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應 岑星
摘 要:《文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專業(yè)課程,其教學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學理論素質直接相關。根據(jù)《文學概論》課程既有理論思辨性又有實用趣味性的特點,本教改在教材的使用、課堂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更注重興趣的養(yǎng)成,更注重過程性環(huán)節(jié)及其考核,做到有深度、有難度卻又有趣味、有提高。
關鍵詞:《文學概論》;教學模式改革;過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5-0096-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16
Repor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MA Zhengying,CEN X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is a compulsory and obligatory course in the special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its teach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terary and theoretic qualiti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is course in bo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restingness, the reform was implemented in a series of innovation in the respects of the adoption of teaching book,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assessment,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orming of interests, learning process and assessment so that the course process the quality of profundity, difficulty, interestingness and promotionalit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cess assessment
一、背景和目標
《文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學生的必修專業(yè)課程,在整個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拔膶W理論是一門研究文學特征和普遍規(guī)律的人文學科。”[1]作為一門理論學科,文學理論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以思辨的方式系統(tǒng)地研究和闡述文學和文學活動的本質、基本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內在邏輯;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文學概論》全面闡釋并要求學生全面掌握文學活動發(fā)展論、文學活動本質論、文學創(chuàng)作論、作品構成論、文學接受論[2],即文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文學的性質、文學的價值和功能、文學的創(chuàng)作活動、文學作品即文學文本本身、文學接受活動、文學批評等。
一方面,《文學概論》是理論課程,具有鮮明的理論思辨品格,對于訓練學生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在文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學術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它又直接以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作品為對象(包括作品的創(chuàng)作、鑒賞等具體文學活動),既有實用性,又有趣味性?!拔膶W是創(chuàng)造性的,是一種藝術;而文學研究,如果稱為科學不太確切的話,也應該說是一門知識或學問。”[3]也因此,《文學概論》教學容易陷入理論脫離實際的誤區(q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及其鑒賞和審美,導致學生即便掌握了文學基本理論卻不會分析作品。因而,如何將理性與感性——即文學活動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與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如文學文本本身的鑒賞、評論乃至創(chuàng)作——生動活潑地結合起來,有深度、有難度卻又有趣味、有提高,是本教改的具體目標。
同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文學理論以文學文本和文學現(xiàn)象以及以之為基礎的理論思索對學生的心靈和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教化,故而文學理論的教育也是人文關懷乃至終極關懷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王國維說:“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卟⑿卸脻u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畢矣?!盵4]《文學概論》課程實則具有這些方面的意義和作用,此為本教改之最終目標。
二、要目和成效
本次《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以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20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三個班的本科生為對象?!顿F州大學關于全面推進本科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暨2018年本科教學工程立項申報的通知》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厚基礎、強能力、重素質、求創(chuàng)新’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作為教學目標,推動教學模式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切實提高本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根據(jù)文件要求,并根據(jù)《文學概論》課程既重思辨能力又重具體文學現(xiàn)象的分析和具體文本的感悟的特點,本課程在教材的選用、課堂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變。除必要的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外,教學時間部分用于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的分析、鑒賞和討論,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布置大量的課后任務,包括經(jīng)典原著的課后閱讀、讀書心得、案例分析、研究報告、課程論文的寫作等,并以討論、互動點評等方式有效檢查,重重推進,形成驅動式、積極型的教學方式,同時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課堂上報告和討論,完成自主學習,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完成向能力培養(yǎng)課堂的轉變、“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
