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莎士比亞?文學(xué)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莎士比亞不僅發(fā)明了英語,他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人性。”
作家安東尼·伯吉斯:“要想知道莎士比亞的相貌,我們只需照一下鏡子。他就是我們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為不大不小的抱負激勵,關(guān)心錢財,受欲念之害,太凡庸了。他的背像個駝峰,馱著一種神奇而又未知何故顯得不相干的天才?!?/p>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克格雷格:“莎士比亞之所以能讓我們興奮至今,是因為他讓我們知道了當(dāng)時的人們,是在如何應(yīng)對世界的動蕩與人心的變化——這些問題的答案,今天的觀眾同樣需要。”
莎士比亞環(huán)球劇場藝術(shù)總監(jiān)多米尼克·德羅古爾:“所有那些生命教會我們的玩意兒,好的、壞的、無聊的、有意義的、艱難的、自省的、甜蜜的、愉快的......都早就被莎士比亞藏進詩句里?!?/p>
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400年后的表演,是對400年間人類本性的一種回響。我們依然在墜入愛河、在失戀傷神,我們依舊在反抗父權(quán)的同時,人為地制造阻礙。我們始終未曾逃脫七宗罪的擺布,而莎士比亞知曉這一切?!?/p>
關(guān)鍵數(shù)字
世界讀書日為4月23日,這一天既是莎士比亞的誕辰,又是他的辭世紀念日。
莎士比亞一共使用過43566個不同的詞,并且自創(chuàng)了1700個英文單詞。
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描寫了至少200種植物、130種動物和30多種礦物。
莎士比亞寫一個劇本的稿費不超過8英鎊,生前所有稿費收入不超過200英鎊,他的財富基本來自寫作以外,曾被同時代的劇作家抨擊為“一只暴發(fā)戶式的烏鴉”。
1919年,西爾維婭·畢奇在巴黎開了一家書店,名叫莎士比亞書店。1941年,書店在納粹的刁難下關(guān)門。后來喬治·惠特曼也開了一家書店,并在畢奇的授權(quán)下改名為莎士比亞書店,成為巴黎的地標(biāo)。
莎士比亞與中國湯顯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巧合的是,他與莎翁同在1616年逝世。1836年,林則徐命人將英國人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譯成《四洲志》,其中提到的“沙士比阿”就是莎士比亞。后來嚴復(fù)曾譯為“索斯比亞”,最后由梁啟超定名的“莎士比亞”沿用至今。
第一個完整被翻譯成中文的莎士比亞劇本,是1921年田漢發(fā)表在《少年中國》上的《哈姆萊特》,但他是根據(jù)日文轉(zhuǎn)譯的。
中國第一個完全由個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是梁實秋,歷經(jīng)30多年,到20世紀60年代才完成。
1978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所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其中包括其他人的編譯和校譯),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外國作家的全集。
求愛禮物在中文世界,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可能是最經(jīng)典的版本。
1935年,在世界書局工作的朱生豪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有些譯稿還在戰(zhàn)火中丟失過。1944年,年僅32歲的朱生豪去世,此時他已經(jīng)完成了31個劇本的翻譯。
而朱生豪開始這項偉大事業(yè)的原因竟然是要給自己所愛的姑娘的一份禮物——這個姑娘叫宋清如。朱生豪去世后,留下了尚未出版的180萬字的翻譯稿,而宋清如則主動承擔(dān)起整理遺稿的工作。
文藝作品中的“莎士比亞元素”第一部莎士比亞相關(guān)的電影誕生于1899年,是一部僅有90秒的默片,名叫《約翰王》。中國有兩部基于《哈姆萊特》改編的電影,一部是馮小剛導(dǎo)演的《夜宴》,一部是胡雪樺導(dǎo)演的藏語版《喜馬拉雅王子》。
《西部世界》中的名句“狂暴的快樂都有狂暴的結(jié)局”,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
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是以莎士比亞的《大將軍寇流蘭》為基礎(chǔ)創(chuàng)作的。
戲劇中有一種手法,叫“打破第四面墻”,就是讓演員直接和觀眾對話,打破觀眾席和舞臺之間的隔閡。這種手法是由莎士比亞發(fā)揚光大的,后來的很多經(jīng)典影視作品都采用過,如《屋頂上的提琴手》《鳥人》《紙牌屋》等。