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陶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典范,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以其繁瑣復雜之工藝,方成就巧奪天工之器物,若細述其工藝制作的過程豈不長篇累牘,也難以探究其中之奧妙,本文從工藝制作角度簡單的選取其中若干重要工藝,并結合中國瓷器中的代表進行簡要分析,以此為古陶瓷愛好者提供入門知識。
關鍵詞:陶瓷;工藝;制作
中國陶瓷飽經萬年歲月蹉跎才發(fā)展進化為現代精美的藝術瑰寶,然其前身——古陶瓷的制作更是滲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辛勤,要想真正去讀懂歷史卷釉中流傳下來的藝術奇觀,首先要了解古陶瓷的工藝制作。
古陶瓷的制作工藝流程雖然復雜但簡單概括后,不外乎如下:
古陶瓷工藝流程圖
在上述每道工序中都涉及相對應的若干工藝技術,主要如下:
(1)原料選取是古陶瓷制作的一門技術,通常有高嶺土、粘土、瓷石、瓷土、青花料、石灰堿釉等。古陶瓷分為陶器和瓷器,但按照現代通說指瓷器。制作陶器的稱陶土,乃粘土,制作出的陶器多呈深色如土褐色,而且多采取低溫燒制的方法,胎質疏松,易發(fā)生滲水,以西安半坡遺址的彩陶、唐三彩為代表。作為瓷器原料的瓷泥乃由瓷土和瓷石摻水混合而成,以高嶺土為代表制作出的瓷器色澤質地潔白細膩,而且耐火,易塑性強。高溫鍛造的瓷器斷面呈白淺色,質地堅硬,透明度高,以元代青花瓷、清代琺瑯彩瓷為杰出代表。
(2)在成型工序中,拉坯法為陶瓷成型工藝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革命。該種工藝不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制造出的工藝作品造型美觀,形態(tài)規(guī)整例如盆、碗等容器,同時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但一道道旋轉的紋路會附著于器物表面。例如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先民們經歷先慢輪后快輪的拉胚成型方法,提高量大批量生產的效率。
(3)在古陶瓷的裝飾工序中,根據裝飾在釉面的位置,瓷器裝飾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拿釉下彩為例,在生坯胎上描繪圖案然后附著透明釉進行釉燒,使得釉質將彩繪圖案包裹罩住,該種工藝下燒成的溫度要求較高,才可使著色劑牢固地粘結在瓷器上。例如元代盛行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釉下彩,青花瓷不久后作為釉里紅的釉下彩繪又開始流行,深受民眾喜愛。在陶器的裝飾上,從單色的顏色釉發(fā)展為多色釉,從漢代單一的施釉方式進化為唐代舉世矚目的唐三彩陶器。
(4)在施釉工藝上,根據瓷胚的形狀和厚度,可將瓷器施釉分為蘸釉、淋釉、刷釉、吹釉、蕩釉等多種方式。其中作為最基本的施釉技法的蘸釉是通過快速浸入釉中,使胚體吸收釉漿,附著于表面。該種工藝技術要求較高,浸蘸時間和釉漿濃度控制不好都會對施釉胚體和釉質產生影響,如戰(zhàn)國的原始青瓷用的即為該法。淋釉法適用于體積大的容器可達到省時、均勻釉層的效果,如唐三彩即采用該法。此外針對小型器物可選用刷釉法,將釉漿“刷”于胚體表面來局部補釉,如秦漢時期的原始瓷即用該法。在吹釉工藝上以清朝的吹青、吹紅為代表,原理為通過嘴吹使得釉漿附著于器表。對于內部施釉則可適用蕩釉法,原理為釉漿在坯體內蕩動,使坯體遍布釉漿而上釉。
(5)燒造技術對古陶瓷的品質上影響重大,主要與古陶瓷窯爐有很大關系,一旦沒有控制好溫度就易出現裂紋或掉皮。從窯爐結構上看從升焰式逐步發(fā)展為半倒焰式與平焰式,以主要窯爐類型饅頭窯和龍窯為典型代表,其中“饅頭窯”屬于半倒焰式,而“龍窯”屬于平焰式。龍窯結構可以加快燃燒速度,實現速燒,采用松柴更能夠升溫降溫快的速燒效果,例如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即使用龍窯燒制。饅頭窯結構使用抽力控制空氣進窯的方式,使燒制溫度可高達1300℃,例如著名的鈞窯、定窯、磁州窯、博山窯以及耀州窯等屬于饅頭窯。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工匠發(fā)現鐵元素在不同溫度和燒制工藝下結晶形狀的不同,因此給黑釉瓷上的油滴斑和免豪紋的誕生提供啟發(fā),此外瑪瑙為釉可鍛造出精美的琺瑯彩瓷和藍色官瓷。
總結:根據陶瓷的工序,陶瓷的制作工藝可分為原料開采、瓷坯成型、裝飾、施釉以及最終的器物的燒成。每道工序中都涉及若干具體工藝,隨著工藝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與推廣,技術愈發(fā)成熟完善,古陶瓷的制作工藝將會為現代陶瓷的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葉國珍,葉宏明,葉佳星.中國古陶瓷工藝與技術科學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yè),2015,22(01):8-14.
[2] 毛曉滬.古陶瓷釉質鑒定(四)[J].收藏家,2009(07):81-87.
[3] 王黔平.從工藝制作談中國古陶瓷之欣賞與鑒別[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2(01):85-88.
[4] 李家治.中國古陶瓷工藝發(fā)展過程——五個里程碑和三個重大技術突破[J].裝飾,1993(04):48-49.
作者簡介:
劉開敏(1995年-),女,漢族,籍貫:湖北恩施,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研究生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考古學,研究方向:中外陶瓷文化交流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