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的認知水平、思維角度、情感世界等與成人不一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去感知、理解事物,用童心、童境、童言,與學生共讀、共寫、共玩,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在角色扮演中學、身臨其境地學,讓“童化”的語文課堂成為兒童學習的快樂天地。
關鍵字:語文課堂?童心?童境?童言
成尚榮先生說:教育的根本問題是關于兒童的問題,兒童立場是教育的根本立場。兒童的認知水平、思維角度、情感世界等與成人不一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去感知、理解事物,用童心、童境、童言,讓“童化”的語文課堂成為兒童學習的快樂天地。
一、讓“童心”永駐
葆有一顆童心,方能與學生共情共鳴。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共同閱讀、共同寫作、共同活動等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童心,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生、呵護學生。
(一)共讀
兒童文學評論家丁筱青曾經說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親近文學,閱讀中外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真正了解孩子,找回自己的童心,享受這世界的美好,重回心靈的芳草地?!痹囅?,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讀過《安徒生童話》《夏洛的網(wǎng)》《魯濱孫漂流記》《小王子》等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又怎么能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呢?經常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師生便有了同樣的視角,擁有了更多交流的話題。
(二)共寫
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讓學生寫周記或日記,從中不僅能夠讀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童心,并深受感染。其實,教師也應該和學生一起寫作,并把自己的文章和學生的放在一起,讓他們“評頭論足”。這樣共寫一篇文的過程,不僅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也讓教師更多地看到兒童眼中的世界。
(三)共玩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苯處煈撟プ∫磺谢顒拥臋C會和學生玩在一起、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例如,大課間,和學生一起跳繩、踢毽、轉呼啦圈;舞臺上,和學生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社會實踐中,和學生一起去展館、看風景、吃零食……一個愛玩、會玩的“大朋友”,一定更受學生歡迎。
二、讓“童境”浸潤
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助推高效、高質的學習效率。語文教學中,經常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童真、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在角色扮演中學、身臨其境地學,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增長知識,發(fā)展才干。
(一)在游戲中邊玩邊學
兒童天生就愛游戲,這是符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及年齡特征的。把游戲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開火車”“成語接龍”“你來比劃我來猜”,學生邊玩邊學,不僅玩得開心,學得也輕松。比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練習五“將貨物分類”,我采用了“一分鐘記憶”的游戲來組織教學。首先,課件出示一系列凌亂的貨物名字,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進行記憶,再請幾位學生演示總共記住了幾個詞語。接著,我讓學生將這些貨物按照文具、體育用品、食品、生活用品、服飾來分類,再進行一次“一分鐘記憶”的比賽。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次記憶起來明顯比第一次輕松得多。這時,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在學習詩歌、成語等內容時,都可以采用分類記憶的方式,這樣記憶起來更加方便,印象也更加深刻。
(二)在多媒體中身臨其境地學
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方式,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真正進入文本。比如,教學《桂花雨》一課,為了讓這群在城市里長大,從未搖過桂花的學生真切感受到桂花雨的快樂,我播放搖桂花的視頻,讓學生閉上眼睛,也來抱著“桂花”使勁地搖一搖,感受桂花落下的感覺:落在頭發(fā)上——軟軟的,落在鼻尖上——香香的,落在嘴巴里——甜甜的,落在衣服上——美美的……這一刻,學生與文中的小琦君相遇了,體會到了搖桂花的快樂,也為后面進一步感悟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三)在角色扮演中學
有時候,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扮演文本中的人物)來演繹課文,教學效果遠比教師的講授更加有效。比如,教學《船長》一課,我請幾位學生分別扮演哈爾威船長、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并根據(jù)課文內容模擬對話。幾位學生的對話語言簡短、語速急促、語調凝重,不僅讓全班感受到了當時情況的緊急,更讓大家感受到了哈爾威船長的沉著鎮(zhèn)定、果斷機智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關愛。
三、讓“童言”縈繞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不僅要擁有童心、創(chuàng)設童境,更要讓富有情趣、通俗易懂、重在激勵的童言縈繞語文課堂,引領學生走向知識的海洋。
(一)富有情趣
高爾基曾經說過:“我可以斷言,同小孩子講話必須要‘富有趣味’?!睂和瘉碚f,富有情趣的語言是具有吸引力的。講故事、編兒歌或順口溜等,都可以增加語言的趣味性。比如,教低年級學習生詞的時候,不妨編一首兒歌,如“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頭就是夫,夫字兩點夾夾牢,夾子站好來來來”,學生一下子就能分辨出“一”“人”“大”“天”“夫”“夾”“來”這幾個生字的區(qū)別;或者,直接利用《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書籍內容對仗工整、聲律和諧、瑯瑯上口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習字的同時熟悉對仗、用韻,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的熏陶。這些都是一舉多得的嘗試。
(二)通俗易懂
兒童,特別是低年級的兒童,還處在語言學習的起步階段。在進入小學之前,他們接觸到的都是口頭語,對書面語是陌生的,所以,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讓自己的語言通俗易懂。比如,一年級學生在學詞語的時候經常需要組詞,如學習“晴”這個詞的時候會順勢學習“晴天”“晴朗”“放晴”“晴空萬里”等詞語。這些詞語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我會這樣解釋:“‘晴’是日字偏旁,表示天上有太陽,是個好天氣,所以,這幾個詞語都表示天氣很好的意思?!?/p>
(三)重在激勵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滿懷期待,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使學生進步。所以,適度的激勵性語言,會對兒童產生巨大的教育效果。比如,對于朗誦好的學生,可以這樣說:“聽你的朗誦,可真是一種享受??!”“讀得真有感情,老師都被你的朗讀感動了!”對于寫字好的學生,可以這樣說:“你的字可真漂亮,跟印出來似的!”對于發(fā)言積極的學生,可以這樣說:“你最近上課發(fā)言很積極哦!一定是回家好好預習了吧?”對于作文好的學生,可以這樣說:“你昨天的作文寫得很精彩,是不是最近閱讀了很多書???”而當學生的回答還不夠全面時,可以這樣說:“今天你的表現(xiàn)真出色,只是還不夠全面,你能再深入地解釋一下自己的回答嗎?”一句句簡單的話語其實都暗藏心機,不單單肯定了學生身上已經有的優(yōu)點,而且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聆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悟,讓“童化”的語文課堂成為兒童流連忘返、樂不思蜀的語文園地。
(沈林琴,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思賢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