做一些延伸。比如,可以用多媒體設備來讓學生感知動態(tài)的日出之美,登高臨海,極目遠眺,日出的壯觀與美麗是足以讓觀賞者的視覺受到沖擊、心靈感受到震撼。而當學生的思維已經“先入為主”地被畫面創(chuàng)造的美感影響時,之后的文字閱讀也就自然會更有畫面感與代入感,也就更容易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所賦予文字的情感傾向,對文章的體會更為透徹。
三、用融情的誦讀創(chuàng)造語音美
不管是音樂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還是插圖素材創(chuàng)造的視覺美,其實在語文教學中這兩種方式的使用都可以說是用來“攻玉”的“他山之石”,能用音樂和插圖來調動課堂氣氛固然很好,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卻不可忽略文學語言本身所具有的美,這種美在有感情的誦讀中就有突出的體現。
以《三月桃花水》這一篇散文為例,這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節(jié)奏明快、語言流暢,用生動的描寫表達了對春天和大自然的熱愛,這篇散文是非常適合以輕快的語氣來誦讀的,因為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流暢生動會逐漸將學生代入生機勃勃的春景之中,學生在其中所體會到的暢意舒情又會使得他們誦讀時更具情感色彩,讓誦讀的聲音在抑揚頓挫中極為美感。比如,開篇第一小段“是什么聲音,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兩個相連的問句,“小鈴鐺”和“明潔的絲綢”的生動比喻,一下子就先調動起了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對這“聲音”“光芒”充滿好奇和期待,誦讀的語氣也隨之有了變化,之后,作者用一個個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擬人,還有穿插其中的語氣詞以及結尾處的詠嘆,幾乎將自己對春天的期待與熱愛表露得淋漓盡致,也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深受感染,最終將這種感染在有意或無意中表現于聲音。
在誦讀中用語音語調來展現美的過程應該是語言美與文字美相互交匯、融合來體會這種美,對學生感知文學語言的魅力與接下來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會有積極的影響。
四、用文字的內涵創(chuàng)造情感美
雖然音樂與圖畫為學生帶來的美更為直觀,誦讀也在用聲音詮釋漢語以及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魅力,但這種美的創(chuàng)造,在帶給學生不同美的體驗之外,最終匯聚在一起直指的還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美,體驗文字的情感美是語文學習中最后卻極重要的一步,對于學生審美能力與理解能力的提升都不可或缺。
比如,聞一多先生所寫的《七子之歌》,教材為學生展現的是七首之中的《澳門》和《香港》,這首《澳門》在澳門回歸之時被譜曲成為紀錄片《澳門歲月》的主題曲,當時被廣為傳唱。用契合的音樂素材與圖片、視頻素材來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對于這篇課文來說并不困難,但音樂與圖畫渲染的氣氛就作品思想內涵的展現而言還不夠深刻,只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被調動起的情緒去閱讀詩歌,在字句的分析中去理解澳門與香港回歸祖國的意義,去感受作者在寫下那一聲聲的“母親”時所飽含的深情,讓音樂與文字的集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融匯、歷史與現實的交錯,課堂才會更生動、更有層次感。
唯有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帶領學生一步步進入去體會文字背后的感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審美體驗才會由感官到思想更為深入,語文學習對學生自身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的提升產生的影響才會更為深遠。
總而言之,一堂能讓學生感觸頗深的語文課是絕對不應該“照本宣科”的,要想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愛上語文、吃透文字,就必須給予他們去愛上所學內容的機會,在筆者看來,對“美”的創(chuàng)造就可以作為一種恰當的選擇,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與文字內容契合的音樂、插圖等內容來調動情緒、獲得美的體驗,他們對文字意境的感知力以及閱讀理解力的提升都有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南豐鎮(zhèn)黑山小學(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