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詩 姚婷
摘 要:目的 分析小兒腦癱患兒采用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主體人員主要為我院收治的80例小兒腦癱患兒,均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患兒,隨機將患兒分為兩個組別,一組為40例對照組、一組為40例觀察組;將常規(guī)治療方法應用于對照組臨床,觀察組采用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對兩組患兒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且兩組患兒治療后GMFM、ADL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與常規(guī)治療方法相比,給予小兒腦癱患兒實施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的療效更佳,尤其體現(xiàn)在臨床療效佳,運動功能的改善等方面,其具有的優(yōu)勢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皮內針;捏脊療法;康復訓練;小兒腦癱的;臨床觀察
小兒腦癱也可稱之為小兒大腦性癱瘓,其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身體發(fā)軟、發(fā)硬、反應遲鈍等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該疾病不僅會影響患兒的腦發(fā)育,且會對患者的運動、聽覺、視覺等功能帶來不良影響[1]。相關研究表明,對小兒腦癱患兒采用綜合治療法能取得良好療效,即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著重探究了該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的人數(shù)共有80例,均為小兒腦癱患兒,隨機將患兒分為人數(shù)相等的兩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均為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女性患兒的分數(shù)分別為22例、18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5歲,平均年齡(3.52±2.36)歲,腦癱程度:10例為輕度腦癱,8例為重度腦癱,2例為極重腦癱;觀察組男女人數(shù)比為21:19,年齡最大、最小分別為1歲6歲,平均年齡(3.16±3.42)歲,腦癱程度:輕度、重度、極重腦癱分別為11例、6例、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性較高。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兒常規(guī)治療法,主要對患兒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治療,如,腦蛋白水解物、腦苷肌肽藥物治療。
觀察組:給予患兒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參照《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1次/d,治療時間2個療效,1個療效30次;皮內針治療:選取患者的百會穴、合谷穴、曲池穴、黃跳穴、懸鐘穴、足三里、陽陵泉、配穴作為主要穴位,采用由杭州元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禿頂型針進行操作,其批準文號為2270053;具體需要根據(jù)患兒的實際病情予以相應方法治療,對于肝腎不足的患兒來說,需要在對實施的配合肝腎俞穴、肝俞穴、太溪穴、昆侖穴進行治療;對于痰瘀阻絡的患兒來說,需要配合血海穴、豐隆穴、膈俞穴進行治療,對于語言障礙的患兒來說,需配合廉泉穴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首先做好穴位的常規(guī)消毒工作,之后在方塊膠布上粘好針柄,然后在穴位處刺入針尖,并將其進行固定,進行4h的埋針時間,隔天1次[2]。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捏脊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操作者采取手握雙拳的方式進行操作,在患兒脊柱兩側分別以雙手食指緊靠,采取食指中節(jié)橈側緣予以適度的頂住皮膚,然后對脊柱皮膚實施捏拿,主要采取拇指螺紋面與食指中節(jié)進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應根據(jù)患兒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法進行邊捏邊推進,比如,提、按、拿、拍、揉等手法,治療時間為2個療效,1個療程30次[3]。
1.3觀察指標
療效指標:顯效:患兒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運動功能得到顯著改善;(2)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運動功能也得到一定的提升;(3)患兒治療前后病情無變化。比較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日常生活能力評估(ADL)量表評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取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將(x±s)作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指標,t、X2檢驗分別應用于組間對比、計數(shù)資料組間對比分析中,差異顯著以P<0.05表示。
2.結果
2.1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shù)分別為17例、18例,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7.5%;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shù)人分別為23例、15例、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5%;因此,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GMFM、ADL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GMFM(58.14±5.23)、ADL(27.12±2.54)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52.16±2.65)、(31.45±5.31),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小兒腦癱屬于“五遲”、“痿癥”的范疇,該疾病采用常規(guī)治療法的臨床療效還存在不足,給予患兒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法,能使患兒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本次研究通過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基礎上采取皮內針治療,取患兒的百會穴、合谷穴、曲池穴、黃跳穴、懸鐘穴等進行治療,其能達到良好的補益氣血的效果;同時,采用捏脊療法進行治療,能達到疏通經絡、協(xié)調臟腑之功效,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兒的內賬活動得到有效調節(jié),使患兒的身體發(fā)育得以促進。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GMFM、AD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對小兒腦癱患兒實施皮內針、捏脊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能使患兒臨床療效大大提高,其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曦. 捏脊療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34例[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7, 15(5):113-114.
[2]陳思宇, 李艷霞, 查天柱. 皮內針結合手法訓練治療腦性癱瘓臨床研究[J]. 陜西中醫(yī), 2018, 39(1).
[3]季少君. 捏脊療法對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D].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