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省×市的數(shù)名市民為了房屋拆遷安置的問題,向×省司法廳郵寄了一封信息公開申請信件,但收信人的落款卻是該省司法廳前任廳長的名字。這封特快專遞被司法局的機要工作人員視為前任廳長的私人信件沒有拆開,因此導致×省司法廳未在法定期限內(nèi)對信息公開申請進行答復,而被兩名市民告上了法庭。最近,最高院公布了這個判例。
實踐中,常常會有群眾寫信給政府機關的“一把手”,這些信件可能涉及對某件事進展的反饋、某些信息的公開,也有可能只是一封信訪件。對這些信件該如何處理,我們可以通過這起案件探討一二。
案例
2015年7月28日,×省司法廳辦公室機要科收到了一封EMS郵政特快專遞。特快專遞的封面上標有“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書”字樣,但收信人處寫的卻是“司法廳廳長陳某某收”。陳某某同志已于同年3月起不再擔任×省司法廳廳長,因此這封特快專遞被司法廳辦公室機要科的工作人員作為個人信件處理。
特快專遞的寄件人是該省×市陳某等7名市民。他們因為一起土地拆遷安置,向司法廳申請公開該省×市住房保障和房產(chǎn)管理局對征收土地、房屋拆遷進行行政仲裁活動的職責權限及適用依據(jù)。
由于沒有得到回復,同年9月21日,陳某等7名市民向該省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申請,要求確認該省司法廳不履行政府信息公開法定義務的行為違法,并要求繼續(xù)公開他們申請的相關政府信息。
在行政復議過程中,×省司法廳向陳某等7人回復了《信息公開申請告知書》,告知他們申請的信息依法不屬于省司法廳公開范圍。同年12月,×省人民政府駁回了陳某等7人的復議申請,駁回的理由是,在司法廳收到該信件之前,陳某某同志已不再擔任省司法廳廳長職務。由于收件人為個人,導致司法廳辦公室機要科工作人員無權開拆該信件,省司法廳無法獲知陳某等7人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陳某等7人所提交的EMS郵政特快專遞單復印件只能證明其曾向省司法廳的原法定代表人陳某某同志郵寄了信件,并不足以證明陳某等7人曾向省司法廳郵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
行政復議申請被駁回后,陳某等人不服,其中兩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一審和二審法院均支持了×省政府行政復議的駁回理由,判決陳某兩人敗訴。但陳某兩人認為,雖然行政機關的法定代表人離任,但該行政機關并不停止運作,相關的法律文書應當由工作人員予以處理,兩人隨后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案件爭議的焦點之一是×省司法廳到底有沒有收到陳某等7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涉案信件雖然郵寄給×省司法廳原廳長陳某某同志,但是該信件封面標有“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書”字樣。根據(jù)常理,×省司法廳能夠從表面識別出該信件是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而非陳某某同志的私人信件,×省司法廳應以保障知情權和減輕申請人負擔為原則,及時按照相應的工作流程予以處理?!潦∷痉◤d以涉案信件系個人信件為由未予處理,理由并不充分。但鑒于×省司法廳在行政復議過程中,已經(jīng)就陳某等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予以答復,陳某等人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權利已經(jīng)得到保障,已無提起此案訴訟之利益,因此,最高法院最終判決駁回陳某二人的再審申請,并告知陳某等人,如對×省司法廳做出的答復不服,可以直接針對該答復,依法主張權利。
說法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guī)定,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行政機關應依法積極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的職責,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知情權。
但此條例以及地方、部門的內(nèi)部制度同時也規(guī)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也應按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形式,向行政機關內(nèi)設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提出。如果信息公開申請沒有依法通過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提出,那么行政機關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相應處理。
為了引起行政機關的重視,一些申請人喜歡把訴求的信件寄給行政機關的“一把手”,這些信件中除了信息公開申請,還有行政復議申請、履行職責申請、信訪等。對這類信件該做出怎樣“相應”的處理?是作為私人信件還是工作信件?是作為信息存檔還是轉(zhuǎn)交相關工作機構?對寄件人是進行一般回信還是要像對待正常申請一樣進行答復?法律對此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
以信息公開申請的信件為例,在司法實踐中,法官的價值取向是以及時保障公民知情權和減輕其負擔為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判定方式則是——看信封。法官們認為,即使寄信人的申請方式有瑕疵,但如果寄信人在信封上注明了信件內(nèi)容是信息公開申請,使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通過信封即可進行識別,那么行政機關有義務轉(zhuǎn)至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處理,像對待正常申請一樣進行答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通過寫信向政府維權,收信、分信和拆信成了行政訴訟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有一些事項可能需要注意。
比如簽收時間的問題。簽收時間直接關系到整個行政行為辦理期限的起算,不管是行政復議的60天結(jié)案,還是信息公開的15個工作日答復,都要從簽收時間開始起算。超出時限答復,容易被法院認定違法。
還比如分信的問題。哪些是履職類申請,哪些是信訪類投訴,行政機關收發(fā)信件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本單位的工作職責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才能將不同類別的信件準確地送到相應工作機構。但事實上,由于所有行政機關的工作職責并無統(tǒng)一的文件詳細列明,均散見在各個層級的法律文件之中,這一點并不太容易做到。稍有疏忽,容易埋下敗訴的火星。
還有拆信的問題。這些信件在層層流轉(zhuǎn)過程中,經(jīng)手的工作人員都應仔細核對信封上所寫的內(nèi)容和收到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寄信人會以信封上記載的內(nèi)容舉證自己郵寄的內(nèi)容,而行政機關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證據(jù)的,到法院應訴時,容易說不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