1.教材選用
貴州大學《文學概論》課程之前較長一段時間一直使用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該教材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規(guī)劃國家級重點教材,前后共出了5版,很長時間內在全國高校具有很大影響力。該教材在內容上全面而豐富,以十六章的編排,對文學理論學科的方方面面都盡可能地進行詳細的梳理、介紹和分析。這是該教材的優(yōu)點,但更適合54學時或更多學時的安排,對于32學時的課程而言稍顯冗長,也因此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稍嫌沉重。為避免這一弊端,也為響應教育部和學校的要求,從2017級起我們使用了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材。這本教材脫胎于前述《文學理論教程》,但在章節(jié)安排上更為簡練,共分十章,如《文學理論教程》中的第十一章“敘事性作品”和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不再見于該教材的章節(jié)目錄。
因為該教材脫胎于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又為著訓練學生的比較性研究思維能力的目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兩本教材在一些重要問題的編排差異上做了一定的引導性的對比講解和討論。比如,原教材第四章關于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屬性內容,馬工程《文學理論》做了很大的改動和編排,就二者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在課堂上進行了專題討論。如對細目“文學與非文學”內容的取舍進行了討論。又如前者在“文學接受”中有“期待視野”等接受美學的內容而后者只提到“意義空白”等內容,為什么?如此的講解和討論,對于學生的比較視域、比較思維和比較研究能力具有提升作用。
2.過程性環(huán)節(jié)
如前所言,《文學概論》課程既有理論思辨性又有實用趣味性,既枯燥又有味,如何將理論性變得有趣味、將趣味性變得有思辨,使二者結合起來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深度、有難度卻又有趣味、有提高,成為本教改的第一要務。為此,本課改選取了一些與文學理論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寫作和討論。如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選取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為材料閱讀題,高考結束后作者一句“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么知道我想表達什么”,被媒體稱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作者不會高考閱讀題”。結合教材“導言”內容,第一堂課即就此現(xiàn)象及其引發(fā)的一系列爭論進行討論并布置學生課后案例分析寫作,引導學生就《文學概論》“為何學與如何學”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激起學生對文學理論的學習興趣和熱忱,取得了明顯的入門效果。同樣,在整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之際,結合教材“文學活動的當代發(fā)展”內容,以“對當下網(wǎng)絡文學現(xiàn)象的思考”為主題進行寫作和討論,為學生在將來更進一步關注、學習和研究文學理論埋下了伏筆,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收尾效果。
《貴州大學關于全面推進本科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暨2018年本科教學工程立項申報的通知》要求“課程改革要合理提升學生學業(yè)挑戰(zhàn)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深度,消滅內容陳舊、輕松易過的‘水課’,建設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的‘金課’,要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任務并有效檢查,督促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有效學習。要嚴把質量關和出口關,改變學生輕輕松松過關的情況”。依據(jù)文件要求,本教改根據(jù)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布置了大量課后任務(主要形式為課后拓展閱讀和寫作),在課堂上開展討論,上述第一堂課及最后一堂課的寫作和討論即為兩例。
課后拓展閱讀對象為與文學理論密切相關的經(jīng)典書目,每一章節(jié)均布置相關的課后閱讀任務并提出閱讀要求。比如,第一、二章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故布置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課后閱讀對象,要求學生思考“美的規(guī)律”的基本內涵并掌握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主要內容。其他章節(jié)的對應拓展閱讀書目及要求如下:第三章——康德《判斷力批判》和魯迅《摩羅詩力說》,要求理解美的“四個契機”;第四章——康德《判斷力批判》和鐘嶸《詩品》,要求思考審美與功利的關系;第五章——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和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要求理解靈感的來源,把握神思和迷狂說;第六章——亞里士多德《詩學》、黑格爾《美學》、王國維《人間詞話》和彭吉象《藝術學概論》,要求思考藝術形象的特征,理解黑格爾的典型思想,考察意境理論在中國古詩詞中的表現(xiàn);第七章——劉勰《文心雕龍》,要求理解綴文者與觀文者;第八章——劉勰《文心雕龍》,要求重點掌握其“論說”內容,并在之前的閱讀基礎上整本讀完;第九章——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與酒之關系》和錢鐘書《七綴集》,要求思考文學的自覺與風格;第十章——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要求與教材進行比較閱讀,作為整個文學理論的回顧。
為保證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需要進行適當?shù)臋z查,檢查結果直接與最終的綜合成績掛勾。檢查分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在教學至相關內容處隨機抽查,二是以專門時間進行特別檢查。通過課后拓展閱讀的方式,學生更多地接觸經(jīng)典,擴展了視野,增強了基本理論素養(yǎng)。這些進步在課堂發(fā)言、課堂討論和課后寫作中有直觀的體現(xiàn)。
課后寫作和課堂討論二者相互配套呼應,前一周就相關主題安排課后寫作,下一周就該專題發(fā)言討論。具體如下:第1—2周,對應于教材的導言部分,以《一種美味》引入高考閱讀題及其引發(fā)一系列現(xiàn)象寫作案例分析并討論;第3—5周,對應于第三章,圍繞文學與非文學的判斷標準,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學材料,寫作研究報告并討論;第6—7周,對應于第四章,收集、整理與分析“藝術真實”的相關文藝素材,寫作研究報告并討論;第8—9周,對應于第五章,自選題目寫作“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報告并討論(本次書面材料以小組總結的形式提交);第10—11周,對應于第六章,以“境界(意境)”為中心寫作《人間詞話》讀書心得并討論;第12—13周,對應于第七章,結合具體文學活動,寫作“文學接受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論文并討論;第14—15周,對應于第八章,收集中國以詩論詩式的文學批評文體并加評述,寫作研究報告并討論;第16周,對應于第十章,寫作“對當下網(wǎng)絡文學現(xiàn)象的思考——從高雅與通俗文藝的角度談起”課程論文并提交。討論以班級分組為基礎進行,每班分8組,每組約7人。討論方式分兩種:前半學期為每組選派一位代表陳述、匯報約10分鐘,其他同學提問、相互討論,教師穿插點評、答疑并總結。后半學期,第1組向第2組提問,第2組回答并相互討論,而后第2組向第3組提問,第3組回答并相互討論,依此類推、輪回,教師穿插點評、答疑并總結。
