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的古詩文化更是被世界所稱贊的絕妙文化瑰寶,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我國優(yōu)美的詩歌文化都沒有一點了解的話將會成為他人最大的笑柄,而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正是學生打好基礎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在小學語文中加強古詩教育,學生日后的古詩文學習將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做好小學古詩文教學工作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方法
小學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無非是讓學生掌握一定古詩閱讀基礎,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古詩作者的感情,但是對于從小接觸白話文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可以說基本為零,而古詩又多以文言文的語法體系為基礎,這就從語言層面進一步加深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但是難歸難,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從一竅不通到逐漸掌握的過程,古詩文教學也是如此,從詩意、情感、古詩拓展3個方面入手便可以有效進行古詩文教學。
一、從古詩內容入手,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含義
古詩教學的第一步,自然是讓學生了解到古詩中各個詩句的具體含義,同時這首詩前后文到底代表著怎樣的含義,這是古詩教學的基礎,也是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唯一能夠幫助學生將古詩與現(xiàn)代文聯(lián)系起來的紐帶,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古詩的翻譯的基本方法,學生才能夠向深層次的古詩文學習發(fā)展。
以教學《古詩兩首之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為例,這篇古詩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所作,而其整首詩的主要內容也十分容易讓學生理解,因為這首詩的題目就告訴了讀者這首詩的內容——為懷念親人所作。首先教師可以利用逐句翻譯的方式,而一整個完整的句子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困難,教師可以采用以半句為單位的翻譯形式,如這首古詩第一句話的前半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意思就是:(“我”)一個人獨自遠離了家鄉(xiāng)現(xiàn)在身在他鄉(xiāng)成為了人家外來的客人;而第一句話的后半句意思則是:每到重陽這樣佳節(jié)團圓的日子就倍感思念遠方的親人;然后教師可以再將兩小句詩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句完整含義的句子:(“我”)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每到重陽節(jié)這樣的節(jié)日就越發(fā)思念親人。而下一句長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拆分成上下兩句解析,前半句“遙知兄弟登高處”,可以理解成遠遠想到兄弟們此時應該登上了高處;下半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插遍了茱萸后感嘆少了一個親人在身旁,然后教師依然將這兩個短句串聯(lián)起來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就呼之欲出了: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上插著茱萸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個人而心生遺憾之情。通過這樣對于古詩結構的細致化梳理,從細節(jié)處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是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二、細分古詩詞句,了解文言文中常用語法
對于詩句含義的解讀,教師可以從古詩的結構上細分幫助學生理解,然而對于一些文言文中的生僻詞,甚至還有一些現(xiàn)代文中已經(jīng)幾乎棄用或者根本棄用的詞句和語法,教師還需要通過句子的進一步細化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古閱讀古詩文時必備的知識,只有學生理解并且掌握這些詞句的含義,學生在進行后期的古詩文學習時才不會陷入僵局。
以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古詩為例,首先在這首詩的題目中就能體現(xiàn)一種常見的文言文用法,即其中“之廣陵”的“之”字,在古代是“去、往、到達”的意思,因此這首詩的題目翻譯過來是“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而這首詩的第一句話:“故人西辭黃鶴樓”中的“西”字則是說明“友人”從西方(辭別)的意思,而一般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所常見的西則是單純的表示西方向而已,沒有作為地點狀語的用法,這也是古詩和文言文中對于詞句的精煉程度要求特別高所導致的,因此古人經(jīng)常用一個詞或者一個字還指代非常復雜的含義,這也是古詩文的魅力所在,雖然把一句話的含義表述完全,但是通過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也能通順地理解下來全詩,從而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同樣在這首詩中最后一句話也是一樣的相近用法:“唯見長江天際流”中的“天際流”則應該理解為:(長江)想著天空的邊際奔流,也是一個“天際”表示方向,一個“流”字表示出動作。教師通過詩句的進一步新化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含義,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掌握很多古詩閱讀的技巧,這些語法通常都有著固定的規(guī)律,學生經(jīng)常在古詩文閱讀中看見,次數(shù)多了以后便能夠形成一種習慣性語言記憶,這樣學生理解起古詩文就不困難了。
三、通過分析古詩含義,了解作者情感
但是古詩文的教學不至于詩句的含義這么簡單,對于學生來說,讀懂古詩的詩意只是學習古詩文最基礎也是最表面的一個步驟,古詩文的精華在于作者利用簡簡單單的古詩詩句從而抒發(fā)出的內心想法和對于人生的一些感悟,在這一點上古詩文是和現(xiàn)代文想通的,因此教師也可以利用現(xiàn)代文的分析方法套用到古詩文上,以此來讓學生理解。當然有些時候古代的詩人寫出一首詩其背后不光蘊含著一些人生感慨,同時也包含著很多的歷史故事和社會現(xiàn)象,比如杜甫的詩經(jīng)常就以反映唐朝的社會事實為主要內容,其經(jīng)典的“三吏”、“三別”就是如此,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適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課下的古詩擴展閱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上的古詩,在古詩文中很多的表現(xiàn)手法都是通用的,同時很多的表述形式也是通用的,這一點也是和現(xiàn)代文閱讀一樣,充分利用這些古詩文閱讀的模式和通用方法,真正掌握古詩文閱讀理解也就不再困難了。
結語
作為語文中的一個分支,古詩文其實和現(xiàn)代文在各種方面都很相似,畢竟都是發(fā)源于同一個文化體系下,知識語言文字表述方式略有不同,因此古詩文教學應以詞意、句意為主,在學生能夠讀懂的情況下再深入到詩歌情感方面研究。本文本著“實用為先”的基本思想,利用具體形象的教學實例詳細探究了小學語文古詩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做好古詩文教學工作,讓學生將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精華傳承、發(fā)揚下去。
參考文獻
[1]盧紅旗.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159.
[2]吳如蘭.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略——以《望廬山瀑布》的教學為例[J].教書育人,2017(02):77.
[3]王瑤.小學中年級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4]司雪麗.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亞太教育,2016(08):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