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王麗 董志婷
摘? ?要:通過分析大田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希望能為農業(yè)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田作物;種植;存在問題;應對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008-01? ? ? ?中圖分類號: S43? ? ? ?文獻標志碼: A
1? ?大田作物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正確的種植栽培理念,致使病蟲害發(fā)生
大多數農民對于作物栽培沒有系統的認識,易引起蟲害及生理性病害的發(fā)生。例如,對品種及種植地選擇不當;隨意施用激素,施肥灌水不當;連年種植害蟲的嗜食寄主;種植前未翻土,使土壤中的越冬蟲源基數增多等。另外,對環(huán)境變化的不重視也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生理性病害。例如,光照強度過強或過弱,溫、濕度過高或過低,土壤養(yǎng)分不足等,都會導致作物免疫力下降[1]。
1.2? ?缺乏正確的病蟲害防治知識,使病蟲害擴散蔓延
大多數農民缺乏農藥方面的相關知識,盲目選藥,只追求效果而不管是否適合。有些農民不會辨別真假農藥,貪圖便宜而選擇假冒偽劣農藥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有些農民隨意丟棄農藥空瓶,造成藥害及環(huán)境污染等;還有一些農民,在田園中出現病株后沒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造成病蟲害擴散蔓延。
2? ?應對措施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農民應增加對大田作物種植相關知識的了解,避免或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對已發(fā)生的病蟲害,也要采取正確的防治措施,使損失降到最小。
2.1? ?從國家、生產企業(yè)、農資店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第一,在全國范圍劃分區(qū)域,定期安排專業(yè)人員下鄉(xiāng)為農民開展種植、栽培方面的培訓。第二,生產企業(yè)要完善相關產品的介紹,如種子的包裝中應有詳細的種植說明,將服務做到位。第三,農資經銷商不只是將產品賣出去,也要保證將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與使用時期指導給農民。
2.2? ?從農民自身入手解決問題
加強農民自身的種植栽培學習,認真聽取專業(yè)人員的生產指導。
2.3? ?大田作物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2.3.1? ?加強植物檢疫,嚴格出入境管理
禁止攜帶檢疫性病菌、害蟲、雜草等出入境,包括帶菌種子、農事器具等,防止其傳播蔓延。
2.3.2? ?做好管理措施,制定適宜的耕作制度
①選擇抗蟲、抗病原菌的品種;②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③注意播種時期及播種深度;④適量灌水、施肥;⑤定期整枝打叉,及時清理田間病株和病殘體;⑥可種植一小塊害蟲喜食的植物,對其進行引誘并集中處理;⑦種植下茬作物前進行翻土處理,破壞害蟲的越冬場所;⑧對于棚內作物,可將白灰或麥糠等撒在棚內行間以降低濕度,避免病害的發(fā)生;另外,適時休棚,保持通風透光。
2.3.3? ?加強預測預報,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
相關部門應建立預測預報站點,給農民發(fā)布及時、有效的預測情報[2]。農民也可以根據當地歷年的資料檔案了解易發(fā)病蟲害的種類,并通過對越冬蟲源基數進行調查,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病蟲害發(fā)生情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2.3.4? ?運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
可以采取釋放及利用天敵昆蟲、有益動物、昆蟲激素等方式防治害蟲;適時施用生物制劑,如白僵菌、綠僵菌等,也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措施。
2.3.5? ?運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
①適當覆蓋地膜,起到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等作用;②利用昆蟲的趨性誘殺害蟲,如利用粘蟲板、殺蟲燈、糖醋液等誘殺害蟲;③采取樹干涂白、綁草把等措施,阻斷部分害蟲上樹為害產卵和下樹越冬;④通過簡單的設備捕殺具有群集性、假死性的害蟲,如使用竹竿敲打樹枝振落金龜子,人工摘除越冬蟲囊、拆掉卵塊,通過簡單器具鉤殺天牛幼蟲等[3]。
2.3.6? ?運用化學方法防治病蟲害
①根據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選擇合適的農藥;②結合農藥的作業(yè)方式,選擇合適的施藥方法;③根據作物的生育期施用農藥,盡量避免苗期用藥;④注意施藥的環(huán)境條件是否利于發(fā)揮藥效;⑤注意施藥的頻率及次數,適當地輪用農藥,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⑥廢棄的藥瓶等切不可隨意丟棄,應回收或妥善處理。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大田作物生產,因此,不僅要從種植栽培方面加強管理,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與防治措施。做好植物保護是我國長期以來的主要工作之一,要不斷從基層農民加強改善,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 孔濤.植物保護存在問題與病蟲害綜合治理對策解析[J].種子科技,2018,36(6):18.
[ 2 ] 陳蘇怡.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8(10):58.
[ 3 ] 強英琴.探究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4):10-11.
(收稿日期: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