學生的發(fā)言、提問和討論有提前準備好的底稿為基礎,因而顯得有的放矢,信心滿滿;教師穿插點評、適時引導思索興趣和討論方向、答疑并總結,故不會出現(xiàn)“學生代老師講”的錯誤傾向。在討論中,大部分同學都表現(xiàn)出很高的積極性,有時更會出現(xiàn)一些思想閃光點。比如,教材第六章認為詩歌的藝術特征有三:第一,強烈的情感;第二,跳躍性的言語結構;第三,富有音樂美的凝練語言。在討論中,有同學質疑第二、三點的準確性,認為可以更準確地表述為凝練而跳躍的語言和結構、富有音樂美的節(jié)奏和韻律,并具體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無論教材的表述是否有問題,無論學生提出的質疑和所給出的答案是否中肯,但學生在討論中體現(xiàn)出來的閱讀積淀、勇于提出問題的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概括來說,以上環(huán)節(jié)涵蓋了學生的讀、寫、說三大板塊、三種能力。讀,即教材閱讀和每個章節(jié)開出的拓展書目的閱讀;寫,即平均至少每兩周一次的書面寫作;說,即課堂討論、互動、點評、提問與回答等。三者重重推進,相輔相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強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最終提高學習成效并提升綜合能力。
最后,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媒介,比如PPT的精心制作、具有代表性的短小音頻、視頻的播放與點評等,一方面可以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直觀地介紹國內外前沿學術動態(tài),總體來說有利于趣味性、啟發(fā)式的教學,提高教學成效。另外,建立專門的班級課程微信群,用于課后繼續(xù)討論、互動、答疑、學習材料的分享等,即便在整個課程結束后仍可繼續(xù)起著課程交流平臺的作用。
3.考核方式
本教改不采取一卷定成敗的方式,也不采取以往平時考核占比重小、期末閉卷成績比重大的方式,而是以平時考核和期末閉卷考試各占50%的比例來計算成績即綜合成績。故而上述平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落實和常規(guī)過程評估和考核尤為重要,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督促學生的課后努力。具體來說,除了常規(guī)考勤外,過程考核包括:(1)寫成書面形式的讀書心得、案例分析、研究報告和課程論文;(2)課堂上的報告和討論;(3)預排或隨機的問題回答和互動(包括課后拓展閱讀情況的檢查)。書面寫作及其考核和點評以及課堂報告和討論平均每周兩次,問題回答和互動為每周慣例(其中,課后閱讀情況的檢查根據(jù)教學內容隨時進行)。
如此密集的安排和考核,對于學生來說當然是不小的挑戰(zhàn),但有利于督促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有效學習,更能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將上述各項考核納入最終成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或獨立發(fā)言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和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積極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同時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生動的課堂環(huán)境,更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傊虒W模式不再是“以教師教為中心”,而是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比如其中的課堂討論不僅僅是單純的互動,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訓練了在特定情境下文學語言、文學理論的表達能力,同時又有可能摩擦出思想的火花,比如課后寫作的質量因課堂討論而得以提升,最終來說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問題和對策
《文學概論》課程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5]涵蓋文學發(fā)展、文學本質、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構成、文學接受等方面,且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學說千頭萬緒,所要求的閱讀量極大,不僅要求理論方面的大量閱讀、理解和掌握,還要求文學文本的閱讀和批評,在短短一個學期32個學時里講透、學精殊為不易。本次期末閉卷考試成績與往年相比并無提升,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文學概論》內容廣博,一時半刻難以全面掌握,不易取得高分;另一方面是討論、互動環(huán)節(jié)占據(jù)了較多時間,教材部分內容只能作引導性的講解。雖說《文學概論》學習的關鍵在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廣泛、深入地閱讀、討論和研究,而不應限于教材,但如果能夠兼顧二者而不顧此失彼當為最佳。
在過程考核上,上述環(huán)節(jié)作用甚為鮮明,其成效也有良好反映,但五十余人的班級人數(shù)較多,故仍有部分學生不愿主動發(fā)言或沒有機會發(fā)言,部分學生所提交的書面寫作仍不盡如人意。其對策當然是一對一地針對性解決,但正因為人數(shù)較多而難以實施而只能泛泛提點,所起作用并不明顯。另外,過程考核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過程且人數(shù)較多,比如其中至少每兩周一次的書面寫作的批改和反饋,使得教師任務繁重。時間上來不及具體、詳細地對每一位學生的寫作進行反饋,只能作代表性的評議和引導性的總結,同時也可能因為次數(shù)眾多和數(shù)量龐大而產(chǎn)生誤判的不公平現(xiàn)象。在對策上可以引入研究生助教,一方面,助教可承擔部分評閱、寫作反饋乃至具體瑣細的課堂記錄工作,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從而避免上述問題;另一方面,助教由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擔任,研究生自身也因此得到教學訓練甚至專業(yè)訓練。
總之,本次《文學概論》教學模式改革雖然存在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之處,但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達到了有深度、有難度卻又有趣味、有提高的目的,總體上不失為一次有益嘗試,對今后的文學課程教學有一定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文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6.
[3]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
[4] 王國維.王國維集: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8.
[5]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5.
(責任編輯:趙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